分享

魔都十年之(6)我看“上海味道”

 江苏常熟老李 2013-10-04

魔都十年之(6)我看“上海味道”  

2013-02-06 16:59:05|  分类: 梦在上海 |字号 订阅

       现在的上海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比较,你会感觉变化太大了,因为上海这片土地上居住的人群发生了大变化,增加进来的上千万新上海人有这几部分人:一是九百万外来寻找出路的各种人才,其中农民工和个体经营者占多数;二是几十万老知青、支边老职工与他们的家属,这些人说是老上海人,但他们真正在上海生活的时间不长,有些人甚至于完全当地化了,更别说他们的配偶与孩子,再加上外国籍的洋打工仔,新上海人确实在改变着这座城市的成色。

       当一座城市居民队伍发生了三分之一的大变化,可想而知,上海的味道决不会是三十年前的味道。三十年前,我在上海听到的基本上是沪语,今天,我听到的大多数是普通话。上海小孩会自然而然用沪语与人交流的已不多了,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当普通话大于沪语时,海派文化的内容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海派文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海纳百川,不拘一格。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由于西方文明的进入,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繁华、最时尚的国际化都市。但从49年后的三十多年,上海已明显落后于先进国家的都市,当年上海人的住房难是全中国甚至于全世界都有名。九十年代中期,上海快速发展,今天上海的城市面貌决不亚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都市。

       现在的上海,缺的就是“上海味”,你看陆家嘴高楼林立,灯火辉煌,一座座摩天大楼鳞次栉比,与纽约大都市不相上下。我走在陆家嘴很难闻到上海的味道,感觉是在纽约。上海味还是在浦西,在外滩,在城隍庙,在新天地的石库门。人们描述一座城市,更多的是对自己感觉的描述,比如:华美、精致、优雅。我最喜欢的上海有这样几处:沿着淮海中路走,从最南端,沿复兴路到永嘉路那段红黑长方艺术砖铺就的特色人行道走走,像看一个养在深闺未识的少女。茂名路也是一条奇怪的马路,总觉得像在看一个姿色女人的一生。而外滩就是上海味道最浓的地方,不是深研海派文化的人是难以体会它的上海味道。看400年中外文化交流要到徐家汇去,从徐汇中学到天主教堂再到光启公园,这里已经开辟成“开放型都市景区”。

       优雅是上海的味道。上海是一座很文学的城市,有这样一个地方叫“租界”,一个新的文学标签。文学中的上海,常见的标签有两类:一是张爱玲、王安忆的上海,核心是市民生活,弄堂故事,海派小说;另一类是周而复的上海,代表工业城市,如《上海的早晨》。小白的《租界》出版后代表第三个标签,《租界》最大价值在于开拓了上海城市文学的叙事新空间。

      上海如同她的女人,精致整洁,事无巨细,样样都会被摆弄得井然有序,温柔外表的内在是傲气与尖刻;上海如同她的男人,阳刚混合着阴柔。上海没有性别,没有阴晴,没有颜色,因为她柔和了一切,就如同她的语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