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能润燥-探微

 修和 2013-10-05

[经典研究与训诂] 中药“辛润”理论探微


中药酸、苦、甘、辛、咸五味中,“辛润”之说出于《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时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对“辛润”的理解,历代说法不一,大致有两说。
    
  一是药物味辛质润说。如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当归条曰:“当归辛大温无毒,甘以缓之,辛以散之润之,温以通之畅之。”菟丝子条曰:“五味之中,惟辛通四气,复兼四味,《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菟丝子之属是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柏子仁条中曰:“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他们把当归、柏子仁的润肠作用,菟丝子的滋肾润燥作用,看成是辛味所致。然而上述所列三药,虽然具有润燥作用,但它们的润燥作用取决于这些药本身质润,含有油脂,而不是由于辛味所致。
    
  二是滋阴降火说。把“辛润”说成具有滋阴降火治疗肾阴虚相火偏旺的知母、黄柏之类。如张元素《六腑五脏用药气味补泻》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然黄柏苦寒,知母苦甘寒,均无辛味,历代亦未见有辛味的记载。“肾为水火之宅”,黄柏苦燥泻相火以存阴;知母苦寒泻火,甘寒润燥养阴。故张元素以此作为辛润治肾燥的代表药缺乏依据。
    
  笔者通过反复领会经文,认为“辛润”的原意不能与中药中辛散、辛开、辛行相提并论,它不同于辛散、辛开、辛行,辛味药有发散及开闭行气的作用,具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因为辛味药多偏燥,本身并无“润”的作用。《素问·脏气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是对肾气不化,气不化津,津液不能输布所致的燥证的一种特殊治法。经文本身已进行了解释:“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张景岳《类经》对此进行了精辟注释:“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唯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由此可见,把辛润作为辛味药本身所具有的作用之一,就会产生混乱和费解。
    
  辛味药治肾燥的代表药当以肉桂、细辛之类。成无己曰:“水停心下不行,则肾气燥,宜辛以润之,细辛以行水气而润燥。”李时珍也说:“(细辛)辛能润燥,故通少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之。”《别录》谓细辛能“通精气”。王好古亦曰:“(细辛)润肝燥,治督脉为病,背强而厥。”至于肉桂,《别录》曰:“坚筋骨,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李时珍曰:“肉桂下行,益火之原,此东垣所谓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其气者也。”肉桂、细辛味辛入肾,能促进肾之气化以达到化生和输布津液、治疗肾燥之证的效果。
    
  总之,“辛润”之说是对特殊病症的一种治法。对肾阴虚燥证,一般情况下用甘寒、咸寒滋腻补阴之品,如熟地黄、玄参、龟版等能起到治疗效果。但有时往往数投滋阴补肾而罔效,尤其是一些邪水内停,而真阴亏虚,口干咽燥,舌光少苔之证,在补肾养阴药中投入细辛、肉桂之类,辛开通气,肾之气化功能恢复,津液得以化生而上承,口干咽燥得除,邪水得利,尿少便涩也随之解除。此法用之得当,确有良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