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英语课堂提问“启发点”的选择
广汉市金轮镇中学
曾聪 疑者惑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设疑方引章明,“疑则思之始,学之由。”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疑,便于学生“思之始”,更有效的突破重点和难点。学生在“章明”的过程中可以启发学习的思路,逐渐抓住问题的实质,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规律,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惑”,又从解惑中培养了能力,使学生在连续的豁然开朗中悟出规律。课堂提问,这是老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 现实教学中,任何课堂教学都离不开“问”。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的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教育功能,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才能使课堂提问达到有效性乃至高效性呢?本人认为,要达到该目的,“提问”必须要适时选好提问的“启发点”!对于这一点,很多老师重视度不够,随意性很大。主要表现在:一是过于简单缺乏思考性;二是细而碎缺乏整体性;三是提示语不明确缺乏指向性;四是难度划一缺乏层次性。那么,在日常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紧扣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选好提问的启发点呢?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在知识的连接点上选择提问的启发点 问题的价值主要看是否富有启发性,能否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在知识的连接点上选择提问的启发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伸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比如在进行英语被动语态知识学习时,在同学浏览导学案资料前,我在黑板上展示并让学生完成如下题目: 请用括号内动词的正确形式填空 1、
They ________(have )lunch at school
yesterday. 2、
I ________(visit ) my grandmother in summer
in 2012. 3、
The flowers _________(water ) last week . 4、
Her room _________(clean ) two hours ago. 同学们很顺利地完成了,绝大部分的答案齐刷刷地都用了动词的过去式(依 次为had—visited---watered---cleaned)!我肯定了第1---2题的答案,否定了第3---4题的答案。很多同学还很怀疑,为什么会是错的呢?我就说:“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每句话,看看每句话的主语与谓语的关系,在翻译成中文,看看第1、2题与第3、4题有什么不同?”于是同学们按照我的提示,重新阅读、比较,就觉得一开始做题时,根本没怎么考虑,就觉得有明显的时间标志词,都是用过去式,怎么现在一读、一领会、一比较,就发觉第1、2题中句子的主语是动词的执行者,而第3、4句主语不是动词的执行者。这么明显的不同,该怎么办呢?我一看到火候了,就顺势请同学们看看资料里怎样讲的,谁能很快地给出正确答案来。这时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自学,很快进入了角色。以上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紧扣把学生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很快悟出了“如果主语不是动词的执行者而是承受者,应该用用被动结构,即was
/ were +动词的过去分词”。于是,正确的答案也就出来了(依次为were
watered ----was cleaned )!刚才那一问,不仅增强了学生原有知识的清晰度,而且顺利的把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论中去,扩大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
在新知的重点处寻找提问的启发点 心理学家罗素指出:“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我们的课 堂中经常出现“对不对?”“是不是?”等一些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能启迪思维,我们要把提问的启发点指向教学内容的重点。比如学习英语时态“一般现在时态”,重点就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形式及原形动词使用问题是最容易混淆的。所以,在学习了该时态后,为了巩固该知识点,为学生出了如下题目,让他们判断句子中划线动词使用是否有错?该怎么改正?为什么错?题目如下: 1、 She
gets up at seven in the morning . 2、 My
mother have a brother named Jack. 3、 Does
the man looks young ? 4、 Lucy
doesn’t likes bananas. 5、 They
play sports every morning. 题目一出,同学们纷纷忙碌起来,不一会儿,答案出来了。果不其然,虽然学了,但答案仍然千奇百怪。于是,我就把全做对了的同学和有错的同学混搭,分成几个小组,先让全对的同学知道错误的同学改正答案,然后要求他们进行讨论,看哪一组能最先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一般现在时态里,依据什么“题眼”来确定动词的正确使用方式?于是,一番头脑风暴之后,正确的解题思路学生个个了然于心!再一练习,良好的结果可想而知! 三、
从练习错误的疑难处探寻提问启发点 学生练习出现错误之处,就是教师探究错因之源。在错误之处探寻提问的启发点,不仅可以及时纠错,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开启心智,暴露思维,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例如,在指导学生复习代词的用法后,布置了如下选择题,并作出要求:请选出正确的答案。 There
are many trees on ________side of the river. A. both
B. each C.. either D.all 同学们很快就完成了选择,结果四个答案都有人选择!这时我没有忙于订正,而是从这四个选项各自的意义和题干中“题眼”入手,通过问题的交锋来引导学生自纠。于是就选择了一个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同学展开如下的引导自纠: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你的答案的呢? 生:根据选项各自的意义和题干中的提示啊。 师:说的很好!那么具体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我是这样想的:题干中不是有“side of the river”嘛,“river ”只有两 岸啊,而D答案表示“三或以上”,因此不能选。而B答案表示“二或以上的每一”,C答案表示“二者中的任一”,答案A表示“两者都”,本题很显然表达说河流的两岸都有树木,所以选择答案A啊。 师:你首先排除了D答案是对的,而且绝大部分的分析也对,但你漏了那么 一点儿,就是答案中的其余三个代词,如果其后直接修饰名词,名词该用什么形式呢? 生:(顿悟)哦,both后要用复数名词形式,each和either后用单数可数名词。 师:很对!那么正确的选择该如何呢? 生:题干中的“side”没有复数形式,应该选择B和C答案。 师:非常好!那如果将题干中的“side”变为“sides”,那么又如何选择呢? 生:(几乎所有的同学)选择A答案!!!! 就这样,通过上述问题的交锋,我们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出来,从而 不难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这样,也使疑难点不攻自破,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做题技巧。 总之,提问启发点的选择,应当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层次性原则、整体 性原则和因材施问原则。注意不要变“满堂灌”为“满堂问”。应在重点处设问,问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使问题富有启发性,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把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最后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