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开课如何上出新意?

 wdzajcx 2013-10-06

 

 
常有青年老师在准备公开课的过程中,拿着课文来问我,您看这篇课文怎么才能上出新意?我哭笑不得。应该说,这些老师上家常课都是高手,否则不会被选出来上公开课。但他们对公开课的认识相对肤浅,也就难以上出新意。

首先,要把公开课上出新意,必须清楚认识公开课。

看上去,公开课就是把课堂教学公开给听课老师,但实际上,不是任何一堂课都具备公开价值的。那么,公开课特有的价值是什么呢?

公开课一般有两种:一是教学研究性质的,二是评比或展示性质的。前者呈现的是最新的教研成果,后者呈现的是高超的教学水平。其实,在高水平教师那里,教学与教研之间是水乳交融的。在评比展示性质的公开课上,教师也是以教研成果为载体去展现自己的教学水平。由此观之,公开课是交流教研成果、展示教学水平的一种方式。对多数公开课来说,呈现教研成果是公开课应具备的品质。

随着时代和教育的发展,公开课较好地传递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思考、新方法,传播最新的教研成果,从而推进教学改革,深化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素养。这正是公开课的价值所在。正因为如此,公开课应该上出新意!这个“新”,当然不是指表面上涂脂抹粉、花样翻新,而是指教育教学的理念、方式、策略上的新,即公开课所呈现的教研成果是崭新的。我们看到,呈现出高水平教研成果的公开课,不但受到普遍欢迎,而且还被模仿和翻新,直至被各地教师本土化,变成了一堂又一堂家常课;反之,不能呈现教研新成果或呈现成果水平不高的公开课,公开的价值就不大,无论形式上怎样“花枝招展”,听课者也收获无多。

说到此,公开课如何上出新意的问题也就有结论了。有了好的教研成果,公开课随上随新;反之就难出新,如果硬是在表面花样上做文章,也只能暴露出课堂背后教学研究的空白。打个比方,教研成果好像立在地上的一根竿子,公开课就是竿子投在地上的影子,有竿子才会有影子;没有竿子,影从何来。

其次,要把公开课上出新意,必须深入研究教学问题。

研究前沿问题,公开课才会出新。先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发展方向基础上,抓住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再将研究成果展现在公开课上。这样的课一定富有新意。以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的公开课为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的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靳老师抓住训练重点的选择与落实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设计了《翠鸟》、《田忌赛马》、《跳水》、《松鼠》等公开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教坛提出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靳老师设计公开课《有这样一个小村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提出语文课堂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操作策略;进入新世纪,新课程改革进程中,靳老师又在作文、口语交际等领域探索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具体策略,《自主作文》、《应用文书信》、《音响作文》、《小熊请客》等公开课将他的研究成果系列化呈现出来。2003年,靳老师《陶罐和铁罐》一课创造性地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领域的教学巧妙地综合在一起,提出语文教学新的可能性,给老师们以启示。正因为这些课体现时代和教育的发展,展现语文教育发展的方向,所以想不出新都难。近年来,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已经是众所关注的热点,抓住这样的问题深入研究并取得成果,公开课就自然就能上出新意。

解决实际问题,公开课才会出新。老师们在平日教学中遇到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带有普遍性,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也能使公开课上出新意。例如,有的老师研究小学古文教学的特点、重点、难点,以及实施的策略,经过探索取得了研究成果,设计公开课进行展示;有的老师研究不同文体阅读教学的特点、要求和方法,分别用不同文体课文做公开课,展示研究成果。我本人近年提出语文教学包括言语行为、言语发展、言语生活三个层面的观点,同时研究不同年段阅读教学的侧重点和操作策略,把研究心得呈现在公开课中。这类研究,问题来自教学第一线,一旦取得突破,就会迅速被老师们接纳、运用、普及。这样的教研成果是基层老师最需要的,呈现这样教研成果的公开课一定有新意。

展现个性才华,公开课才会出新。不同的老师研究同一个问题,会呈现不同的面貌,因为每一位老师个性有别、才华各异。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坛才像一座名花荟萃的园林,百花齐放,缤纷绚丽。老一代名师自不必说,当今名师的教学也是各具特色,他们不仅提出自己的教学理论,也在课例上展现出自己的风貌。其实,每一位老师都是在特定地域文化和各自的生活环境里成长起来的,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才华,看待教育教学问题的视角、思路、方式都有所不同。如果老师们结合自己特点开展研究,就会使教学研究展现出个性的光彩。这种研究背景下的公开课,也一定会独具特色。这也是一种新意。

最后想强调一点,尽管公开课要呈现教研成果,但这种呈现必须建立在常态教学的基础之上,即教学设计、教学形态和教学过程均应是常态的、朴素的、真实的,不能为呈现教研成果去刻意“贴标签”,更不能置教育教学规律于不顾,甚至弄虚作假。因为教研成果的可信度首先来自公开课的常态和真实。我一直认为公开课应该朴素如常,让听课的老师觉得这样的课自己也能上出来。

我将上述观点归结为一句话——研有心得才能教有新意。愿老师们都能深入研究教学问题,上出富有新意的公开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