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太极拳的道德观

 聽雨軒sjh 2013-10-06

太极拳的道德观

为提高个人素质,继承传统文化,健康人类体魄,学习太极拳是一项很好的选择。习练太极拳能够帮助你达到理想的目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同学提出过一些问题,不外是有关太极拳的道德观问题。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尊师重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虽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然无师尊,何以得道?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先贤尚且需要求师,况我辈乎?拜师学艺,要找明师,即明白此道的人。名师固然有名,未必都是明白人。所以,择师要慎,回头艺难学。既然道从师传,拜师入门后,就要尊重师长,务必虚心请教,竭诚侍奉,否则,虽有求教诚意,但难以得其真传。古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今非昔比,然受人一字即为师,太极拳十三字真经,字字珠玑,玄妙无比,岂有轻授之理。这里有一个知识产权以及尊重别人的劳动的问题。古有道可传,艺不轻传之说,实非保守,而是不可妄传,不是不传,可传之人,择其善者,口授秘诀。果其有始有终,不变如一,方可将全体大用之功授之于徒也。对于居心叵测,狂妄不良之徒是决不可授的。这是对继承传统武功秘籍而言,养生之道除外。待师以诚,礼仪有加。授徒以信,仁义为上。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生于1799],为学太极拳,拜陈长兴为师,三下河南温县陈家沟,历时18年才将太极拳真传带回老家河北广平府永年县。后受聘入瑞王府授拳,才将太极拳传播出来。只此一斑,足见学拳之艰难。

清朝末年,杨露禅三子杨健侯奉昭出入贝勒、贝子府邸教授宗室子弟学练太极拳。当时清朝宗室贵胄养尊处优,注重养生遂成时尚。诸多权贵学练太极拳多出于赶时髦的心态,将其视为消遣解闷的娱乐方式,并不真下功夫。惟宣宗皇帝之长孙溥伦贝子对其偶而露出的太极拳技击功夫产生兴趣,时常请入府中讨教拳艺,薪俸优渥,恩宠有加。感于贝子的知遇之恩与格外厚待,遂将杨家素不外传之技艺相授。当时府中有一位嗜好武术的管家汪崇禄,深感斯技非同凡响,是武艺极品,因而对健侯分外尊崇,时时留意,处处尽心,事无巨细照应得无微不至。久之,健侯为汪崇禄一片诚心所感,时常教他一两个拳式,数年之后,其功夫日深,加之为人敦厚善良,诚实守信,遂欣然收为入室弟子。由此可见,太极拳不是不外传,而是不轻传,不妄传,可传之人,倾囊相授,决不保守。其奥妙之处,正如汪崇禄之子汪永泉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这里头的东西,要是我不说,让它断了,就是再花几代的时间,都别想再找回来!”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是把上升到哲学领域来加以运用,指得是宇宙运行的规律,社会发展的法则。要求人们做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和思维方法。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太极拳之道,渊于道家,拳道合一,天人合一。读圣贤书以达道,习太极拳可养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在日常生活当中,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我认为,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就是太极拳的。学习太极拳要在演道悟道上下功夫,要明白对立统一的辨证规律。

.体练心悟

学习太极拳和读书一样,要苦学勤练,心领神会。艺术性的东西,需要口传心授,需要体练心悟,需要一个通过反复实践而达到充分认识事物的过程。正确的实践才能产生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正确的实践。体练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心悟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首先,要学会摆架子。就是要在老师的指点下,把拳架子一势一式做好,初学时,每天只能学习一式或两式,不能贪多。如果方法得当,虽一势一式,亦能得益;若不得法,即使每天盘架子数遍,也没有什么成效的。无论是每个拳势还是每个架式都要做到中正安舒,即头悬尾正,松肩坠肘,虚心实腹,转腰活胯,圆裆屈膝,收颌溜臀。动作要刚柔相济,虚实分明,开合有度,内外相合,左右相系,上下相随,旋转沉浮,不离守中。每个拳势和架式务求外形顺畅,内部舒适,毫不僵硬,无鼓努之力,如能做到这些,自然胸膈开展,气血调和,对于身心有极大功益。故一套太极拳架子,无论人的智慧如何,至少得学习半年,半年之后必须经过教师数次详细地更正,这也得有一年以上的时间.一趟架子学完之后,就要学会盘架子。每日里悉心静气,默识揣摩,无过不及,周身轻灵,节节贯串,虚灵顶劲,把架式一个一个地连起来练。每练一次,最好走拳三趟,效果很好,因为第一遍只是舒展筋骨而已,第二遍以上才能增强功夫[养生之人可不受此限,每次几个式子都可以]。有时间的话,每日练个两三次。坚持经常,晨昏无间,寒暑不易,日积月累,水到渠成。拳势,气势,神韵,三者合一。盘架子就像写字,次数多了,就会式式姿势正确;又像临帖,临贴次数愈多,字写得就愈好.机缘合适,可以请老师把每式的用法给讲解清楚,我们叫做拆架子,也叫拆手。以上都属于着熟阶段。走架子为体,揉手为用,要体用结合。然后学习揉手,由听劲而渐悟懂劲,懂劲之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而阶及神明。                      

这里有一个心悟的问题,就是不仅要体会,即身体动作要正确,还要心领神会。一要有老师口传心授,二要自己心有灵犀,三要长期苦学勤练。学习当中,要掌握好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以及动静之间的关系。做到体松,节开,气闲,神定,心静,意灵。俗话说: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拳打万遍,精神自现。  

年初,我写过一首七绝诗,与诸拳友共勉,在此录下: 

弃履如山未有嗔,

行拳万遍自通神。

书生习武寻常事,

语不惊邻艺压人。 

另外,学习太极拳也要有拳外的功夫,拳不在拳,而在拳外,要求有相应的文化及武术理论修养等。如同学习书画要有书画以外的功夫,要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一样。要想悟性好,就要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生活当中有真理,实践里面出灵感,多读书,多接触一些传统文化,如书法,国画,古乐等。练拳与悟拳要结合起来,研学拳论,默识揣摩,对照领会,互相促进,总结提高,有所收益,才能长进。

三、厚德养道 

德者,得也。道者,道路也.认得道又能循道而行之人,为得道之人,即有道德。道为体,德为用。万物因得而生成,得道者有。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又曰: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夫唯不争,故无尤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故得道之人,才能得到.欲得到,就要舍得,所谓不舍不得,舍而后得,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这就是因果关系,是平衡原理,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要依照事物原有的规律去办事才能够成功,要符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否则,只想索取,不肯付出的人,是不会成功的,没有不碰钉子的。太极拳论中有句话舍己从人,说两人接手时,要以不变应万变,要以静制动,随着对方的变化而变化,不要主观臆断,故能因敌变化示神奇,讲得就是德的问题。欲得太极拳之道,非修太极拳之德不可。以德养拳,以拳示德,拳德不二.具有相当程度后,要懂得养气韬晦之术。孟子曰:吾养吾浩然之气。太极拳的宗旨就是修身养性,万不可好胜斗狠,以逞匹夫之能。有涵养,自珍惜,晦不露,勿持傲。须知强中自有强中手,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注意团结同门,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张三丰创内功太极拳十三势以来,支脉茂盛,习者众多,呈现一派大好形势。但无论这派那派,均不离十三势,劲道不变,内功归一。   

至于其它拳种,皆属中华武术,本归一宗。存在只有存在的道理,各人喜好不同,百花齐放。阴阳易理,繁衍无穷,是故易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不同,但都不离阴阳之理,离不开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况有太极拳是张三丰祖师翻少林拳法而变外家为内家之说。可谓异曲同工,志同道合.我认为,对立统一辩证法则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就是太极拳的。由于德之不同,对道的态度也不同。正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闻道不易,我等宜勤而行之,不可若存若亡,更不可大笑之,一副无知的模样。

四、时空得当    

要注意练拳的时间与空间的科学性。只有科学地利用时间与空间,才能更好地以武演道,以道持德,以德养道。

服装要宽松,鞋要跟脚舒适。冬天要适度保暖,夏天不要脱衣裸体,尤其是出汗以后

每次活动半个小时以上较好,不要过于疲劳,坚持经常,晨昏无间,寒暑不易,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朝三暮四。最好每日早晚各三遍,至少一遍。早上起来半小时后或临睡一小时前练习为好。酒醉后,饱食后,不宜练习。食后不能马上练,练后不能马上进食,必须自己中间相隔半小时方可。练拳前或后半小时,宜忌烟酒,以免伤身。

练习地点,要空气流通新鲜,光线适宜,初练时的地方应当宽敞,否则,既难以绵绵不断,又容易使姿势缺陷而不正确。但练到功夫深时,就不必要求场所大小了,有个一米见方的地方也能练习,甚至坐卧也能行使拳势。到这种程度时,所练的就是意,即行走坐卧皆是意,而不是外式了。  

不要顶烈风冒暴雨,活动在雾天霉地之中。练习之后,不要马上吃生冷瓜果冰制食品,不要解衣迎风或冷水沐浴,如果衣服被汗水浸湿,应立即更换干衣服。在心脏脉搏没有恢复正常状态之前,不能马上坐卧,可以喝点热茶,散散步。

练拳时不要说话,不要吃东西,不要东张西望。初学之人,必须以鼻自然呼吸,以使周身气血通畅。久之,呼吸与身体四肢动作自然会协调配合,不可人为地强行调节。因为太极拳不是完全从配合呼吸出发而编制的,所以并不要求动作与呼吸相配合。太极拳从根本上说是主张呼吸自然的。但练拳有一定的基础后,在不影响呼吸自然的前提下,由老师指导,而使动作大体与呼吸相配合,还是有益的。根据经验一般是开吸合呼,即:出手为呼,收手为吸;上升为吸,下降为呼;上提为吸,下沉为呼;开势为吸,合势为呼。至于动步转身及各式过渡之时,由往往用小呼吸来调节,即短快的小呼吸,又吸又呼,或短暂的停息等。要根据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处理。经络运行亦然。

五、其它几个问题

学习太极拳要循序渐进,由缓而入,方能奏效。练太极拳,是要继承先辈传统拳法,保持有关的规矩法度。

初学者,开始感觉全身无力,手足酸痛,这是正常生理反应。几个月后还会有这种反应,属于身体的新陈代谢,不必担心。适当休息,自会消除,精神反比以前充足.初学者,学拳不久,便胃口大开,饭食增加,以补充体内过多地消耗,应当注意饮食营养,劳逸结合。防止入不敷出,火烧空锅,体力下降。当气血调和,食量自会如常,气足不思食

初学时,多贪睡,乃因身体新陈代谢向更高级阶段变化所致,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恢复。功夫深时,每夜只需五小时左右的睡眠就足够了,神足不思眠

同样,练到精气神充足时,反能精足不思淫。练太极拳的人不是不可以行房事,六根未断,仙道未果,只有人道可行,但要注意节制,不能纵欲伤身,入不敷出,影响健康.  

开合与呼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开是动作由内向外,是由小放大;合是动作由外向内,由大到收小。另一层含义,是动作的开始由定势转入动势,动之则分,这就是开;动作由动势转入定势,由动归静,静之则合,这就是合。明确开合的含义,有利于弄清太极拳每一架势的起承转合,阴阳消长,虚实转换的过程.学习太极拳要拳不离手,坚持天天练,年年练,练一辈子。要想学得好一点,深一点,必须找到好老师,拜师学艺。最忌:择师不慎,误入旁门外道;信师不坚,未循教导练习;离师太早,不谙高低深浅.太极拳有养生架子与技击架子之分。现在普及的是养生架子,有利于大众的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技击架子比较传统,传承上比较严格,也较难学,不易普及。我认为,养生架子可以通过自学提高身体健康素质,但要研究养生之道,只有在老师指导下的学习更理想,效果更好。技击架子的学习必须师传,拜师入门尚且未必能完全继承,门外汉焉能窥其太极殿堂之玄秘。   

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筋骨是否强壮了,精气是否充足了,大脑是否清醒了。每次练拳后,是否感到身体非常舒适,精神非常愉快,唾液充足,身心坦然。若如此,已得道入门矣,说明太极拳练得有效果了。  

是我的一点肤浅的经验之谈,祝大家在自己的修炼实践中,对太极之道能有更深刻的认识,通大道,育大德,艺高寿长。借用先贤一句话: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2004729日写于馥祥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