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上海记忆:南市(2)

 关福 2013-10-07

老上海记忆:南市(2)

 

老上海记忆:南市(2)
南市11:得意楼书场位于邑庙北首。前身称春风得意楼,为茶楼书场。早茶、午、晚演唱评弹,创于清代,相传清咸丰年间苏州光裕社四大名家:马如飞、姚士章、赵湘洲、王石泉都曾到此献艺。民国初,在茶楼背面另辟书场。民国之初,当年不少名人如黄金荣、杜月笙等均为该书场常客。民国25年,弹词名家夏荷生来此,听众蜂涌,200个座席竟挤足400多人。民国26年后,日军进市区,因得意楼坐庄听客多而仍能继续维持。民国30年迁至豫园路270弄4号,书场设在二楼。1961年停业。 1999年,春风得意楼在方浜中路、旧校场路口重建。

老上海记忆:南市(2)
南市12:老西门冠生园食品公司原名冠生园,民国7年由粤籍商人冼冠生始创于南市九亩地(现大境路处),民国12年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民国20年在老西门开设冠生园第四支店。1986年四支店与中华食品店合并,改名为冠生园南号(复兴东路中华路口)。1988年扩建为老西门冠生园食品公司。冠生园奉行“真工实料、童叟无欺”的经营信条,自产自销广式糕点、糖果、饼干、蜜饯。老上海记忆:南市(2)
南市13: 老西门街市,东至曹家街,西到西藏南路,,南抵蓬莱路,北达方浜路。老西门原名仪凤门,旁有水门一座,肇嘉浜、周泾、陆家浜等汇流于此。原来商铺甚少,居民购物须驾船过桥,较为不便。1912年拆城填河,两侧开设店铺,遂成商业区雏形。后随华界与租界、东门至西门电车通车,此处成为邑城与租界之间的陆上交通枢纽,商业渐趋兴旺,一批特色名店如张兴记丝线店、老同盛南货店、大富贵酒楼、永和祥棉布店、老大房茶食店、冠生园食品店、西门子钟表店等开张营业。解放后,商业网点布局经过不断调整,地处六叉路口的老西门闹市周围,享有盛誉的大店、名店林立,如上海市第八百货商店、上海乔家栅、冠生园食品公司、老同盛南北货总号、全泰服装公司、菊花美发厅、勤凤缝纫用品商店等。

老上海记忆:南市(2)
南市14:湖心亭茶楼是上海现存最古老的茶楼,位于豫园景区荷花池的中央,两端连着九曲桥。湖心亭是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在凫水亭旧址上重建的,由大布商祝韫辉等人集资建造。直到道光年间,湖心亭还是专供经营青蓝大布的商贾们聚会商议的场所。清咸丰五年(1855年)以后,湖心亭开始改为茶楼,取名“也是轩”。清末,“也是轩”由商人刘慎康接盘,改名为“宛在轩”。湖心亭整幢建筑为全木结构,且不用一根铁钉,木材连接处都用竹楔铆住,二百余年来没有重建过。矗立湖心的是李平书(上海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总董)铜像。

老上海记忆:南市(2)
南市15:梅溪小学,校址蓬莱路128号。前身为正蒙书院,清光绪四年(1878年)由张焕纶创办。光绪八年易名为梅溪书院。是全国第一所由国人自办的新式小学。光绪二十八年改称梅溪学堂。光绪二十九年改官立高等小学。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市立初等小学,改称上海市立梅溪小学。民国35年改为上海市第四区中心国民学校。1950年改称蓬莱区第一中心小学,1956年称蓬莱路第一小学。1984年建造新校舍,恢复梅溪小学原名。“梅溪”校友遍布国内外,胡适曾于光绪三十年在此就读。

老上海记忆:南市(2)
南市16:老同盛南北货总号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开设于邑城仪凤门(今老西门)内,后迁方斜路97号。解放前,老同盛以品种多、花色齐著称,常年供应天津红枣、河北核桃、龙口粉丝、莆田桂圆、宁波长面、金华火腿等各地土特产品。解放后,老同盛继承发扬百年老店的传统特色,保留宁波长面等特色商品;坚持加工整理,分档定价的供应方法;恢复虎头包、方包等礼品包装和南北货果盘制作。冬令季节,设立代客敲核桃、聘请老中医坐堂咨询等服务项目。

老上海记忆:南市(2)
南市17: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原名西门妇孺医院,又称玛格丽特?韦廉逊医院(Margaret Williamson Hospital),俗称“红房子医院”,系美国女公会教士罗司耐德在西门外方斜路创建,清光绪十一年四月二十一日(1885年6月3日)开业。这是上海第一所妇孺医院,也是第一家女子主办的医院。专治妇孺疾病,尤致力于产科。抗战期间医院迁至徐家汇路1083号,抗战胜利后迁回。1951年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接办,隶属上海第一医学院,将原有内外科划出,并将原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妇产科、中山医院妇产科并入,组成妇产科专科性教学医院。

老上海记忆:南市(2)
南市18:敬业中学,校址尚文路73号、学前街135号(分部)。前身申江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是上海历史最久的学校之一。1949年市军管会接管,1959年列为市重点中学。建校以来,校长多为当时著名人士。清代有状元陆增祥和思想家冯桂芬等,现代有烈士林钧及陶百川等。1949年接管后,陈云涛任校长,翌年,翁曙冠继任校长。学校坚持教书育人的办学方向,素以严谨、扎实、高质量著称。乔石、薛驹抗战期间曾在此就读,从事革命活动。

老上海记忆:南市(2)
南市19:小南门钟楼,位于中华路581号。 1910年建成,它塔高6层,高约35米,钢铁结构,是当时上海最高点,用于在遇到火警时鸣钟报警,是一座瞭望台和火警钟楼。围绕着塔楼的是当时上海消防局的营房以及“上海救火联合会”的平房。1907年,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总董李平书等人倡议成立“上海救火联合会”,上海知县李超琼拨出小南门内旧粮仓废址2.5亩地用于建救火联合会总部。三年后,救火联合会在这里建造了瞭望台暨火警钟楼。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上海革命领导人陈其美等决定起义响应。11月3日,在中部同盟会、光复会上海支部共同领导下,以小南门救火联合会钟楼钟声为信号,上海商团各部、敢死队等聚集南市,宣布上海起义。小南门钟楼既是辛亥革命时上海起义的信号楼,也是上海迄今仅存的近代消防建筑。

老上海记忆:南市(2)
南市20:老城隍庙市场的形成,与老城隍庙、豫园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城隍庙香火鼎盛,节会性的临时庙市向固定市场演变,商贾沿园径开店设铺,形成商街10余条。及至清末,笺扇、玉器、眼镜、书摊、画像等店铺星罗棋布,形成热闹市场。清末民初(1907~1914年),城厢内外总工程局发起填福佑浜、方浜为路。至民国9年场内有商店135家,摊贩众多,道路堵塞。民国15年,被焚毁的城隍庙大殿重新建成,成立邑庙董事会,管理城隍庙及市场,商业益发兴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