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承德人的普通话为什么比北京人标准?

 共同成长888 2013-10-07

承德人的普通话为什么比北京人标准?

 
标签:

教育

承德人的普通话为什么比北京人标准?

图片拍摄于承德避暑山庄

国庆假期本来想宅在家里不出门。记得自己曾经在微博上讲过一句话:国庆出行的人都是不长记性的。但到了10月3日那天终于还决定出一趟门,目标是京承高速的终点----河北承德。我对承德还是挺向往的,尤其是对承德的避暑山庄很向往,毕竟那也是皇家园林。

下午3点从北京出发,很意外地一路畅通来到承德。一路上看到墨绿色的群山,偶尔出现的黄叶、红叶,风景很是不错啊。出了高速便是承德的迎宾大道,左侧是宽阔的武列河,右边全是整齐的新建筑,很宽阔很气派。

但老城区的感觉就不太好。第二天一早去逛避暑山庄,也很失望。

避暑山庄里的山不算美、水不算清、古代建筑更是乏善可陈。我去过拉萨的布达拉宫,于是对承德的小布达拉宫也没有太大兴趣。好在承德的餐馆比北京要便宜得多,而且味道也不错,于是好好吃了一顿午饭。

回京的时候在路上堵了很久。回来躺在床上,把这一趟快速出行在脑子里快速回放了一下,仿佛没有什么收获。

真的没有吗?其实也有。

避暑山庄博物馆有左中右三个门,左右两个门口排着长队。中间的大门是由工作人员和警察把守着。每当有老人和推婴儿车的父母过来,警察都会上前询问。我在左侧门口排队的时候,一对老年夫妻也正要排到我的后面来。这时候,中门的那个警察上前问道:您多大年纪了?有70了吗?两个老人说有。于是警察请他们从中门直接进入了博物馆。

这件事本身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最让我感觉奇怪的是这个警察讲着一口非常标准的普通话,中气十足,很有播音员的感觉。

在避暑山庄里游览山区时,我买票上了游览车,一路上偶尔跟开车的中年司机聊几句,司机每一站都得招呼客人上下车。我发现他的普通话也讲得非常好。这也让我很感觉到意外。

北京是被河北包围着的城市,只要出了北京,包括在北京的怀柔、门头沟地区,听到的已经是各种河北口音,有的口音已经不太好懂。我没想到在距北京200多公里的承德可以听到这种纯正的普通话。

昨天晚上上网百度才知道,承德人讲的普通话才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比北京话更接近普通话。

百度百科里说:普通话是在现代确定的语言。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在现代确定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称呼与定义因地而异。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地区称为“国语”,而相对于非汉语的语言又常被称为“中文”或“华语”普通话别称还有胡语、官话。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罗马字母辨认拼切。但并不是把北京话一切读法全部照搬,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更不是最早的北京地方话。

我1989年7月军校毕业分配到北京。那时的北京还远不是一个移民城市。除了游客,外地人还很少。走在大街上听到的京腔京韵还很浓,带外地口音的人很多是国家机关和军队的工作人员。我那时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和首汽的司机们打交道,他们都是纯正的北京人。跟他们混久了,发现北京人讲话时的儿化音很重,感觉就是北京人不好好说普通话。但我在北京生活多年,现在说起话来多多少少也会儿化一下,偶尔也会来上几句京片子。

而现在走在北京大街上,听到更多的是外地口音。

记得去年我去河南新郑参加黄帝文化论坛。在论坛上有一个当地学生站起来提问,他讲了一口河南话,结果把全场的听众都给听笑了。那场论坛的主持人是央视主持人马东,他当时很机智地对全场听众说:大家别笑,如果倒退一千年,刚才这位同学讲的可就是当时的普通话。全场于是又笑翻了一次。

中国这么大,地域这么广,方言之多不胜枚举。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但统一语音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现在所讲的普通话又是怎么形成的?在中国历史上最包容各种文化的唐朝,当时的人们是什么口音为主呢,是陕西话还是河南话?如果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你不仅仅是一个汉语语言学专家,而且必定是一位历史学家。

想到这些问题,我联想到的却是中国历史上北方的几次民族大融合。中国北方的汉族经历过无数的战乱、流离失所、向南方的移民。中国经历元朝这样的外族入侵、屠杀和长期统治。想必北方汉语传至今日也必定经历了各种语言的融合,北方各地区间的发音相对比较接近。而除云贵川之外的中国南方长期以来相对稳定,一直保留着各种让北方人听起来象外语的各种方言。

在隋唐元明清各代,中国的统治者都曾经试图统一过中国人的语音,要不然皇上他老人家得会多少种方言才能管理这个国家。隋有《切韵》,唐有《唐韵》,宋有《广韵》,元有《中原音韵》,以大都(即北京)话为标准音,明朝搞过《洪武正韵》,清代实行满汉双语,并于清末形成满汉语言成分融合的京腔旗人话,这是现代标准北京语音的前身。

金庸笔下的韦小宝绝对是一个语言天才,否则他无法闯荡江湖。

查阅了一下资料,“1728年,雍正皇帝确定北京官话为官方用语,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由政府主导的推广标准音。到清中后期,北方的大多数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等)都和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新官话靠拢,其影响已经超过基于《洪武正韵》的南京话,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最流通最广的语言。”

1909年清政府把官话称为国语。1911年清朝学部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以京音为准的官话为国语,取代原来满语的地位,并且准备加大力度推广。但是不到一年,清朝就覆灭了。

民国成立后,关于是否以北京话为国语是有过争论的。争论的焦点是不是要放弃北京话为普通话,因为北京话是清朝的国语,而清朝是要被否定的。中国的朝代更迭仿佛都要对前代进行否定。

    195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普通话的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中国共同语。这个定义实质上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话的标准。

这才有了我们现在已经习以为常的普通话。

我上学的时候经常途经上海,上海人还是以上海话为自豪的,并且看不起不会讲上海话的人。但如今再到上海这座移民城市,普通话已经成为最常用的语言。但上海的普通话带有较重口音,比起承德人的普通话来要差得多了。

承德人说普通话的历史比较悠久。承德曾是清王朝近300年的夏宫,北京往来承德之间往来的人很多,除了皇亲国戚,还有八旗将士。他们都是学普通话和说普通话的。承德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应该就是这样形成了。

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除了想说明此次承德之行还是有收获之外,其实更想说的是:我们这个号称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是在“变”中存活到现在的。这个民族经历过历朝历代的更迭,经历过与外来民族的不断融合,无论是主动还是被迫的;经历过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表象,语言也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的。

变并不可怕,不变才会出问题。而面对变化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叫: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