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居茶話——南山如济

 寒江读舟 2013-10-07
桂月二十一日,霧雨。今天是燃燈古佛聖誕,頂禮,和南。

早齋罷,候雨停,持杖往中峰寺。薄霧罩染,四望迷离,峨眉諸峰深藏在雲霧裹,只顯露出淡微綽約的樹影,讓人遐思。

自聖水閣至中峰寺,約一里路,山泉凡四處:其一前日己汲,今不取;其一瀑流甚急,掬之平平,不取;其一疑似山雨自石罅間滲出者,亦不取。最後一處即中峰寺旁山泉。

据傳智者大師拄錫中峰寺時,常至神水閣汲水飲用,以此推測,中峰寺周遭泉水或不清甘,或不堪飲用,故大師不取。

今觀此泉,水緩且細,疑似唐以後才疏浚者。環顧溪谷,狹而淺,似非千年甘泉所出處。抑或大師所感得之泉耶?塵煙漫滅,霧雨茫茫,水流石冷,不敢妄測。

攘袖嘗之,味頗清甘,乃汲之而歸。

午睡起,天色仍陰沉,雨細若牛毛。於山坡采得秋紅蓼一枝,細白山花一莖,插於峨眉特制棕木藥葫蘆中,亦珊珊可喜。

水己沸,瀹茶。茶湯香气清幽,滋味甘和,飲之,令人坐忘。

此泉較之藥王神泉,雖不出藥香,但清和甘潔,最能發茶香味,嘆為希有。看來"神水通楚"的傳說還是有些依据的。智者遺澤,隨處霑之,感恩。

桂月十九日,—夜秋雨,晨起,天色漸放晴。翠竹霑雨,青山黏雲,峨眉諸峰依約可見。

早齋畢,拄杖至聖水閣取泉水,歸來瀹紫筍大葉茶。出藥香,飲之爽然,可喜。


pic



峨眉山居歌:

一、
吾生抱微恙,于世俱无求。
所好在茗饮,所餐粟与蔬。
终南营茅舍,一坐万般休。

二、
清秋取蜀道,拟仿放翁游。
蒙顶闻虎啸,峨眉看雨愁。
青山喜朝卧,茗荈欢夜投。

三、
峨眉有神水,智者衣塔留。
柱杖常汲取,归来煮清流。
水香发茶味,病体渐已瘳。

四、
青山青衣客,白发白云收。
静室还独坐,云瓯茶已熟。
吾生惧大患,茗荈—啜休。

pic


早齋罷,攜瓶往聖水閣汲泉。

昨夜小雨,今晨放晴,輕黛染山,潑墨寫雲,峨眉山半掩在薄霧裹,眉目娟秀。大峨村口對面兩峰矗立,恍若終南山紫閣峰下之雙峰山。可惜依偎在兩峰下的是一處農家休閑山莊,而非如濟之千竹庵。

今天游人依然不少,往來匆匆,不知是來看山還是看人。世人顛倒如斯,為之一嘆。

從神水閣取取來泉水,洒掃茶室整潔,即開始煎水備茶。昨日手插茶枝梢上一朵已然開放,玉瓣粟蕊,輕吐幽香,嗅之怡然。

水己沸,燙盞畢,投茶,淪湯,分香,啜味。茶湯仍出幽細藥香,令人歡喜不已。

修習茶道,首先應從汲取山泉開始。陸羽《茶經》所謂: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絕非虛言。後人無識,竟以茶道之事視為幽杳,或謂中土無茶道,茶道出自倭國,誠所謂"數典忘祖"者也。此輩豎子,最不堪與語茶事。

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習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利休曰:小草庵裹的茶道,首先應以佛法修行得道為第一。

所謂佛法修行,不過運水搬柴而已,與茶道修習不謀而合。正如《金剛經》所謂:"若世界實有者,即是—合相。"所謂一合相,即是無分別,無取拾,無執著。無是非黑白,無長短青黃。萬般放下,一念不生,如此謂—合相。

所以說修習茶道,首先應從汲取山泉水開始。真的明暸了,才可以進入茶室,進行茶道修習。


pic




桂月十六日,細雨。午後雨停,送大光,葉子,英子—行下山,休息片刻,即收拾茶室,靜坐罷,煎水淪茶。

茶品為茶弟大和所遞"大和堂"監制之紫筍大葉茶,水品為峨眉山神水閣一側"神水泉"。上午與大光等在寺廟用齋時順道汲取的,水味甘和,用來淪茶最佳。

据傳此水為隨唐時高僧智者大師所常飲。大師當年住中峰寺時,體弱多病,恰好藥王孫思邈來峨眉采藥,於是在泉水旁廣植藥草,供智者大師汲水飲用,果然能袪疾病延年,後人於是以"神水泉"名之,以誌佳話。傳說可信与否暫且不論,但泉水能湧流千載而不涸,已近神奇,更何況歷代高僧大德及文人雅士途經此地,莫不掬泉而飲,吟詠流連。山泉通靈,想來傳說大概總是有一番道理吧。

紫筍大葉茶前幾天飲過一次,用峨眉山泉水,出蘭香,清夜淪之,清香滿室,沁人心脾,嘆為觀止。今天再用神水泉水淪之,不知作何變化?

今天花供采了一枝野生茶花,略作修剪。茶器用—尊手繪絲瓜草蜢立式素瓷茶壺替代,鋪以橢石,濯以清泉,隨意擺放在茶席上,清雅可喜。

煎水,備茶,淪茶,出湯,供佛,品飲。每個步驟都仔細去作,不散亂,不昏沉,體味當下,了無罣礙。這大概是一個茶道修習者應該持有的態度吧?


嗅香時—縷藥香撲鼻而來,與幽幽蘭香合在一起,讓人著迷。輕啜茶湯,輕和甘香,浸染藥味,歡喜不已。看來神水泉傳說並非完全附會,還是有些道理的。

記得蘇軾曾有詩句道: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如濟以痼疾,今春辭職歸養,寄跡山林。解夏後即入蜀地,宿峨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仲秋月圓,華光千里,可與"忘家"靈運相比較。茶罷思之,感慨萬千。

茶湯已冷,藥香仍在。以千載藥王神泉醫如濟之痼疾,未知能療癒否?

pic
pic
pic
pic


桂月十四日,秋晴。早齋畢,拄杖訪中峰寺。

從掃雲軒沿階而下,過大峨村,約半里,為聖水閣。又一里,中峰寺石門忽現眼前。拾階而下,從右側小門進入,為正殿,匾書"雲橫峨嶺"四字,殊蒼勁。寺中正在修繕,工人三四,游客二三,僧一,貓一,殿宇若干。

古寺坐北朝南,因大路在寺後,游人皆從後門入,錯過寺廟山門。這大概也是寺廟重新修繕的原故之一吧。

因口占一絕曰:
峨眉開秋霽,笻杖訪中峰。
瓦舍結苔翠,杉林垂帶青。
驀然見古寺,遙想一聲鐘。


午後秋晴,尋訪聖水閣一遭,歸耒飲茶。茶室己拂拭干凈,簫聲已寂,松風漸響,滌甌燙盞畢,沖淪茶湯。


汲水,煮泉,洗盞,備茶。供佛,自啜。飲罷獨坐,無思無慮。所謂茶道,大概就是如此吧。

pic
pic

終南山訪友得三十韻

余悅

九月九日,余與向東兄、員梅老總乘機,自南昌抵西安,直奔終南山千竹庵,拜訪守仁先生,並和諸友暢論“茶道與隱逸”話題,得三十韻,寄守仁。

 

乘風數千里,尋友登終南。

夜雨今漸晴,涉水不畏難。

初秋山色秀,層林多爛漫。

仙跡隨處有,隱逸自超然。

茅屋作華堂,禪心黃葉淡。

聊恣清泉賞,喜臨竹雅翰。

風姿雖相異,高論各放言。

日影斜東籬,忘飢緩午餐。

麵點香入味,濃湯味更釅。

佳茗勝美酒,滿座俱儘歡。

吟簫訴衷腸,鳴琴候月彈。

憶昔傳嘉語,思潮起波瀾。

贛地留遺風,西北情意牽。

匡廬滿青黛,浮生常聚散。

新得半日閑,杯品開偉觀。

 

 

如濟和詩

 

九月九日終南茶會,秋霖暫歇,群賢畢至,良可樂也。茶會後得余悅兄詩偈三十韻,情真意雅,乃依元玉和之曰:

 

吾生多偃蹇,歲晚臥終南。

長懷曾子嘆,避世豈畏艱。

侵晨挹清露,暗夜且漫漫。

擎燈攻墳典,煎水憶皎然。

茗荈益禪思,偈句味滋淡。

踞石濯吾足,臨池誇墨翰。

秋來多霖雨,獨坐竟忘言。

故友幸不棄,飛鴻常問餐。

稼軒抱微恙,劍氣笑當年。

聊因酌美酒,酒後放頽顔。

還應守寂寞,飛瀑入深潭。

九日開茶宴,高譚興未闌。

虎溪懷三笑,紫閣會群賢。

蓮社今何在?彭澤五柳殘。

浮生同夢幻,應作如是觀。


《茶亭之记》

茶之道,亦唯此乎?得者同於得,失者同於失,此之謂歟?禮之用,和為貴。此語吾未之聞於斯邦久矣。人心之苟且,朝政之昏亂,良有因也。一嘆。


[转载]《茶亭之记》鈥斺斣筲朱


 

    茶道以天地中和之气为本,乃治世安邦之风俗。今人皆以其为邀客会友之媒、饮食之乐、口腹之助,且尽茶室之美,集珍器之品,夸己巧妙,嘲人愚笨,皆非茶道之本意。

    筑小室于竹阴树下,贮泉水,植草木,挂釜置炭,插生花,摆道具。移山川自然之水石于一室,赏四季风花雪月,感草木盛衰,以礼待客。听釜中松风飒飒,而忘世间忧虑杂念,一勺流出涓涓渭水,洗尽心中尘埃。真乃人间仙境也。

    以敬为礼之本,其用以和为贵。此乃孔子所立礼之用之语,为茶道心法也。纵有公子贵人来坐,其交也为淡泊,且无谄事。即使晚辈来席,亦礼敬相待,且无怠慢。此谓空中有物,和而不流,久之犹敬。迦叶之微笑,曾子之一诺,真如玄妙之意不可说也!

    建茶室,备茶具,仪轨、料理直至衣类,戒繁忌丽,虽用古具,心却常新。不忘四时风景,不谄、不贪、不奢,谨慎朴素,正直真实,是为茶道!

    如此,则赏天地自然之和气,移山川木石于炉边,五行齐备矣。汲天地之流水而品风味,壮哉!乐天地中和之气,是为茶道!


終南何有?有杞有棠。

君子至止,黻衣繡裳。

          ———《詩經·秦風·終南》


九月九日,清秋之月,南山之巔,繼第一回與無為茶人"終南論道"之後,南山如濟再邀相關專家學者,定於九月九日,在終南山千竹庵,敷講席,立茶禮,焚香淪茗,坐論此道。還望諸友共襄盛會,以成就中華茶道—段佳話。

明人蔡元履有詩曰:

茶品在塵外,何須人出塵。

茫茫塵眼醉,誰是啜茶人?

身處此五濁惡世的我們,能在終南山的清泉白雲間,暫且拋開身心塵累,作一回塵外人嗎?

如濟煎茶以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