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全幅预预热——适合奶昔转接的十大系统

 无尾巴的老虎 2013-10-07
 众所周知,早年间胶片摄影根据画幅大小来划分,可分为大画幅(4x5、8x10、11x14、16x20、20x24等)、中画幅(常见如645、66、69、612、617等)、和小画幅(也就是常说的135)。有必要指出的是在这三个画幅中,小画幅无疑是画质最差的。但是出于无可替代的便携性,135系统尤其适合人文题材的拍摄;此外,135系统同样擅长野生摄影和体育摄影。
    谈到摄影,就不能不说器材。决定一幅摄影作品灵魂在于构思,而让这种魂灵得以充分表达却是器材的功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好的器材不仅能够满足我们的拍摄要求;进而,根据不同器材的特性进行选择,也能够更好地传达出我们的思想意图。自古以来,凡是谈到摄影就免不了门派的讨论,大中小画幅都是如此。不少人为了钟爱的系统争论得面红耳赤,更有甚者为了镜头的味道茶饭不思纸醉金迷。
    再好的摄影器材也不过是工具而已。在下认为最好的方式是:首先掌握不同镜头的特性(如色阶过渡、色彩倾向、虚化能力等),再根据各自喜欢的的拍摄题材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镜头。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好手中的器材,才是摄影真正的魅力所在。今天在下开贴,依次介绍适合全幅转接的十大镜头系统。

    十个部分原帖请见(第1贴至第108贴)
Leica M,Leica R,也说YC,ZM和ZF,contax G和ZA,施耐德,福伦达,说说牙膏厂,尼康,商业镜头、工业镜头以及其他摄影镜头
    原帖引用部分链接如下:
    写意、散景、老铭镜.... J.T
    我的徕卡旁轴头
    白银帝国——我的100支西德Silver镜头
    想玩Kodak retina施头、禄莱HFT、禄莱蔡司头、福伦达Bessamatic
    大画幅镜头的结构性能和选择(超长文)
    [长文]关于“顶级”器材的配置及评价(Linhof、Alpa、Leica等)
    《135镜头:评书二十二卷》
    ★★★★★【宾得书屋】★★★★★
    蔡司宅男 Contax【蔡司主题帖汇总】
    ★Nikon卡口部分镜头帖子索引★

    一句话简评:
    leica m:最正统的味道,最小巧的体积,老镜和新镜都大有玩头。
    leica R :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顶级的质量,还有更高的性价比。
    zeiss yc:蔡司味道最完美的体现,坚持要走好而不贵的路线。
    zeiss zm:现代镜头,光学质量优异,体积小巧,转接指数高于ZF/ZE/ZK。
    zeiss g:高性价比的镜头群,体积小巧,还有不算太快的自动对焦转接环。
    zeiss ZA:自动对焦比不上E卡口的同门,手动对焦又比不上ZM/ZF。
    施耐德:超高水平的德镜,真水无香的味道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方能领悟。
    福伦达:高品质的现代镜头系列,主打的就是大光圈系列,比单反镜头小。
    佳能:咱们也有大光圈,咱们也有自动对焦转接环,就是体积大了点。
    尼康(包括佳能以及其他日系手动镜头):具有极高性价比的转接系列。
    电影镜头:不适合初哥,对于寻求顶级成像和奇芳百味的色友是不二选择。

    各家风格原帖请见(115帖至216帖)
    静安先生有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摄影镜头也是如此,除去解像力、锐度、色散、像差、像场平坦度、畸变、色调、反差等硬性指标外,好的镜头常能表现出其独有的境界,是谓风格。在众多镜头品牌中,schneider、voigtlander、contarex、leica、kinoptik,均因各有其风格而拥着甚众。然“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境界没有好与不好,只有适不适合。一个老实本分的估计用不惯法镜的浪漫,追求新潮的人也未必喜欢yc的沉稳。最完美情况是选用的镜头能够与拍摄者个人的风格相协调、统一。在下坚持讨论各家的成像风格,就是想帮助初学者少走弯路,直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器材。

    一句话糊评:
    古典徕卡:一位退位的君主,他居住在古老的城堡,独自守着那份黑白情节。
    现代徕卡:他的家族等级森严,别人艳羡他的贵族气质,举手投足便是礼节。
    古典蔡司:时过中年,你有着别人无法匹及的沉稳,心中载满了积淀与内涵。
    现代蔡司:他是白领、当代的精英,注重效率和细节,闲时却只能自赏孤芳。
    禄来HFT :处事果断、胸有城府、光彩照人,朋友遍及天下,挚友何处能寻。
    福伦达SL:生命应当饱满,生活自该享受,人生就是要吃喝玩乐、不拘小节。
    施耐德:注定是一位隐者,遗世独立、恬淡从容,却无法隐去的底蕴和才华。
    法镜等:备受尊敬的游侠,向往正义、追求光明,不屈从世事,不随波逐流。
    美能达:一位东方丽人,她拥有女性特有的乖巧与温柔,那样纯真而又善良。
    现代尼康:你用色彩演绎着快乐,让人忘掉烦恼,唤起那段美好的青春年华。

    按序推荐转接组合(原文226帖开始,只列出五星推荐镜头)
    推荐镜头的原则是:绝不推荐过于古老的镜头,绝不推荐价格超出使用价值的镜头,决不推荐没有味道的镜头。

    半幅转接的选择:
    蔡司D25f2.8AEG:色彩浓郁,价格相对便宜,是体验蔡司味道最好的选择。在半幅上面避免了全开边角结像不好的不足。
    尼康ais28f2(酒吧之眼):日系各家的28f2/1.8都是可以的,具体选择还是要依照风格。这只尼康油润饱和度高,口味醇厚。
    蔡司G35f2:不同于蔡司典型的高反差,她很适合人文题材。同时它和徕卡七枚玉的结构是相似的,去看看七妹的价钱吧。
    禄来P50f1.4HFT:公认的说法是禄来的85HFT拍人像好于蔡司85。这只标头在半幅上正好是人像焦段,风格和焦外都没话说。
    美能达MC58f1.2:花最少的钱就想体验日系标头的极致,试试这只鹰眼就可以了。以色彩和焦外见长美能达绝对令你震惊。

    全幅的变焦选择:
    尼康AF35-70f2.8:早年的尼康镜皇,是日系中f2.8标变中最小巧的。对焦行程相对较窄,成像无可挑剔。注意避免个别起雾。
    蔡司YC35-70f3.4:“怡情小变焦”是好而不贵的典范,体积小巧,重量轻便,色彩清新亮丽,现代蔡司风格,微距功能强大。
    徕卡R28-70f3.5-4.5:把这只也列出来吧。更宽广的视野,小巧的身形,可能是奶昔上手动镜中对“标变”的最好的诠释了。
    佳能FD80-200f4L:佳能小白系列的祖先,有萤石用料足。日系f4长焦系列的优胜者,是喜爱追求锐度和解像力的最佳选择。
    蔡司YC80-200f4:讨好的色彩,低廉的价格,小巧的身材,不错的微距功能。是喜爱蔡味的朋友,旅游出行的最佳选择。

    全幅定焦的选择:
    宾得FA31f1.8(小公主):这只31和尼康的28,我认为是日系最好的广角。FA31以柔美的焦外见长,港货的价格还是算亲民。
    蔡司ZM35f2:这只镜头采用蔡司旁轴广角常用的biogon结构,其优点是画质均衡,空间感极强。是喜欢蔡味的朋友的首选。
    徕卡R35f2:有了这只R35,你不再需要旁轴徕卡。早期加产E48版本的古典徕卡味道最足,而且价格仅仅是同门旁轴系的一半。
    福伦达VM50f1.1:想玩大光圈虚化吗,试试这只镜头吧。这支5011的风格一如徕卡的501,极其适合想少花钱多办事的朋友。
    施耐德Xenon50f1.8:这只不到2k的标头最适合休闲玩家。看似平淡无奇,却能在不经意间演出无限变化。是足以陪伴终生的镜头。
继续来说变焦的转接。我想用变焦挂机可能会有以下人群:不能漏过任何事件的新闻工作者,拿相机干活的比如婚纱摄影师,经常旅游需要拍到异域风情的游客。用变焦的好处是能拍到更多的东西,缺点是损失了大光圈效果。

对于标变的焦段,有如下选择:
尼康AF35-70f2.8(推荐指数五颗星):尼康的镜皇,推拉变焦,相对小巧的体积(口径62mm,665g),非常大的光圈,出色的整体质量,2k出头的价格。唯一的缺点是早期镜头容易起雾(原文第3贴中的描述),注意选择80号段以后产品,并加强光照射以观察是否有雾。这颗镜头定位是(中)高端镜头,风格属于尼康中较柔和的,反差略大(在尼康本家中属反差适中),色阶过渡自然。有微距功能,可拍摄人像、风光、小品、人文等各种题材,都很强悍。PS:如果强说缺点的话,对紫色光谱的透过性仿佛不高。
蔡司YC35-70f3.4(推荐指数五颗星):这颗镜头具有微距功能,号称“怡情小变焦”,价格低廉,在2k5左右。该镜头较轻,为475g,推拉变焦。该头为色彩较为清亮,反差略大,色调中性偏冷,属于蔡司偏向现代的风格。对于想玩蔡司的味道的朋友是最好的选择。(G35-70光圈太小,贵,不推荐;YC28-85口径为82mm,很重,不推荐;N24-85口径同为82mm,比28-85轻,但光圈无法手动控制,不推荐)。
徕卡R35-70f4(推荐指数四颗星):这颗镜头风格细腻,反差偏低,比较接近老徕卡的风格。这颗镜头带有微距功能,拍摄题材更加广泛。该镜头价位在5k上下,对于想玩徕卡又不想上徕卡定焦的朋友是最好的选择。(R28-90f2.8-4.5太贵了,不推荐)。
徕卡R28-70/R35-70f3.5(推荐指数四颗星):R28-70为E60口径,价位在3k-4k。R35-70f3.5分为E60和E67两代,早期E60为日产价位在3k-4k;后期E67为德产,价位在7k上下。这三个镜头反差偏大,似乎是徕卡专门出门旅行的人群设计的。对于已经有徕卡定焦同时还需要变焦头挂机的朋友是比较合适的选择(35-70E67的价钱差不多能买2个R50f2了,出片当然还是定焦的好一些)。
爱琴AF28-70f2.6-2.8(推荐指数三颗星):这颗镜头风格非常细腻、柔和,反差低而暗部细节好,可见用料是不错的。唯一的缺点还是太贵了,1w多的价钱能上很多定焦了,f2.8的光圈还是不够大。此镜适合不缺米,想玩玩法国风格,但又不想深玩的朋友。

附一张尺寸对照图,nex+R35-70f4,来自flickr。

本帖最后由 山姆保罗 于 2013-9-24 21:13 编辑
 
   在奶昔转接镜头时,一定要考虑到体积和重量的因素。全副奶昔的尺寸比nex6大百分之二十,但也不建议口径超过67mm。下面推荐长焦:

佳能FD80-200f4L(推荐指数五颗星):FD80-200有L版和非L版,L版少一枚镜片,有萤石。这款镜头实际是佳能小白系列的前代,当时佳能还没出到F2.8的长焦,所以这款镜头便是佳能的看家头牌。这只镜头设计出色,用料也很猛,综合指标是日系80-200f4系列中最好的,而且价位只在2k左右。对于解像力、锐度、色散等指标有严格要求的朋友,是最好的选择。
蔡司YC80-200f4(推荐指数五颗星):这颗镜头色调中性(不偏冷),是蔡司变焦镜头里少有的色彩讨好的镜头。该镜头的价位也在2k上下,差不多是蔡司最便宜的镜头了,但其色彩却很有一番风味,适合想玩蔡司味道的朋友。
徕卡R80-200f4(推荐指数四颗星):很多资深的评论是,这颗镜头的层次过渡是可以秒杀日系的大三元级别。可惜近年来被炒起来了,性价比不如前面两个高。另外就是比较沉,无忌上的资料是1020g,而前面两个都只是600多g。

附上两个链接:蔡司 Vario-sonnar 系统变焦镜头俱乐部
                       徕卡变焦镜头贴图交流大聚会

  把全文附在这里:
    一、Leica M
    上来就说徕卡,起点着实不低。但在常见的摄影镜头中,徕卡又的确是最好的。在徕卡的系统中,又以徕卡的旁轴为最正宗。自1954年leica m3问世以来,leica文化便在世界各地不断蔓延。在无数leica原教主义者眼中,laica m3不仅是世界上外形最美丽最优雅的照相机,也是个人品味和身份的象征。leica m3的取景器在leica的旁轴系列中也是独特的,具体请看:(译稿)Leica联动测距系统——从M3到MP。但本人更喜欢的是m2,因其具有35mm框线以及更流畅的机身线条。随着m3的发布,leica陆续发布了几枚极其出色的镜头,诸如现在依旧出名的Summaron 35mmf2第一代(八枚玉),50mmf2的Rigid和DR等等。它们色阶绵密过渡自然,都是适合黑白摄影的好头。二十世纪的60年代的徕卡正处于鼎盛时期,镜头的用料非常足做工也很细致,可以说leica的老镜头普遍比现代镜头做的用心。
    leica的老镜与新镜的比较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说leica的老镜是镜儒,温润如玉,而新镜是镜妖,色彩过于浓艳。在下曾仔细比较过徕卡的新老镜头的差异,二者在色彩倾向上的确存在区别。徕卡老镜头的色彩更加质朴,而新镜头稍显亮丽,这种区别是时代的审美取向促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数码的普及,摄影(器材)已经从几十年前的艺术品和奢侈品,变成了家家都有消费品。摄影的门槛变低,导致摄影的审美需求越来越大众化。这种需求便促使商家要不断迎合新的价值取向。

    不过无论是老徕卡还是新徕卡,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徕卡的色阶。我曾在无忌漫无目的地翻贴,在看日系的镜头时,无论是佳能、尼康、索尼、甚至是看到Cosina新出的蔡司、福伦达的现代镜头,也都是千篇一律的感觉。在现代镜头也只有徕卡,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究其原因,在下认为是徕卡的色阶是现代镜头中保留最好的。色阶的保留取决于镜头结构、镜片数量、镀膜质量等多重原因。高质量的光学玻璃的造价是昂贵的,徕卡采用了更好的设计和原料使各种频率的光线得以保留。这样想来其售价高于其他品牌,也是可以理解的。
    关于徕卡的旁轴,是在有太多太多的话可以说。laica m系统也是名镜辈出,古典徕卡出名的有八枚玉、七枚玉、Rigid、DR、NOCT50f1、由施耐德代工的SA21f3.4等等,现代镜头的杰出代表有Summilux-M50/1.4、Summilux-M35/1.4等等。leica现代镜头我看的实在不多,因为它们的售价同样十分杰出。针对leica各款老镜头的资料,可以参见神贴:我的徕卡旁轴头

    玩徕卡,玩的就是味道。无论是新徕卡,还是老徕卡,都有别人比不了的味道。有米的可以直接出现代镜头,配上m9就是135的终极。缺米的可以玩玩老镜,同样乐趣无穷。leica m的老镜中,不建议上八妹和七妹,它们的价格被炒得太高,品相好的已经直奔2W……而且对于黑白摄影,以现在的传感器水平,依然无法达到黑白胶片的高度。老镜里面值得推荐的是50f2Rigid、DR、35f2.8,以及光圈更小的几种。它们同样是徕卡的正统,代表着徕卡的荣耀。而且它们的价格相对低廉,印象中Rigid的价格只有5K左右,还不足八妹的零头,而且拍黑白的效果未必差于八妹,确实是超值。
    关于老镜的选购,还要特别注意镜头的镜组是否动过,是否有霉有雾。镜片发霉是由霉菌引起的,程度轻的还可以清理;起雾是由于镜片间的胶合剂变质、挥发造成的,几乎就是不治之症。选购时一定要注意,最好要看到实物,并由专家陪同前往。镜头起雾取决于厂家的设计和胶合剂的选取,徕卡的老镜头出问题的还不算多。佳能的老镜皇28-70和尼康的35-70都存在起雾情况,尤其是尼康的3570,一半以上都会起雾,实在是可惜。
    关于徕卡的魅力,在下实在言辞浅陋不能展现其万一。引用一段长乐资深的妙语,作为终结:LEICA 50/0.95 VS 50/1.0 E58

2.0光圈 
--在徕卡诸多50毫米镜头中,50/2.0是很被定义为入门级别的标准镜头,最大光圈是工作光圈,被检验过无数次,不会令人失望,我手中的50/2.0DR镜头出产于50年代,2.0光圈的成像,也非常优异,号称分辨率最高的50/2.0镜头。但是,与50/1.0镜头相比,显示是输了,无论分辨率,色彩,层次,画意,均输。

--我经常观看50/1.0镜头在2光圈下拍摄的反转片,影像被幻灯机投放到2.4米的墙壁上,没有任何松散,比50/2镜头2.0光圈成像要结实,质感更强烈,这些要得益于50/1镜头的超高分辨率,我甚至认为50/1.0镜头的影像质量几乎达到了66中画幅的素质。

--50/0.95与50/1.0这两颗重量级顶级镜头,在2.0光圈下,完全进入状态,开始了真正的较量。
画面的背景已经强烈虚化,空气仿佛在画面里燃烧,带有猛烈的情绪,看得出,1.0镜头燃烧得更加强烈,带有更加浪漫的情怀,1.0镜头的分辨率依然强大,轻易的把主体从背景中拉出来,但是,不要忘记,1.0镜头面对的是0.95,显然,0.95比想象中的更加强大,虽然背景虚化得不如1.0镜头强烈,虽然没有任何暗角,但凭借更胜一筹的分辨率,把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得更加游刃有余,若不是1.0具备明显的暗角,把主体烘托得更有画意,1.0镜头已然是败局。

--2.0光圈下,50/1.0镜头与0.95镜头均表现得优异完美,色彩画意上50/1.0占优,分辨率上0.95占优。

两镜在整体上分庭抗礼,难分高下。

以上只是节选,全文请见:Leica M 徕卡旁轴交流区:讨论、上图(二)

二、Leica R
    在很多人眼中,徕卡做单反绝对算不上正统。不过在下认为,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镜头好用就行,不要再搞教条主义的东西了。虽然不及自家的旁轴镜头体积小巧,但徕卡R头也有旁轴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是近摄距离,大家知道旁轴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通常是70cm开外,而单反镜头可以很容易地做到30多cm;其次是可以变焦,虽然m系列也有28-35-50f4这种,但毕竟光圈不大而且价格太高,相反R系列就有多种档次和规格的变焦镜头,适合不同经济阶层;第三是有远摄镜头,比如著名的180mm的几款镜头,请见oh6666兄的帖子:徕卡R180系列俱乐部&贴图区
    虽然与经典的leica m不系同门,但别忘了那句老话,leica is leica。徕卡R头的制作水平同样是135镜头中顶级的。拿R70-180f2.8来说,在下记得其13片镜片分别采用了12种不同材料的玻璃(而且不同反射面采用的镀膜同样有所区别),来达到最优秀的光学效果。再补充一句,这支镜头实在是太出色了。它采用了卓越的光学设计,只用区区13枚镜片便达到了秒杀日系镜头的顶级水准。

    咱们来说一下镜组结构吧。常见的镜头结构如标准双高斯结构,6片4组(大画幅的标头还有变种),可以从旁轴的35mm/单反的50mm一直延伸到中长焦135mm的设计。最常见的标头如尼康AF50f1.8D和佳能的EF50f1.8,都是的6片结构。但是两家的50f1.4却是采用了七片结构(尼康新的AFS50f1.4好像还是8片),这是为何。原因是镜头的光圈每加大一级,其设计难度也要大大增加。虽然只是光圈的一级变化,但是公式中的变量:慧差、球差、畸变以及像场平坦度等指标以互相纠缠的态势而变化,往往是顾及了这个,那个参数倒下降了。所以为了解决参数的相互制约,通常的解决办法便是加入更多的镜片,来达到参数的平衡。比如常见的大三元,通常要有15枚以上的镜片,小白兔和大竹炮则均是超过了20枚。
    但是镜片当然不是越多越好的,更多的镜片会导致透光率的下降,更多的玻璃反射面会带来更多眩光。所以在达到同样的实拍效果时,通常认为镜片采用的越少,其光学水平越高。但是如果牵扯到“味道”这种因人而异的话题,就变得不好说明了。在下想起了早些年小小白和爱死小小白的争论——爱死小小白增加了几枚镜片,获得的更好的解像力和锐度。但是增加镜片并不是最高明的设计原则,大师往往是采用最少的镜片便达到了最佳的使用效果。而且在下依旧粗浅地认为,镜片越多越会冲散镜头的味道(色阶损失)。

    言归正传,来说说徕卡R系统的名头。老头里面,在下认为最好的是以下几只:R19f2.8二代、R35f1.4、R100f2.8apo、R180f2.8apo、R180f2apo、R70-180f2.8(神头R35-70f2.8的图没细看过,暂不列出)。新头里面最好的是:R50f1.4E60、R90f2AA。徕卡R头大多有ROM版和非ROM版,ROM为新版,可以帮助相机更好地实现自动化。如果追求更原汁原味的徕卡,建议购买非ROM版。附上毒贴一枚:光之子:LEICA R50/1.4、R90/2AA、R180/2.8APO
    徕卡R镜的价格虽然略高于日系镜头,却大大低于本家的旁轴镜头。以其优异的成像来论,依旧是超值的。性价比最高的徕卡R头有一下几只:三千左右的有R135f2.8、R50f2、R60微、R35f2.8、R28-70和R35-70E60,稍贵一点的是R28f2.8、R90f2.8、R50f1.4,再贵一点有R90f2、R35-70E67、R35f2、R180f3.4apo、R80-200f4。这里简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是口径。徕卡同种规格的镜头通常会有不能的口径,比如R50f1.4有E48、E55、E60三个版本,而R35-70这个焦段按光圈就分为f2.8、f3.5、f4三个版本,而R35-70F3.5又分为E60和E67两种口径(光学结构相同,E60为早期日产E67为后期德产),选购的时候需要认清。再说一下apo,大多用于长焦,其含义为复消色差。通常来说含apo标志的通常为各家的顶级配置(当然sigma的需要另算)。附老顽童版主的帖子:漫话APO。徕卡R头转接的比较多了,很早就有通过转接环转到EOS和改口转到尼康和宾得上面的帖子,这里就不多说了。附一个美图帖子:徕卡+美景+美色

三、也说YC
    引子:说完了徕卡,自然要说蔡司。蔡司是众所周知的光学巨人,其产品线遍及大中小各种画幅,单是135画幅随口便可以说出YC、contax G、N、禄蔡、ZM、ZF、ZA等等。不过要说zeiss正宗,只能是牛眼contarex。让我们回到那个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一睹当年风采。老蔡不惜工本、连出强手,是时推出了contarex相机并设计了全系列镜头,势要夺回135的霸主地位。上面说到徕卡的色阶丰富,主要是因其用料最好。那么在蔡司里面,最正宗的用料最好的当属contarex系列。所以这个系列也很受收藏家的欢迎,随便的一个55f1.4要卖到2W,随便的一个85f1.4则要卖到5W以上了。牛眼的价格实在是太高了,最近两年更是涨的厉害(罪魁祸首便是奶昔),早已超越实用的价值了。
    我曾深深地思考,哪只是135的标头之王,哪只又是人像之王。在那段时间里,天天蹲守在电脑前查看资料、镜头的样片、比较镜头的结构。现在想来,我真是太天真了。各家的王牌自有各家的味道,没有谁比谁好,只有适不适合。所以奉劝各位,不要天真地想着只收一只最好的,镜头的味道不同,真的中毒便无药可解,早晚都会一只一只地收全。白银镜头不说了,如果想把135系统作为把玩的终极目标,又不缺米的,可以考虑考虑。推荐两个毒贴,这个系列就不再说了:白银帝国——我的100支西德Silver镜头 ;想玩Kodak retina施头、禄莱HFT、禄莱蔡司头、福伦达Bessamatic

    也许列为好奇,本来是要说yc的,为什么先讲上一段contarex呢。告诉各位,牛眼相机和镜头虽然被迫停产,但是这个系统镜头结构大部分都流传了下来,成为了yc系统的主力。那么yc又是什么含义呢?
    说来话长,进入70年代之后,蔡司公司在德国本土的装配成本过高,已经无法抵御廉价的日系相机的冲击。于是蔡司公司与日本电子相机厂商雅西卡达成协议,蔡司公司提供镜头的设计及原料,雅西卡公司负责电子部分,yc便是两家公司开头字母的组合,y为yashica,c为contax。八十年代,雅西卡公司被京瓷公司合并,但yc产品线依旧正常运营。yc的镜头,都会有AEG、AEJ、MMG、MMJ的代号。前面的AE和MM对应相机的型号,AE为早期,MM为后期(自动化水平更高)。尾字母是生产地的首字母,G代表德国,J代表日本。许多追求正宗zeiss德味的玩家,会苦苦寻觅AEG版本,也有很多人钟爱后期的MMJ风格。总地来说AE版本比MM德味更浓,德国本土出品比日产德味更浓。YC镜头的选择请见:镜头选择:Contax MF篇,YC俱乐部索引请见:蔡司宅男 Contax【蔡司主题帖汇总】。另推荐一篇文章,《蔡司主义》:http://www2.xitek.com/info/showarticle.php?page=1&id=3932。

    说说70-200这个焦段(附近的也都算上吧),这可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CNM各家都有大三元在列,C家现在共有f2.8、f4,带防抖、不带防抖四个规格(老款要是没停产还要更多);N家虽然是最近才推出小小竹,但早先也有ais80-200/4、AF70-210/4的规格,而且从第一代钢炮到现在的大竹炮,已经经历了六代。在下有朋友在用M家AF70-210f4、P家mf70-210/4A,在下也蹭着把玩过。另外蔡司yc还有70-210/3.5、100-300/4.5-5.6的名头。早年间在下看了很多文字的忽悠之词。当时中毒很深的比如徕卡R80-200/4和yc100-300/4.5-5.6这两只。所有说到他们俩的评论,几乎没有人说不好的。但是之后仔细看了这两个头的俱乐部,却怎么也提不起兴趣。倒是yc80-200f4这个1K多的小玩艺,俺是越看越顺眼。
    再来说说对比,在下认为不能仅靠单一场景来判断镜头的差异。只靠拍几只瓶瓶罐罐,想做区分难比登天。镜头是有性格的,比如说成像风格是硬朗还是柔和,色彩倾向是冷谈还是讨喜,焦外部分是绵密还是清新,空间是有层次感还是有压缩感,暗部阴影的色调过渡如何,背景虚化能力是高是低,这些都是可以看出来的。在下常用的方式是:同时打开两个flickr界面,在对应的组群中进行比较。俺是“特别不在意mtf党”,锐度常被俺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响当当的R35f1.4、D25f2.8,要是被人拿出来测mtf,分数估计肯定是高不了。

四、如今的ZM和ZF
    把这两个系统放在一起,是因为二者都是现代镜头,风格近似。ZM、ZF/ZE/ZK的帖子遍地都是,转接推荐帖子也有很多。在下今天来说说现代镜头与老镜头的差异。先来说紫边。俺前两天去江边,正好赶上涨水,风光秀美。和俺一同去的朋友拿着手动老头,俺拿的是自动头。俺们拍了一下午,回头互相传照片。这个哥们拍的色彩比俺好,但是紫边却是惨绝人寰。俺奇怪了,为啥子胶片时代好用的镜头,到了数码时代却没脸见人呢?
    造成紫边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来自镜头本身的色散,二由传感器的密度过大造成。简单的说就是,镜头本身产生了紫边,然后传感器又将其放大。假设这种放大关系为线性关系,即传感器将成倍地放大原来并不明显的色散,这样在大光比的条件下,紫边就形成了。话说回来,色散其实也是镜头的设计指标。只不过在胶片时代色散比较难察觉,很多厂商并不在意罢了。俺认为徕卡R系的紫边控制相对较好。现代镜头加强了对色散性能的考虑,所以现代镜头紫边有所改善。在下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数码优化(数码优化另一方面对光线入射角度进行优化,使光线可以更多地直射在传感器上)。

    重点说说非球面。现代镜头风格明快讨喜,不如老境温润绵长,很多人把这种风格的变化归罪于非球面镜的使用。如果这个逻辑正确的话,那么运用非球面镜片的老镜头应该是现代风格,没有使用非球面镜的新头也应该具有老头特色。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尼康AF20-35f2.8(尼家仅有的采用精密手工研磨非球面镜三支镜头之一)的风光片也很耐看,为什么C家最有味道的镜头是运用了非球面镜的50L呢?
    先从非球面镜的作用讲起。非球面的作用是将光线更容易地汇聚到同一个平面上,是谓减少像差(同样有利于减少紫边)。那什么才是老镜头风格温润绵长的原因呢?对了,还是色阶!在下认为,现代镜头色阶损失的原因出于两点。首先是传感器的损失,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奇怪了,传感器还会有损失?是的。由于传感器的动态范围过小,高光与低光无法兼顾,这样便会损失掉相应亮度的频率的光线。举个例子来说,如今传感器能够探测到的光照范围是13eV,令室外中午的正常光照范围是15eV。由于传感器只能探测得到13eV的光照,没有探测到的光线便白白损失了。第二个原因是在于玻璃的用料。在下之前说过,高透射玻璃的成本是很高的。如今大多数消费群体购买镜头,就只认锐度!锐度!锐度!厂商也就没必要增加成本自找无趣了。说到商业成本,比如NC两家的标头,为什么都是6片结构。牙膏厂自然之道6片的光学只能做出个痰盂。但是多加一枚镜片,就平白增加百分之十几的成本,商家绝不是傻子。另外近年来推行的玻璃无铅化,导致蓝紫色光谱透光率下降,也是形成现代风格的原因。
    
五、contax G和ZA
    蔡司的系统实在是太多了,每个又不能不说,只好强行把这两个凑在一起了。这两个的共同点是,可以通过转接环在奶昔上实现自动对焦。。CONTAX G-NEX自动对焦接环研发评论
    众所周知,蔡司和徕卡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蔡司注重高反差,适合拍些风光;徕卡反差适中,擅长黑白。那么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点呢,答案是有的。两家各有一只镜头,采用了几乎完全相同的镜头结构,甚至连mtf加权值都是一样的。这只徕卡是著名的m35f2第三代,七枚玉。而这只蔡司便是contax G系列的G35。不得不说,历史真是惊人地巧合。徕卡的这只七妹,号称散景王,适合拍彩色,与八妹分庭抗礼。G35这只头反差偏低,适合人文拍摄。对于G35这支镜头,评论更是两极分化,有的爱得如此如醉,有人恨得咬牙切齿。徕卡和蔡司的恩恩怨怨,也伴着人们的爱与恨,一路纠缠也一路淹没在岁月中了。
    蔡司与徕卡的爱恨情仇,引用李海强高人自编的一个小故事,老蔡和小赖的故事:

从前有个姓蔡的大厨,自己开了个酒楼,手艺好,选料精,做工细,那叫一个严谨!做出的菜色泽美艳,口感油润,鲜美爽脆,一时无双。当然价格也贵,其中一道名菜曾经卖到当时一辆高级马车的价格。光顾他酒楼的,也多是达官贵人、富商巨贾。
    蔡师傅厨艺功底扎实,经验丰富,做菜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他自创的几个经典菜式被京城里其他饭馆竞相效仿,不过都没他家的正宗。
    城里有个姓赖的年青人,祖上本是烧瓷器的,尤其擅长烧制餐具。小赖继承了老本行之外,又喜欢上厨子这行。其实他是想:开饭馆真赚钱,而且用著名的赖记餐具,盛着像蔡记那么好的菜品,那才叫顶级!确实,在烧瓷器这行里,赖记真是顶级的。
    蔡师傅当然不会教小赖厨艺,他那么聪明,教会了他,抢了老蔡的饭碗怎么办?于是小赖就去偷师,三天两头去蔡记逛悠,至于其间有没有发生类似杨露蝉偷拳的故事,暂不可查。总之几年后,小赖也开了饭馆,几个招牌菜不仅形制与蔡记相似,口味也接近,只是鲜味稍差,可能没学到老蔡提味的绝技。不过很多人反而喜欢这个口儿,觉得更原汁原味。为了赶超蔡记,小赖下足了本钱:用料要挑最好的,做工要比蔡记更严谨,模样要更漂亮……他家的餐具原就很好,加上菜的味道也不逊色,于是小赖的餐馆也火了,简直有超过蔡记的势头,至少价格确是已经超过了。
    老蔡师傅倒是不慌不忙,底气很足的样子,因为他当年曾经给皇上当过御厨!烧制大菜才是他的拿手好戏!那是真正的大菜,连盛菜的盘子也大,赖记是做不来的,是哈记、路记的。京城里头达官贵人多,有些人家专好吃大菜。这大菜小赖可烧不了。那些喜欢吃赖记饭馆的主儿,虽说平时也是挺胸腆肚,但见了皇亲国戚,就总不免直不起腰来--还是人家吃得狠啊,看看人家盘子里盛得那些东西,那细节、那层次,啧啧……。
    然而后来,去蔡记酒楼的主顾慢慢少了。原因复杂得很:家里被盗、大排档竞争、价格偏高、餐具问题……总之,是内忧外患,几天几夜说不完。虽然烧大菜这活儿老蔡一直干得挺欢,可毕竟是不甘心,想来想去,决心把酒楼搬到郊区。那里原料便宜,餐具便宜,雇厨子、伙计也便宜,富裕起来的农民消费水平很高,况且他们对蔡记慕名已久。如果搬过去,大厨还是从城里老店派,但只监工不下厨了。老店只制作大菜和几个难度大的极品小菜……于是,蔡记的生意重新红活起来。
    那些偏爱赖记的粉丝们知道蔡记迁郊这事儿以后,就四处传播:蔡记如何不行了,赖记如何天下第一了。慢慢的,竟然形成了一个恐怖的“赖记原教旨主义顾客”组织。曾经有一个叫小蔡的青年,因为在他们面前说了几句蔡记的好话,竟被他们用砖头活活砸死!
    然而赖记的菜式始终未能摆脱蔡记的影子,虽然现在它的用料和细节比降价后的蔡记好一点。 
    它还是那么昂贵。 
    至于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竟然被它的原教旨主义顾客奉为神话。
    它也始终做不了大菜和那些极品小菜。 
    其中一道小菜,名字叫--炒广椒。

    备注:“炒广椒”指“超广角”,徕卡早年对超广角的设计并不见长,后期才有所改善。全文请见:《135镜头:评书二十二卷》
    说回G35和七枚玉,下面说说散景。早些年听说七枚玉是散景王,又听说七妹的最佳散景是在f5.6,而不是f2。看来散景的美丽并不单单是虚化的程度。

六、施耐德
    施耐德可算是副厂中的巨擘。Schneider的镜头在大幅最为出名,受到风光摄影师的高度推崇。在135系统,施耐德同样为不同的相机系统制造高水平的镜头。常见的系统有leica m、leica R、rollei和DKL。施耐德为leica m缔造了SA21f3.4,为leica R造出了R21f4和R35f4移轴等,rollei系统常见35f2.8(Angulon和Curtagon共2款)和xenon50f1.8。DKL系统较为庞杂,具体本帖第三部分YC第一楼所附的:《白银帝国》神贴。
    同是德产,但是风味各有不同。Schneider谥号名曰“真水无香”,它并不是对色彩简单地再现,而是在平淡中的升华。施耐德的色彩很美,但绝不艳丽;施耐德的色彩淡雅,但绝不轻浮。施耐德135的摄影镜头除给leica做的之外,其余价格都很低廉。但其成像水平绝对可以得到保障。porsche287km高人的帖子中曾贴过一张Curtagon35f2.8的图,并对其称赞有加。晕床的橘子前辈也自己的HFT贴中赞到,xenon50f1.8是所有50f1.7/1.8标头中最好的。
    施耐德的味道确实有别于其他。施耐德R21f4有专门的俱乐部,大家可以找找看。其他的帖子并不多,可以试试其他的网站,也会有一些收获。无论是施耐德,还是前面介绍的蔡司和徕卡,大家还是要靠自己看片子来得到结论(可以重点试试rollei的那几只),千万不要人云亦云。下面附电分资深的毒贴:关于“顶级”器材的配置及评价(Linhof、Alpa、Leica等)

七、福伦达
    现在的福伦达,通常被称之为“伪福”。福伦达当年的风姿(apo-lanthar)请见建筑资深绝世好贴:大画幅镜头的结构性能和选择。文中谈到的镜头结构对小幅同样适用,此外还谈到了很多Zeiss与Schneider。
    说说新福吧,刚才粗略找了一下,共有以下几只:VM12/5.6、VM15/4.5、VM21/4、VM25/4、VM28/2、VM35/1.2、VM35/1.4、VM35/2.5、VM40/1.4、VM50/1.1、VM75/1.8。大家都应该都知道的是VM35/1.2二代,这个头先放在一边,而我要重点说的是VM50/1.1。我在第一节leica m中提到了noct501,并摘录有长乐资深的妙语。这支镜头的特点在于大气而质朴的散景以及丰富迷人的色彩。而VM50/1.1的镜组结构和前者是完全一样的。在下曾比对过两者在成像风格上的区别,二者在色彩倾向上的确存在差异,但是在焦外部分却几乎是别无二致。就仿佛一对英俊的孪生兄弟,一位成长于宫廷贵室,一位生活在田间乡野。但是兄弟二人眉目之间传递出的味道,确是非常相似的。附上两支镜头的俱乐部,大家比对一下吧:徕卡M50/1.0【笨拙的睿智】; Voigtlander NOKTON 50mm F1.1
    VM35是世界上最大光圈的35mm,自然备受青睐;VM50则没有了这样的好运气。俺反复看了几遍船长的VM35俱乐部,看过之后的心情是:不悲不喜、不好不坏、不怒不惧。想找它的缺点,找了半天,没找出来。想找他的亮点,找了半天,也没找出来。俺仿佛有所顿悟,这正是现代的经济熔炉锻造出来的优秀的产物,它们缺乏特点,却能适应所有人的要求。俺又仿佛想到了如今中国的教育,可以教出样样都行的打工仔,却很难教出真正杰出的领袖。话有点扯远了,VM35的性格比较温顺,是个全能头。但如果想出彩,只能多靠后期了。

八、说说牙膏厂
    从塑料玩具550d发布,到600d、650d、700d、100d、7d、60d,再加上EOS M,八款机身共用一块传感器,这件事估计也只有牙膏厂能做出来。但是不得不说,佳能是一家很会做生意的公司,知道该缓的时候可以缓,该急的时候一定要急。1987年佳能发布EOS 650,第一个昂首挺进AFS时代。在M42时期,日系的老大还是是宾得;尼康大F发布,之后的手动胶片时期,尼康坐稳头把交椅;EOS 650发布,促使老佳一举超越老尼,成为新一代霸主。两次改朝换代,直接原因都是推出新型卡口。只有不断创新,把握住时代的机遇,才能不断挺立在风口浪尖。可怜了宾得家,不能吸取经验教训又输在了不够决绝。与尼康这两年的风头正劲,佳能这段时间显得异常安静。直到最近才有传言说佳能在密谋进军中画幅领域,又有传言说在测试搭载X3处理器的1D系列机。上面的两条我都不感兴趣,但是感动家如果出了X3全幅的EOS M,要是有了翻转屏、峰值对焦和良好操控,在下是非常愿意试它一试
    佳能和尼康这两家公司,虽然是几十年的商业对手,但两家却经常保持着默契。说到这里引用柏杨先生的一段话:

至于中国人的窝里斗,可是天下闻名的中国人的重要特性。每一个单独的日本人,看起来都像一条猪,可是三个日本人加起来就是一条龙,日本人的团队精神使日本所向无敌!中国人打仗打不过日本人,做生意也做不过日本人,就在台北,三个日本人做生意,好,这次是你的,下次是我的。中国人做生意,就显现出中国人的丑陋程度,你卖五十,我卖四十,你卖三十,我卖二十。所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条龙,中国人讲起话来头头是道,上可以把太阳一口气吹灭,下可以治国平天下。中国人在单独一个位置上,譬如在研究室里,在考场上,在不需要有人际关系的情况下,他可以有了不起的发展。但是三个中国人加在一起──三条龙加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猪、一条虫,甚至连虫都不如。

    鲁迅先生、柏杨先生,写的这种批判性杂文,一点要一针见血。话说得有一点重,但目的是让我们清醒。一想到坛子了的NC之争总是无何奈何。人家日本的公司人家赚了你的钱,你还在为人家卖命的较好,真的没必要了。话题起的沉重了。咱们是顾客,也别把自己不当上帝。

    说说NC两家的最大光圈。大家可能会疑问,为什么尼康的在产镜头,好几款要比佳能的最大光圈小半级。比如佳能的50L、85L,都是1.2的光圈;而尼康都只是1.4的。其实不止现在如此,以前也是这样。当年尼康最大光圈的民用镜头也只有55f1.2、50f1.2和58f1.2三款;而佳能可是有过50f1.0和50f0.95的。是因为尼康做不出f1.0或者更大光圈的镜头吗?其实不是尼康做不出,是做出来了也用不了。这要从法兰距和卡口说起了。卡口就是我们相机机身上面那个卡口;法兰距一般指卡口平面到焦平面之间的距离。用卡口的直径比法兰距,得到的数值就是这款相机理论上的最大有效光圈值(即使光圈做的更大,光线也会被其卡口挡住的)。用尼康机身卡口去比法兰距,得到的数值为1.08;而佳能老FD卡口的比值为0.88,如今EF卡口的数值为0.82。这也就是佳能镜头的光圈可以做得更大的原因。
    另外再说一点,佳能公司有一个勤换卡口的好习惯。近几十年从FL换到FD、又到如今的EF,几乎是十几年二十年就要换一次。所以说现在的C家用户可要小心了,EF卡口用的已经到时间啦。

九、尼康
    也许是尼康这种总是不换卡口的作风,赢得了很多国内玩家的推崇和信任。大家常认为尼康是一家厚道的公司,说尼康这个公司更加传统。话这么说虽然不假,但是当年也是因为AF系统跟不上,日系老大的位子被佳能这个“小弟”无情地取代。历史还是很残酷的,看问题总要辩证地看,或如国外常说的critical thinking。
    对于尼康不换卡口这件事,对我们还是有一些好处的。因为一些很好而且很便宜的mf镜头和af镜头都可以用在现在的机器上。常见的尼康手动镜头,具体分为auto、ai、ais。具体资料详见:Nikkor世界:Auto物语感受尼柯尔Auto名头尼康的52mm镜头群。不过尼康也不是没做过令人惶恐的镜头,《兵书十二卷》里就曾提到,leica和nikon曾为本国军方制造过400mmf1.4的神物。更多请见:纸上谈兵:曾经丧心病狂的Nikon及其MF牛头漫谈
    
    我认为尼康手动系列中,最好的长焦为ais180f2.8ED,广角为ais28f2。ai58f1.2未计其中,这只镜头号称是“超越徕卡的尼康镜头”,其价位也早早超越了2W...这两只镜头可以代表尼康的经典风格与最高水准,前者超越了著名的sonnar180,后者是在下看过的尼康所有镜头中最油润的一颗。ais180金圈价格一路走低,现在应该在2500以下;ais28价格在3000左右。两颗镜头都是以ais为最好版本,ais180f2.8的镜头前端有金圈标志,ais28f2的对焦橡胶环为四圈(其余版本均为三圈)。性价比极高的几颗好头为:ais28f2.8,auto-oc/ai/ais35f2,auto50f2,ais55f2.8micro,auto/ai/ais105f2.5。在下对镜头中毒最深的时候,曾找遍了ais55f2.8,ais28f2,ais180f2.8,ais105f2.5的相关资料。可到最后,却偏偏爱上了ais105f1.8这颗有争议的尼康镜头。所以在下建议各位,对于自己喜欢的镜头风格,还是要通过自己来看来做判断。附上K版★Nikon卡口部分镜头帖子索引★

十、商业镜头、工业镜头以及其他摄影镜头
    我们常见的摄影镜头,作为商品,所以都要顾及到体积、重量以及商业成本的因素。因此常见的摄影镜头未必能够拥有最佳的光学素质,不仅在大画幅如此,在135画幅也是如此。我们现在经常见到的电影镜头,也是商业镜头的一种。不到一年以前,初次看到Kern 50f1.9 micro与Kinoptik 100f2 micro apo的片子。我感到了深深的震撼,长期以来对徕卡和蔡司的崇拜瞬间被打破了。从那之后,ZF/ZE的片子我几乎是一眼都不看了。但出于以下的因素,我已经对135镜头渐渐退烧,并没有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比对和研究。首先是我已经开始迷上了大画幅,其次我开始对胶片感兴趣,第三我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器材。况且我还是个穷学生,连自己都养活不起,更无法孝敬家中的老人。俺开始回头,思考怎样使用好自己手中的器材,并尝试一些基本的后期。
    在下开这篇帖子,主要是针对像我一样的摄影初哥。在下希望用自己的一点思考,让朋友们能够少走一点弯路。再过几天的时间里,我会陆续总结一点针对不同经济阶层的朋友,介绍挂机头变焦和定焦的选择,不同焦段定焦的组合,以及不同味道的搭配。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下面附送135的顶级毒贴,希望朋友们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味道:写意、散景、老铭镜.... J.T

题外话一:为什么选择奶昔?
    奶昔(等单电)的横空出世,一举打破了中端数码消费市场的格局。那么奶昔能够受人追捧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画质。早年间,数码相机市场大体分为专业级市场(单反)和消费级市场(卡片机)。这两个档位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前者不仅代表着高端的画质更拥有高不可攀的价格(当年数码产品比现在贵多了)。当年虽然先有索尼F828,后有富士S205等消费级机王,但论其画质终不能与单反一较短长。奶昔的的出现则恰好填补了这段空白,优秀的画质和相对低廉的价格。是奶昔可以在市场中大放异彩的决定性原因。
    二、峰值对焦。摄影的本质是发掘美感,美感则是来自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通常是摄影者的技巧和才华,外因多数则来自更好的摄影器材。所以不难理解,对外因的追求几乎是人们摄影路上的必然选择。在人们对镜头的探索中,如今的自动镜头难以满足玩家对于“味道”的要求。于是,人们着手搜集老一代手动镜头。不得不说,手动镜头虽然可以在canon等单反上面使用,但其操作性始终是其不可回避的缺点。奶昔上带有的峰值对焦,是目前对转接手动镜头最理想的对焦方式。同时由于其法兰距较短,亦可以转接旁轴镜头群,这又是单反所不具备的。
    三、便携性。奶昔的体积小巧有目共睹,对于喜欢人文摄影的色友绝对是个福音。以在下的例子来说,往往是——腕带单反,套头出发,腰平取景,盲按快门,回家一看,废片一堆。盲拍对于构图就是一种考验,而且俺的D200快门声音不小,总会引起被摄者的注意。奶昔的身上恰恰可以弥补单反的这两种不足,只要把翻转屏打开,在游走谈笑间便可实时记录下精彩的瞬间。同时,奶昔小巧的体积同样适合老年朋友和女性的携带。有一句老话说到,“135的终点是旁轴”。我觉得这句话可以改一改,135的终点是单电了。

题外话二:什么人需要全幅奶昔?
    在众多微单里面,奶昔的优势在哪——也许奶昔是未来几年唯一的全幅微单。四三系统的厂家在忙着做小型化;富士的全幅传感器研发和镜头群推出需要时间;近两年适马貌似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大光圈的单反镜头上;不过佳能会不会突然发布全幅X3的单电呢?
    全画幅传感器可以满足人们对于画质和便携性的双重需求。但是多高的画质才算高画质呢?半幅里面适马的DP系列拍摄风光可以达到全画幅的水准,拍黑白也蛮有味道;富士X-E1配XF35的画质可能是综合性最高的,而且也可以转接老镜头。那么对于是玩味道而言,半幅转接也是可以满足需求的。所以只有针对与想转接特定镜头,且不想损失焦段的朋友才是最合适的。比如钟情人文只想转接老八妹,或更甚者noct50f1.2等等。
    镜头的好坏当然是因人而异的。摄影者是以拍出作品为准,干活的人是以不拍废片为准。在下选择镜头的基本顺序是:看成像风格(细腻、绵密、柔和、硬朗等),色彩倾向,色散别太明显,最后才是解像力和锐度。比如尼康的通常饱和度高,反差较大,比较硬朗,老镜头会偏橙色;宾得色彩沉郁,像场平坦,重在对绿色表现,老镜头会偏褐色;美能达非常柔和,反差适中,色彩鲜明淡雅等等。如果在最开始的风格就选错了,后果可想而知。



    在下在完成十个部分之后,原本还想写写第十一部分——国产镜头。我看过许多位色友的图片,记录着家人很多难忘的瞬间。这种感觉真是太美妙了,而记录这瞬间的正是那些很便宜的国产镜头。也许器材并不是最重要的,也许应该用好手中的器材安心拍照,也许应该多花些时间陪陪家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只有先把工作做好,才有资格享乐生活。现在有很多人最求摄影器材、音响器材等等。也许多花些时间学学摄影技巧、演奏几门乐器、提高书法水平、与知己切磋棋艺,这些才更有乐趣的吧。之前听到一句话,“摄影是用光的艺术,就是你要把所有的钱都用光”。但是艺术的高度,岂是仅靠器材就能实现的?摄影漫漫器材发烧路,何时方是尽头。




司主义这篇文章不能加链接,原文地址是:http://www2.xitek.com/info/showarticle.php?page=1&id=3932
以下内容由 山姆保罗 于 2013-9-19 11:40 补充

本帖最后由 山姆保罗 于 2013-9-7 19:09 编辑

再补充几个帖子:镜头选择:Contax MF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