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天水羊皮鼓舞的起源及其文化特色

 指间飞歌 2013-10-09
试论天水羊皮鼓舞的起源及其文化特色
[ 来源:中国羌岷网 | 发布日期:2013-10-09 | 浏览(59)人次 | 投稿 | 收藏 ]
北槐
  天水羊皮鼓舞是我国独特的民间舞蹈之一,天水域内的武山旋鼓更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从天水羊皮鼓舞的现状出发,力图探究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和蕴含其中的丰富文化以及其璀璨多姿的艺术特色。
  
  在甘肃天水,每逢过年耍社火或民间祭祀人文始祖伏羲,都要进行羊皮鼓舞表演。那雄浑的鼓声,那吼叫着跃动的身影,有如春雷过耳,震人心魄,让观者无不为之动容。于是,在人们灼热的目光中,一个个击打着羊皮鼓的舞者,或穿梭,或跳动,或旋转,或游走,或狂飙,或疾奔,在把粗犷奔放、大气磅礴的舞姿呈现于观众面前的同时,也把节日的欢快气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让人真正感受到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
  
  那么,如此具有震撼力的舞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舞蹈呢?它又有怎样的文化渊源和艺术特色呢?本文将从天水羊皮鼓舞的现状出发,对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和蕴含其中的丰富文化内涵,以及独具的艺术特色做一番探究和论述。
  
  一、天水羊皮鼓舞的现状
  
  天水羊皮鼓,也称扇鼓、旋鼓和“点高山”,它主要流行于天水市武山县滩歌乡、龙泉乡一带和秦安县千户乡、王窑乡等地方。近年来,经过文艺工作者的改良和创新,天水羊皮鼓舞已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代表型庆典舞蹈,被海内外前来旅游、观光、祭祖的人所认识、所赞赏。其中,武山羊皮鼓舞更于2008年6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天水羊皮鼓形如一面大葵扇,它以铁圈为箍,鼓面用羔羊皮做成,扇面直径一般在30厘米左右,薄如蝉翼。鼓面上绘有花纹图案或伏羲画像,下置一柄,柄端缀以铁环或小铜镲,鼓鞭用牛筋或藤条做成。鼓鞭敲击鼓面时,震动铁环与小铜镲发出悦耳响声。
  
  这种羊皮鼓在天水市秦安县主要用于祭祀驱魔,是司公“跳神”时使用的必备道具。而在该县千户乡和王窑乡以及武山县滩歌乡、龙泉乡等地,则主要用于文化庙会表演和春节社火演出。一般来说,这种大型表演活动一年中只举办四次,分别是春节、二月二、端年节和麦收之后的农闲时节。近二十年来,由于天水几乎每年都要隆重举行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所以,羊皮鼓舞就成了祭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项目。
  
  羊皮鼓舞表演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或上千人,主要由男性青壮年参加,极少老人和妇女孩童。表演时,在如皇帝出行时一样的特制旗幡的引导下,舞者左手持扇鼓,右手握鼓鞭,或敲鼓心,或敲鼓边,边敲边舞,鼓点变化多端,动作粗犷奔放,队形纵横穿插,形如风,声如雷,充分显示出天水儿女刚健豪迈、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羊皮鼓舞的鼓手服饰随着人民生活的变迁而变化。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时主要为白汗褂,青裤子,大麻鞋,白草帽;到上世纪80年代则变为的白衬衫,蓝裤子,黄胶鞋;上世纪90年代又变成仿古黄缎服,运动鞋。新世纪以来,鼓手服饰更具艺术特色,要穿羊皮袄和仿豹皮短裙,脚蹬皮靴,活脱脱一群原始遗民的样子,显得古朴而又大气。
  
  二、天水羊皮鼓舞的起源
  
  论及羊皮鼓的起源,不少研究者认为天水羊皮鼓始于汉代,兴于宋代,盛于明代。但真正要有一个确切结论的话,却没有其来源和根据。综合各方意见和研究成果,一般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打狼说
  
  据说远古时代,原始部落的先民们要驱逐狼虫虎豹,就需要激昂的声音和强悍的力量,天水的羊皮鼓便应运而生。而其起源之一就是武山县滩歌一代的旋鼓。武山滩歌是一个林区,传说古代时一个放羊娃无意间敲打了羊皮,第二天便在林子里发现一堆死着的狼胎。放羊娃又一次使劲敲打羊皮,第三天又发现了死狼胎。于是,放羊娃做了羊皮鼓作为驱除狼虫的工具,从此狼虫渐渐退远,而羊倌们则为了喜庆安宁的生活便敲打着羊皮鼓跳起了狂欢的舞蹈。从此,羊皮鼓舞便兴起于这一地区。
  
  放羊娃的故事虽然纯属想象,但护羊打狼确是远古人们生活中必须做的事情。在此意义上说,“打狼说”应该有一定的说服力。
  
  (二)驱魔说
  
  提出这一说法的研究者编撰了这样一个故事来证明其观点:相传,在上古时期,有一种叫旱魃的魔鬼经常制造旱灾。起初,人们只能任其肆虐和蹂躏。后来,一个人吓傻了,不经意间,他吓得敲起了大腿。在“啪啪”的声响面前,旱魔止住了它的脚步,惶恐地向后退去。于是,此后每逢旱魔出现,人们便大喊着或拍腿鼓掌,或敲竹筐簸箕,旱魔因此一次次被吓跑。后来,为了更加响亮,人们便发明了羊皮鼓,用擂鼓的方式一次次战胜旱魔。慢慢地,羊皮鼓舞也随之孕育而生。
  
  (三)祭祀说
  
  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天水羊皮鼓舞来源于祭祀、酬神活动。而且,这种祭祀活动可能最先产生于羌族。
  
  按照羌族人的风俗,羌人在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时,都要由巫师敲着羊皮鼓表演法事舞蹈,他们称其为“跳经”。后来,这种羊皮鼓舞逐渐演变为民间舞蹈。
  
  作为羌人曾经的生活地,在天水秦安地区,至今仍沿袭着祭祀、酬神和驱鬼治病时,司公打着羊皮鼓“跳神”的习俗。当然,这种习俗其实就是一种迷信色彩极为浓郁的巫术活动。
  
  而在武山的滩歌一带,人们点燃火堆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点高山”活动,也正是打着羊皮鼓进行的一种祭祀和酬神的仪式。
  
  (四)军事说
  
  天水位居中国心脏地带,地理和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自秦汉至民国,每逢改朝换代,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抗匈奴,阻吐蕃,魏蜀争锋,宋金交兵,战事连连,狼烟烽火不断。因而,天水的羊皮鼓舞中就有“一字长蛇阵”等套路。为此,有些研究者认为天水的羊皮鼓舞起源于军事。
  
  由上述可以看出认为,天水的羊皮鼓舞应该起源于原始先民们利用巫术进行的酬神祭祀活动。这正如我国著名学者、美学家何新所说,“艺术起源于巫术”,“原始文化中的装饰、舞蹈、歌咏及音乐、绘画、雕刻、建筑、诗剧,莫不与原始人类的宗教活动紧密相关。”【[1]】更何况,在《说文解字》中,“巫”就恰恰被解释为“以舞降神者”【[2]】。
  
  三、天水羊皮鼓舞与天水本土文化的关系
  
  古老、神奇、美丽的天水,是华夏民族文化之源,是世界华人寻根祭祖之地。这里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故乡,是有着八千年灿烂文化的大地湾遗址的所在地,是我国秦人、秦民族、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的所在地,更是三国时代英雄们大显身手的古战场,这些本土文化的独具优势和独特魅力,不仅涵养着这里的一山一水,渗透在人们的骨血中,也融进了羊皮鼓舞等文化艺术中。
  
  (一)与伏羲文化的关系
  
  伏羲是华夏儿女共同的祖先,伏羲是文字记载中最早创造“巫”仪式的集大成者,相传是他首创了“荒乐”,歌唱“扶徕”,成为歌舞的源头。作为羲皇故里,自明代以来,天水一直是全国祭祀伏羲的中心。祭祀仪式中,就一直有羊皮鼓舞表演项目。既然“艺术起源于巫术”,那么天水羊皮鼓舞与伏羲文化就有着必然联系。
  
  (二)与秦文化的关系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周代时,居于犬丘的一个叫非子的人因牧马有功,被周孝王封陇山以西之地邑之秦,号曰秦赢,于是,如今的天水一带就成了当时的秦之地。当时,秦人歌舞时,要击鼓,弹筝,其呜呜之声,被称为秦声。李斯《谏逐客书》中说:“伏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声也。”【[3]】这里的“搏髀”就是后来梁朝时所说的髀扇舞,也即如今的扇子舞。由此来看,天水作为我国秦人、秦民族、秦文化的发祥地,这里诞生的羊皮鼓舞自然而然就深深地打上了秦文化的烙印。
  
  (三)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自古及今,由于地处南北交汇地带,天水始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大融合的地方。即使在如今天水这片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生存有汉、回、蒙、满等27个民族。由此,天水的羊皮鼓舞就势必铭刻着多民族的印记。
  
  1、天水羊皮歌舞与羌氐文化的关系
  
  远古时,天水曾是氐族、羌族和西戎的居住地,因而天水的羊皮鼓舞与羌氐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时,古氐人主要聚集在天水葫芦河和渭水上游地带,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而自称“尔玛”的古羌人则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一带,以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历史上一般将甘肃通称为“西羌”。殷周时,天水的羌人主要占据散渡河和渭河上游一带,也就是现在的武山、甘谷地区。西汉初年,匈奴强大,羌族臣服匈奴。汉武帝征服匈奴后,羌民自然归顺朝廷。后来,甘肃、青海境内的羌族随着人口的迁移,一部分迁往东部,一部分迁往四川,而留下来的羌族又慢慢演变成汉族和藏族。
  
  而羌人聚居的甘谷古称冀县,早在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就建立了冀县,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建县之地,被誉为“华夏第一县”。到了唐武德三年(620年),冀县名改为伏羌,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才改为甘谷,因而“伏羌”一名沿用历时1300多年。由此可以看到羌族对此地的影响。
  
  羌族和氐族的舞蹈中,都有羊皮鼓舞。巫师借其表演形式,用于祈禳、祭祀。后经传承演变,逐渐过渡为酬神、赛社火以及祈求五谷丰收的重要活动。直至今日,在川北汶川等地,每逢祭山会和羌年节,这里的羌族人都要打着羊皮鼓来进行祭祀活动。
  
  由此可以推测,天水的羊皮鼓舞中的祭祀成分应与羌族的习俗有关。
  
  2、与蒙古族文化的关系
  
  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和融合之地,天水的羊皮鼓舞也与蒙古族有一定关系。千百年来,在天水的秦安等地还至今流传着“三十晚上杀鞑靼”的故事传说。
  
  鞑靼,是汉族人对蒙古族人的俗称。相传元末时,中原人不甘忍受蒙古人统治,有志之士皆思想着起义抗元。在此形势下,跟随朱元璋起义的著名军事家刘伯温便想下一个计策,他派人到处散布将有瘟疫出现的传言,要汉人们于中秋节买月饼来吃以避祸。人们买了月饼回家后切开一看,里面藏的纸条写着“八月十五夜起义杀鞑靼”。于是,民众便纷纷响应,许多地方便因此一举杀掉了蒙古政权派往各地的官吏。蒙古大汗闻讯大怒,便领大军杀来,到腊月三十,就杀到淮河一带。他要求汉人从农历大年初一起,开始供奉蒙古人的画像,并把其作为家神来对待。
  
  这个广泛流传于中原地带的传说在秦安地区也同样流行,只不过,秦安人传说的是腊月三十,而不是八月十五。传说虽然是杜撰的,但令人奇怪的是,如今,在秦安县许多村庄,人们供奉的家神恰恰就是“鞑靼”。而且,在进行巫术活动时,司公打着羊皮鼓作法事“跳神”时,所祭祀的也是家神“鞑靼”。由此可以看出,蒙古族文化对天水羊皮鼓舞的影响。
  
  3、与藏族文化的关系
  
  武山县滩歌镇是天水羊皮鼓舞的主要之地,这里的羊皮鼓舞更是天水羊皮鼓舞艺术的代表。滩歌镇在北宋政和壬辰年(公元1112年)已建镇,隶属于巩州,当时称为“滩哥”。据有关学者和藏语学专家解释,“滩哥”系藏语译音词,意为“山下平川”,而“滩歌”就是在草地上放牧对歌的“歌滩”的意思。唐时,滩歌直至整个陇右地区曾一度被吐蕃占领,这里的生活习俗因而加入了藏文化特色。如今,从天水羊皮鼓舞的经幡、三尖两刃九连环刀等道具来看,大多都沿袭了唐、宋、元时期藏、蒙牧猎和祭祀的风俗传统。
  
  四、天水羊皮鼓舞的艺术特色
  
  从天水羊皮鼓舞的衣着打扮、使用道具、动作姿态和阵法阵容来看,其舞蹈主要呈现以下特色:
  
  (一)神秘古朴
  
  天水羊皮鼓舞中,使用的羊皮鼓、经幡、三尖两刃九连环刀等道具和羊皮袄、豹皮裙等装束,极具原始风格,放眼一观,顿觉古朴神秘。
  
  (二)粗犷雄浑
  
  天水羊皮鼓舞中,鼓手们在甩开膀子舞动时,不仅阵容庞大,阵势雄浑,而且动作热烈奔放,粗犷彪悍,显得大气磅礴,豪气干云,给人一种勇敢无畏、催人奋进、激昂向上的美感,看后极具艺术享受。
  
  (三)绚丽多姿
  
  在多年的表演中,天水羊皮鼓舞已形成了一系列独具艺术特色的打法套路和阵势阵容。主要有一字长蛇、二龙戏珠、三英战吕布、四马投唐、五虎群羊、六驾迷魂、七进七出、八龙扭丝、九宫八卦、十面埋伏等十大阵,在阵中又融入狮子滚绣球、太子游四门、白马分鬃、凤凰三点头、三齐王乱点兵等套路。表演上灵活自如,张弛有序,进退有度,轻重和谐,快慢相衬,变化多样,丰富多彩。可一人或几人表演,也可成百上千人表演。
  
  一个人表演时,身后背六面扇鼓,双手各握两面扇鼓,口中还可再叼两把扇鼓,重量可达一百多斤,而且能旋转自如。
  
  多人表演时,就按套路阵法进行。或如长龙卧波,或如万马奔腾;或闪电般穿梭,或雷鸣般鼓动。鼓手们跳跃着,击打着,在幡伞的引导下,做出各种动作,舞出各种姿态,摆出各种阵势。真是变幻莫测,多姿多彩,使人不禁为之赞叹。
  
  综上所述,天水羊皮鼓舞显然是发端于先民们的原始生活的一种舞蹈活动,起初主要用于祭祀酬神活动,后来便逐渐演变发展为节庆活动中的一种艺术形式。特别是近年来,天水羊皮鼓舞更用于祭祀伏羲大典活动,并逐渐走出天水,走向全国,成为广受人们欢迎的一朵舞蹈艺术奇葩,可谓璀璨夺目,异彩纷呈,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何新著,《何新论美》,东方出版社,第一版;
  
  司马迁著,《史记》,岳麓书社,第一版;
  
  许慎著,《说文解字校订本》,凤凰出版社,第一版;
  
  李剑平主编,《中国神话人物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张津梁主编,《天水历史文化丛书》,甘肃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1】何新著,《何新谈美》,东方出版社,第一版,第40、41 页;
  
  【2】许慎著,《说文解字校订本》,凤凰出版社,第一版,第134页;
  
  【3】《史记》,司马迁著,岳麓书社,第一版,第647页;
  
  个人简介:
  
  丙午之马,天水人,主任编辑。 兰州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一直在天水广播电视台工作,电视作品曾多次获全国和省级奖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