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疑难病症治疗的对策

 道不在远 2013-10-09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皮肤科 李广瑞
一、 治疗疑难病的意义
所谓疑难病,就是指辨证起来迷惑不解,治疗起来很难解决的病症。治疗疑难病,既是临床实践的需要。同时,也可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医不贵能愈病,而贵能愈难病”,提高疑难病的辨治水平是医疗技术进步的标志。
中医学在防治疑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历代名医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对疑难病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疑难病研究的内涵。然而,古时人们毫无知晓或无法治疗的疑难病,随着医学的发展,到今天可能已经是清清楚楚、较易治疗的疾病。可见疑难病是可以被攻克的。
皮肤科疑难病甚多,或原因未清(如银屑病、玫瑰糠疹);或易诊难治(如白癜风);有的还反复发作(如湿疹)。俗言:“外科不治疗癣,治癣便丢脸”,正是皮肤病顽固、难治的写照。本文试探讨皮肤疑难病症中医诊疗的对策,以期为研究皮肤疑难病提供一些思路。
二、 皮肤疑难病症的辨治思路
(一)详问病史,寻找病源
对顽固性皮肤病,详细的问诊十分重要。通过仔细询问,不仅可以了解皮肤病的发生、发展演变及治疗过程,而且,通过反复询问可以发现以往被忽视的致病因素。如慢性过敏类皮肤病,往往不易找出引起过敏的原因,有时通过耐心的的问诊能找到引起过敏的原因。
(二) 常法无效,勇于创新
有些病症,久治不愈,尽管前人对此有许多精辟论述及成功经验,但遍尝诸药,皆无效果。遇到这种情况,应在详细辨证的基础上,总结前医治疗的得失,大胆创新,开拓新的治疗思路,有时能获得意外之效。
(三) 病在皮肤局部,着眼整体辨治
许多全身性疾病可出现皮肤表现,有些皮肤病也可引起全身性的病理改变。作为皮肤科医生,不能只满足于治疗皮肤局部病变,应有整体观念,能够透过现象抓本质,找出引起皮肤局部症状的内在原因,从而治愈疾病。
(四)辨证与辨病,结合论治
1.西医辨病诊断,中医辨证治疗
用西医来诊断皮肤病,用中医辨证的方法来治疗皮肤病,这是目前临床常见的现象。如带状疱疹,首先根据临床表现,作出“带状疱疹”的诊断,然后,按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肝火型采用龙胆泻肝汤化裁;脾湿型治以除湿胃苓汤加减;气滞血瘀型则用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治疗。
2.中医辨证为主,结合西医辨病加以论治
以中医证治为主,结合西医诊断,给予针对性强的药物。临床上,同为“湿热蕴结”证,带状疱疹宜选用板蓝根、大青叶、生苡米等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清热利湿药;脓疱疮常选用蒲公英、金银花、蚤休等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中草药;湿疹则选择具有抗过敏作用的黄芩、马齿苋、苦参等清热利湿药。
3.舍病从证和舍证从病以实用为原则
中医学有舍病从证和舍证从病的论述,这一理论的基础就是矛盾的主次和矛盾的转化。
当病情在某阶段表现较为突出的以病为主时,应该舍证从病,重点解决病的问题。如天疱疮早期急性发作阶段,治疗应以病为主,舍证从病,及时应用足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是救治病人的关键,待病情稳定后,用药重点可以转向中医辨证治疗。
病情在某阶段表现较为突出的以证为主时,应该舍病从证,重点解决证的问题。如临床上有些女性患者,其颧颊部常生指头大小、艳红或玫瑰红的红斑,长期反复发作,病因不明,一般的方法治疗无效,根据皮损好发部位属阳明经,且患者常见舌苔、脉象有热的征象,按经络辨证为阳明胃火盛,施用泻胃火、清胃热法,选用泻黄散合清胃散加减,其疗效令人满意。
4.病证结合以提高疗效为目的
一般情况下,病证结合,中西医互相渗透,即对病对证同时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如治疗泛发性湿疹合并感染,针对感染可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针对湿热之证候,采用清热解毒利湿之中药予以治疗,较之单纯使用抗生素或单纯使用中药内服,疗效更好。
5.重视微观辨证论治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如果不做实验室检查,特别是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等检查,单凭证候,恐怕仅能下“红蝴蝶”、“水肿”、“痹症”的诊断;当皮疹消退或皮疹不明显时若不做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抗体复查,难以确定疾病的转归。可见,中医“四诊”确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不足之处。这就要求医生在临床上要重视微观辨证论治,以免贻误病情。
(五)扬长避短,综合治疗
一般地说,皮肤疑难病多涉及脏腑、气血、经络等,当运用一方一法治疗复杂病证感到困难时,应采取综合措施,“淹众长协同作战”,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1.贯通中西,扬长避短
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仅用西药,可因激素的副作用而被迫中止治疗,如结合服用中药,既可增加疗效,又可减少激素的副作用。
2.结合内外治法
外治法在中医皮肤科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有许多皮肤病如疥疮等一般单用外治法即可,但临床切不可忽视内治法,内外治法互有短长,宜互相补充。有些皮肤病如脓疱疮、带状疱疹等内治与外治结合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有些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等虽单施内治有效,但配合外治,往往能减轻症状、提高疗效。
3.采用民间疗法,发挥综合效应
在综合治疗皮肤病时,要重视民间疗法。俗话说“单方一味,气死名医”,皮肤科有许多疗效显著的单方、验方,赵炳南老中医的熏药疗法、黑布药膏疗法、拔膏疗法就是民间疗法的升华。此外,滚刺疗法、划痕疗法以及梅花针、耳穴、发泡、脐疗、食疗、气功等疗法也常用于疑难性皮肤病的治疗。
(六)守方以徐图
“治病如抽丝剥茧,去了一层还有一层”,对慢性疑难病,守方徐图确是经验之谈。治疗有效的方药要坚持服用,不要随意更改。即使是变通,也应根据病情随症加减,不能把主方三天两头改得不成体统。如鱼鳞病、硬皮病等皮肤病,不用药数月,很难取得满意效果。另外,顽固性皮肤病患者,往往症状一减,患者就不想用药了,其实,治愈后再服用一段时间中药,有助于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七)重视情志因素
近年来,有关情志因素与皮肤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情志因素在神经性皮炎、瘙痒症、银屑病、黄褐斑等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生物反馈治疗能改善银屑病患者的整体状态,提高药物疗效;对寄生虫妄想症,运用心理疗法,常能出奇制胜。
(八)消除复发因素
复发是困扰皮肤病患者和医生的难题。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无论是中医的“扶正”方药,还是西医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均有一定的防止皮肤病复发的作用。
皮肤病容易复发,固然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但与残留之病邪也密切相关,而残留之病邪常常是皮肤病复发的“宿根”。因此,进一步祛除残留之病邪有助于防止皮肤病的复发。
中医学强调“治未病”,提前用药也是预防复发的重要手段,如对易在冬春季节复发的牛皮癣,可在季节来临一月前,服1-2周中药,有助于控制病情的复发。
对禀赋不耐的患者,要避免诱发因素,如有的皮肤病患者,每因吃牛羊肉而复发,对这些病人,要避免吃牛羊肉;对禀赋不耐的患者,必要时可配合西医脱敏等疗法。
(九)挖掘中医瑰宝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固然重要,但挖掘祖国医学精华也同样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临床上,对于疗效欠佳的病例,不妨从中医这个宝库中探寻解决之道,有时可以取得理想的疗效。如将“取类比象法”应用皮肤病的治疗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取类比象法是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之一,《成方便读》云:“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就是“取类比象”的论治法。皮肤科常用的取类比象法有:
1.以色治色法:如治疗白癜风,在中医的治疗原则下,可多选用紫铜矿、紫丹参、紫河车、紫背浮萍等黑色、紫色或紫红色药物。治疗黄褐斑、黑变病,可多选用白芷、白及、白蒺藜、白僵蚕等白色药物,以白对黑而发挥其治“黑”的作用。
2.以形治形法:如银屑病被覆盖着重叠的银白色鳞屑,在辨证施治的同时,加用杉树皮、松树皮、琥珀等相形皮损外观之药物,往往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对关节型银屑病,加用桑枝节、松枝节、柳枝节、甘草节等“节”类药物,有很好的辅佐通络止痛之功效。
3.以皮治皮法:如治疗玫瑰糠疹、类银屑病、慢性荨麻疹等,可选用茯苓皮、五加皮、冬瓜皮、地骨皮、桑白皮、石榴皮、黄瓜皮等皮类中药,水煎内服,临床疗效确切。
4.寓搔意治瘙法:即是模拟搔爪之外部形象,相对选用带钩、刺、棘类药物以治瘙痒症,如佛手、皂角刺、刺蒺藜、双钩等,参合到辨证方药中,对于缓解瘙痒症状具有增强效应。
5.以毒攻毒法,即将药性猛烈之毒药进行适当的炮制或配伍,用以治疗顽固性皮肤病的一种方法。如治疗结节性痒疹,可重用虫类祛风解毒药,如全虫、蜈蚣、小白花蛇等;神经性皮炎局限性苔藓化者用斑蝥酊等;皮肤淀粉样变外用狼毒、大枫子;顽固性银屑病可用乌蛇、全虫、土元等。
此外,花类中药质地轻扬,大多能升能浮,能宣能透,常用于风热、血热所致的荨麻疹、玫瑰糠疹等皮肤病;藤类中药具有“能循脉络,无微不到”的药效,多用于血管炎类皮肤病。雷公藤治疗红斑狼疮、银屑病等顽固性皮肤病,效果较好,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十)精研中药巧配伍
足球比赛的临门一脚非常重要,医生的处方用药就如同“临门一脚”,即使辨证准确,若使用方药不精,也很难收功。
作为皮肤科医生,要熟知药性,掌握药物之间的巧妙配伍,如风寒型荨麻疹,取麻黄与牡蛎敛散合用,麻黄辛温,疏风止痒,散邪透疹;牡蛎咸寒,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二药合用共奏散风解表、敛阴止痒之效,牡蛎之敛又可防麻黄宣透太过;再如复发性口疮,病机属阴虚火旺者,投以增液汤合知柏地黄丸,有时疗效欠佳,若加入少量肉桂反佐,疗效可明显提高。
三、疑难病的治疗法则
皮肤病的治法很多,治疗顽固性皮肤病,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皮病日久兼瘀治
中医自古就有“久病多瘀”之说,血瘀是顽固性皮肤病的重要病因病机,血瘀证候多见于病程较久的慢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为:皮损色黯、紫红、青紫、瘀斑,或出现肌肤甲错、色素沉着、肥厚、结节、肿块、瘢痕,舌紫或有瘀点等。临床上,血瘀证单独发生者较少,往往与其发生瘀血的原因及后果并存,所以,治疗皮肤病的瘀血证要进行整体的辨证论治,同时结合患者的体质状况,与其它治法联合应用。临床常用的治瘀之法有:清热行瘀、活血化瘀、散寒宣瘀、补肾祛瘀、促脾化瘀、通闭下瘀、行气活血、益气活血、养血活血、活血润燥、温经活血、疏肝活血等。
另外,“怪病多痰”,逐瘀与化痰法常结合使用,如皮肤淀粉样变、囊肿型痤疮等皮肤病,从逐瘀化痰入手论治,常有效验。
(二)祛邪宜给邪出路
皮肤病日久,邪气壅郁,当给邪气以出路。
邪气久郁肌肤,予荆芥、防风、、桑叶、蝉蜕等宣泄表邪。临床上,一些医师强调“风药”常加重皮肤病的病情。其实,有是证用是药,只要辨证正确,大胆应用无妨。
痤疮、神经性皮炎等伴大便秘结者,当伍大黄、芦荟、番泻叶等通利胃肠,使邪从下泻,往往可收到满意疗效。
糜烂、渗出性皮肤病,常从“湿“论治,经疏通水气,放邪外出,病情随之而减轻。治湿之法,常须参合患者病情,酌情应用,或清热利湿、或健脾化湿,或滋阴除湿,或祛风胜湿。
(三)养血滋阴润肤燥
慢性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等皮肤病,常表现为肌肤干燥、肥厚、粗糙、血痂等血虚风燥的症状,应用养血润燥法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疡科心得集》:“阴虚者,邪必凑之”。吴鞠通说:“热之所过,其阴必伤”,热毒是皮肤病的常见致病邪气之一,因此,许多皮肤病后期可见阴虚的证候,此时,应予养阴润肤法。皮肤科常用的滋阴法有:滋阴宣解、滋阴清气、滋阴凉血、滋阴除湿、滋阴润肤、滋阴通络、滋阴降火、滋阴平肝、滋阴熄风、滋阴补肾等。
(四)健脾益肾法
脾为先天之本,肾为后天之本,从补脾益肾入手治疗皮肤病,特别是顽固性皮肤病,常可取得良好疗效。补肾法常用于红斑狼疮、脱发、黄褐斑、荨麻疹等;健脾法常用于慢性湿疹、过敏性紫癜等。
(五)调和气血法
气血调和则身体健康,气血失和则疾病发生。气血的病理变化,临床常见有气虚、气滞、血虚、血瘀、血热、血燥、气血不和等几种。与气血失和有关的皮肤病病种很多,常见的有:白癜风、银屑病、过敏性紫癜、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结节性红斑、皮肌炎等。对这类皮肤病,尤其要注意调和气血。
(六)调和阴阳法
许多皮肤科疾病可出现阴阳失调,最常见的病种包括:红斑狼疮、白塞病、结节性红斑黑变病、顽固性口腔溃疡等。
阴阳失调的治疗原则是调和阴阳、使之阴平阳秘。如患者出现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时,可用清上火的黄芩、黄连等和济肾水的地黄、女贞子等,并酌加少量肉桂以引火归元。另外,鸡血藤、钩藤、夜交藤、威灵仙等中药,有通行十二经脉的作用,能够使全身气血畅通,从而起到承上启下、通达表里,调和阴阳的作用。治疗皮肤病阴阳失衡(特别是阴阳互损)时,可在处方中酌情选加用这几味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