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员遇到薪俸问题

 啸海楼 2013-10-10

官员遇到薪俸问题

老猫 昨天 19:19

(因政府预算没通过,政府无资金继续运转,美国政府若干部门近日宣布停摆;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代官员正经渠道的收入,就是薪俸。薪和俸是两种东西,薪就是工资,俸呢,有点类似于福利。早年间有级别的官员是要分封土地人口的,那就成了自己的产业,后来皇上发现这么干太麻烦,也不利于和谐,干脆,发钱或者发东西吧,这就是俸。薪是自己挣的,俸是国家给的。薪多还是俸多呢?不一定。

俞樾《茶香室丛钞》引査慎行的话说:本朝初年,满州官员支俸不支薪,汉官则薪俸并支。刚打下天下来,财政紧张,满族官身体力行,理论上只是义务劳动,不拿工资。当时薪水多于俸禄,以四品官为例,每季度薪水为三十两,俸禄是二十两。到了顺治甲午年(1654年),所有官员的秋、冬俸禄都停了,过了一年,汉官向满官看齐,也不拿薪水光拿俸禄了。

财政紧张,理应如此。和美国不同的是,不拿薪水,也得干活,甚至得打打杀杀。

官员的钱也不是白拿的。府、州、县衙门,正对大堂门口,都要立块大石头,向南一面(冲外)是“公生明”三个大字,背面则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官员一坐堂办公,就面对着这十六个字。就算是形式主义吧,好歹还有个警醒。再后来,石头发展成牌坊,就是“公生明坊”。

刚入官员这一行,按现在的话说,是低级别的公务员,薪水低,而且很被人瞧不起。有一阵,宋太宗想搞搞调查研究,琢磨着就算是三班奉职(刚刚由“借职”转正的小官,分东、西、横三班,工作是在殿前侍卫、传话等等),也应该叫上殿来,跟人家聊聊,体察下情况嘛。没想到遭到了大臣王禹偁的反对。

王禹偁说:“三班奉职,卑贱可知,这种人都能上殿啊……”后来,“可知”就成了小官的代名词。不久后王禹偁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官变小了,有次遇见个官员,拿不准对方职务高低,就上前跟人家叙位,没想到对方说:“我就是个可知。”王禹偁没听明白,问啥叫可知。对方说:“您说过的,卑贱可知。我这个官是代理的,就是可知。”弄了老王一个大红脸。

宋朝明肃太后临朝的时候,喜欢派太监四处转悠,去官员家唠嗑儿,也算是一种对下属的体察吧。军巡判官(相当于市公安局副局长)孙良孺知道太监要来自己家了,立刻开始装——买了几十匹破布,杂七杂八堆在院子里。太监一进门,哎呦老孙这是怎么啦?孙良孺说:“嗨,我不是有个女儿嘛,快出嫁了,我……买点布给女儿做嫁衣啊。”太监都晕了,怎么我们的官员过得都这么惨啊?回去跟太后一说,太后直叹气:“太清苦,太清苦了。”赶紧“厚赐金帛”。老孙就这么赚了一大笔,还落得个清廉的好名声。

万恶的封建社会,官员没有公车,出门想坐车骑马可以,自己买,自己养。孙良孺不是“穷”嘛,就不花这个钱,要坐车骑马就去租。租马行有个习惯,客人来租马,先问“单程啊,还是往返”,然后再讨论价钱。有一次孙良孺要押一个死刑犯去刑场,牵马人问您去哪儿,老孙说去刑场,接下来又问:“您是单程,还是往返啊?”结果周围哄堂大笑。这不……废话吗,去刑场能单程嘛?

官当大了,有薪水有俸禄,当然还可能有灰色黑色什么什么收入,加上各种赏赐,就不是小官能比的了。南宋名将张浚就是这么一位,有钱人。钱多了,怕家人乱造,就把银子铸造成大银球,《坚瓠集》中说,每一千两铸一个球,起名叫“没奈何”,就是没办法移走,也没办法用,比存银行安全。呵呵,想收遗产税,滚球去。

所以说,就是身在官场也是有区别的,穷死的有,阔得没边的也有。

明朝成化年间,朝廷事儿不少。边疆经常要打个仗,京师还闹地震,皇上还要免钱粮,反正一通折腾,估计财政上有点困难了。什么都要从减轻皇帝的负担着想啊——《双槐岁钞》中说,御史李瑢当时负责监管内帑出纳,瞧见大内仓库里有不少绫罗、丝纱,特别是有好多古玩、老旧家具、字画、瓷器锡器什么的,一直扔着,落满灰尘。他立刻上书皇帝,提建议,今年的俸禄就别发钱了,把这些破烂给发了吧。皇帝立刻回应:“可”于是找人给估了值,各衙门派人领取,回去全分了。

这就叫各取所需吧?不识货的觉得挺亏,识货的都能占大便宜。政府放大假的美国,公务员没工资了,奥巴马也该学学这招,不知道能不能整出那么多玩意儿来。

(责任编辑:杨光)

阅读(4.3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