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身由气血构成

 人淡若雪 2013-10-10

衰老的本质为气血失衡  

气血流通是机体健康的标志,也是长寿的保证在人体中,有着各种不同的气,其来源和生成虽略有不同,但概括起来,不外乎肾中的精气,水谷的精气和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三个方面肾中精气:肾中之精气禀受于父母,秘藏于肾,是形成人体的原始物质,称为“先天之气”。

水谷精气:水谷之气是饮食经脾胃的消化、吸收而来,是后天的精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谷气通于脾”,《灵枢玉版篇》谓: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水谷之气不仅是人出生之后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其他各种的物质基础,故《灵枢五味篇》谓“: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吸入清气又称天气。是人体本能的呼吸运动所吸入的自然界新鲜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 天气通于肺。”肺呼出的是体内的浊气,吸入的是自然界的清气。经肺吸入的清气和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统称“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相互化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后天之气的充养,先天之气就要耗竭而消亡,没有先天之气,后天之气也不能化生而存在。

由此可见,气的生成,一靠肾中精气,水谷精气和吸入清气供应充足;二靠肺、脾、肾等脏腑功能的正常,其中尤以脾胃更为重要,故《张氏医通》谓“:气之源头在乎脾”。

人有此形,惟赖此血血也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而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是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

灵枢决气篇谓: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素问痹论篇》谓:“荣者,水谷之精气也”。血液主要来源于水谷精微,经脾胃消化、吸收、再上输肺,与吸入之气相合,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化而为血。此外,肝肾也具有造血功能,肾藏精生髓,骨髓可以生血,如《病机沙篆,谓“:血液之源在于肾”。

《景岳全书》谓“: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肝既为贮血器官,又为一个造血器官,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谓“:肝者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又由于血液的循环由心所主,血的生成来源和统摄有赖于脾,血的贮藏和调节与肝有关,所以有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之说。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肌体的作用。所以《景岳全书》谓“:是以人有此形,惟赖此血,故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而百骸表里之属,凡血亏之处,则必随所在,而各见其偏废之病”。

气血相依,不能相离  

气属于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但两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在生成、输布等方面关系密切。故《难经本义》曰“: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医学真传》曰“: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总之,气血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对血的作用:气对血的作用有三个方面:气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气能生血  

气是生成血液的动力,从摄入的饮食,转化成水谷精微,进而转化成营气、津液,直至转化成赤色的血,其中每一个转化过程都离不开气的运化。《读医随笔》谓“:人身有一种气,其性情功力能鼓动人身之血,由一丝一缕化至十百千万,气之力止而后血之数亦止焉。常见人之少气者,及因病伤气者,面色络色必淡,未尝有失血之症也,以其气力已怯,不能鼓化血耳”,所以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临床治疗血虚疾患时,常配合补气药,即取气能生血之义。

气能行血  

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气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行,另一方面又可促进脏腑的功能活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运行。《素问五脏生成篇》曰“:气行乃血流”,《血证论》曰“:运血者则是气”,所以气之正常运动,对保证血液的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气能摄血  气对血有统摄作用,能使其正常循环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血证论》曰“:人身之生,总之以气统血”若气虚不能摄血,则可出现出血证候,临床对血脱之危候,则有“血脱者固气”之治本大法。

血对气的作用:血对气的作用有二个方面:血能生气,血能载气。)血能生气  血能生气,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全身之气在生成和维持其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水谷精微须赖血以运之,借以为脏腑的功能活动不断地供给营养,使气的生成与运行正常地进行,古人谓“:血为气之母”,指的是气在生成和运行中始终离不开血,所以血盛则气旺,血衰则气少。

血能载气  

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为气之守,气必依附于血而静谧,故《证治准绳》谓“:血气之常,阴从乎阳,随气运行于内,苟无阴以羁束则气何以树立”。如果血少不能载气,则气将飘浮不定,无以所归。临床上每见大出血之时,气亦随之而涣散,形成气随血脱之候。

总之,气与血,一阴一阳,互相维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诚如《不居集》所谓“:气即无形之血,血即有形之气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已”。若血气不和,则百病变化而生

所谓“:气病必伤血,血病必伤气”。由于气血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因此气血的病理变化总是通过脏腑功能的失常而表现出来。气血的病理表现大概有气血虚弱、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逆血逆、气不摄血、血脱气脱等几种类型。

气血虚弱  

气虚系指脏腑机能衰弱,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现象,由于气的生成和敷布与肺、脾、肾气虚为主,其中尤以脾气虚最为常见。血虚是指体内营血不足,血的生化、贮存、循环、供养与五脏有着密切关系,但由于血液生化赖于脾,敷布靠于心,贮存归于肝,转化由于肾,所以血的病理变化在心、肝、脾、肾最为突出。

气血虚弱是指因气虚而累致血弱,或因血少而波及气损所出现的气虚与血亏并存的病理状态。由于气虚脏腑功能低下,导致化血之源不足,这是气虚形成血少的根本原因,即所谓气虚不能生血,而血虚日久,则会引起气随血耗的病理状况,因此,气虚血虚常相併出现。

气虚以疲倦乏力为主症,多见于消化系统疾病,故常兼有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食少腹胀、大便不实或排便无力、淡胖、脉虚无力等症。血虚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爪甲色淡无华为主症,多见于慢性失血病人,常兼有心悸怔忡、头目眩晕、手足麻木、月经量少、愆期或经闭、舌淡、脉细等症。气血双虚必并有气虚和血虚的症状,气虚偏重者病先在肺脾,而后累及心肾;血虚偏重者病先在心脾,而后累及肝肾。

气虚血瘀  

气虚血是指由气虚导致血行不畅,以气虚为本,血为标的病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的血痹证即是气虚血瘀证的最早记载,嗣后历代医家对此有不少发挥,其中以清代王清任氏发明最详。他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强调气虚帅血无力,势必造成瘀血,并指出补气药与活血药同用的治疗原则,创补阳还五汤、急救回阳汤、止泻调中汤等九张益气活血方剂,治疗病症多种,为后世医家所沿用。

与血管外的瘀血以及血液成分异常等内容。导致瘀血的原因众多,其中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种:

气滞或气虚均可引起瘀血,因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若气机不畅或停滞,或气虚不能达于血管,都会影响血液运行而致瘀血; 寒:血遇寒则凝,凝则成瘀,外感寒邪或阳虚内寒均可形成血瘀热:邪热侵犯,煎熬血液,可致血结脉内,或热迫血动,血溢出脉道,瘀结脉外;出血:吐衄便漏,总有部分血液溢出脉外,留在体内,成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虽清凝鲜黑,都为瘀血;外伤:手术后:跌打损伤或外科手术可引起脉络受损,血不循经,

溢出脉外而成瘀血; 月经异常、产后:妇女月经胎产全以血为用,因此月经失常以及产后可导致血行异常而致瘀血; 久病、怪疾:初病入经为气病,久病入络为血瘀,瘀血可停滞在体内任何一个部位,而出现复杂而罕见的病征。

流通受阻,瘀血停滞。由于瘀血的产生和存在,使气血失去平衡,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然后才出现脏

腑虚衰,精气神亏耗,气化功能一旦受损,脏腑的生理功能更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加重气血失衡,形成恶性循环,最后脏腑功能衰老直至死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