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脉“和“督脉”是中医经络体系中十四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称“任督二脉”。 “真气学说”则是中医“气学说”的构成部分,而所谓“真气运行”,则主要是指“真气”在人体经络体系中的运行方式。中医关于“经络”(包括“任督二脉”)和“真气”学说的认识及发展和完善,也同样伴随整个中医基本理论学说和诊疗体系的逐步发展与完善,经过了长期的探索与不断创新。 一、经络的中医学整体认识发展及人体经络图的描记与创新完善 1、古代经络图 古代医家对经络的记载,首先是用文字来记述,在后来的发展中才绘制了经络图。 ①中国最早的医书《内经》、《难经》中记载了较为完整的经络线路,但没有经络图。晋代《针灸甲乙经》虽对经络作了系统的记述,并详细地记载了各经络线所属的穴位,但也无经络图。汉代以前未见有关于经络图的记载。 ②后来在《隋书经籍志》中出现经络图的记载,如《十二人图》一卷,《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脏人图》一卷,《扁鹊针灸图》三卷,《针灸图经》十卷。可惜,这些都已佚传。 ③流传至今的经络图多为宋代以来的作品,如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此书分别载有经络图三幅,经穴图十二幅。元代滑伯仁所著的《十四经发挥》一书,完整地绘出了经络穴位分布的经线,并初步使用透视法绘出了部分通达内脏的经络线。明清两代所绘的经络穴位图多沿用此书。 ④本文采用的第一张全身图是1026年出版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图1),第二、三张全身图是1624年出版的《类经图翼》(图2、图3)。 图1、1026年版《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正面经络图 图2、1624年版《类经图翼》全身经脉正面图 图3、1624年版《类经图翼》全身经脉背面图 2、十四经描记 本文采用十四经彩色图为1954年版《新针灸学》仿制的《十四经发挥》图,图的说明采用《内经·经脉》篇的原文及王惟一、滑伯仁注解。从目前来看,《十四经发挥》中的图和文字说明,都存在着不少问题,但作为历史性图解还是较为全面的(蔺云桂《经络图解》P1,福建科技出版社)(见图4—图17)。 ⑴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际,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灵枢?经脉篇》) 图4、手太阴肺经之图 ⑵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灵枢?经脉篇》) 图5、手阳明大肠经之图 ⑶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灵枢?经脉篇》) 图6、足阳明胃经之图 ⑷足太阴脾经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吞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灵枢?经脉篇》) 图7、足太阴脾经之图 ⑸手少阴心经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灵枢?经脉篇》) 图8、手少阴心经之图 ⑹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灵枢?经脉篇》) 图9、手太阳小肠经之图 ⑺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灵枢?经脉篇》) 图10、足太阳膀胱经之图 ⑻足少阴肾经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灵枢?经脉篇》) ![]() 图11、足少阴肾经之图 ⑼手厥阴心包经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灵枢?经脉》篇) ![]() 图12、手厥阴心包经之图 ⑽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灵枢?经脉》篇) ![]() 图13、手少阳三焦经之图 ⑾足少阳胆经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灵枢?经脉》篇) ![]() 图14、足少阳胆经之图 ⑿足厥阴肝经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灵枢?经脉》篇) ![]() 图15、足厥阴肝经之图 ⒀督脉 督脉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于脑。杨玄操注:入脑后,“上巅循额至鼻柱下水沟穴。”(《难经?二十八难》) ![]() 图16、督脉之图 ⒁任脉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素问?骨空论》) ![]() 图17、任脉之图 二、任脉的中医本质认识 1、任脉的体表经络穴位连线图 ⑴任脉分布线 躯干正面自耻骨沿腹胸正中直上至颈(见图18);头颈部沿气管前上行,绕下颌正中至口,别而绕口,在两口角上行,经眶下孔上行入目(见图19)。 ⑵任脉交会经络 在会阴部与督脉、冲脉、足少阴经相会。在曲骨穴与足厥阴经相会。在关元穴、中极穴与足太阴经、足厥阴经、足少阴经相会。在阴交穴与足少阴经(《针灸大成》)相会。在下脘穴与足太阴经相会。在中脘穴与手太阳经、手少阳经、足阳明经相会。在上皖穴与足阳明经、手太阳经相会。在膻中穴与足太阴经、足少阴经、手太阳经、手少阳经(《针灸大成》)相会(按:在曲骨、中极、关元、阴交、下脘、中脘、膻中等穴所会的经络都是从腹内线发出分布于体表穴位的络脉,属365络,在此只能用经络穴位连线)。 在天突穴、廉泉穴与阴维脉、会厌脉(肾经的分支)相会。在承浆穴与足阳明经、手阳明经(《针灸大成》有督脉)相会。在口唇与督脉、冲脉、足厥阴经、足阳明经、手阳明经相会。在地仓穴与足阳明经、阳跷脉、阳维脉、冲脉相会。在四白穴与手少阴别络(出于面合目内眦线)手太阳经(别胛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线)、手少阳经(下胛至(出页)线)、足少阳经(抵于(出页)线)、足阳明经相交会。在承浆穴与足阳明经、阳跷脉相会。 ⑶任脉所发穴位 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皖、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 图18、任脉体表经穴连线 ![]() 图19、头颈部体表经穴连线图 2、任脉及其络脉分布解剖图示说明 ⑴任脉 女子起于胞中(即子宫卵巢)、男子起于阴囊中(即睾丸)、发出后分为两支:一支向后行、在腹腔沿脊柱腹侧上行到胸椎;一支浮而外者的主干线、从子宫或睾丸发出后、分布于外生殖器、其主干线从外生殖器上行经耻骨前、循腹壁经脐中央、上行至胸、分支分布于心、主线上行颈前、沿气管到喉咙、通过舌下、前屈绕下颔、上行分布于口唇、在人中穴与督脉相沟通。在下颔承浆穴分出左右两支、绕口角上行、至眼眶下入眼眶内、分布于眼球。 ![]() 图20、任脉解剖图 —历史文献原文— 《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督脉者……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下中央。” 《灵枢·五音五味》:“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太素·任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别而络唇。” 《素问·气府论》:“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鸠尾下三寸、胃皖五寸、胃皖以下至横骨六寸半、腹脉法也、下阴别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龈交一。” 《奇经八脉考》:“任脉为阴脉之海、其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阴会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际、至中极、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历石门、气海、会足少阳、冲脉于阴交、循神阙、水分、会足太阴于下脘、历建里会于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上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喉咙会阴维于天突、廉泉、上颐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环唇上至下龈交、复出分行、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注《奇经八脉考》为李时珍撰) ⑵任脉的络脉 起于胸骨剑突下的任脉尾翳处、沿腹前壁下行分布于上腹内。 —历史文献原文— 《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 古代文献公认任脉起于胞中(即女子的子宫)、至于男子起于何处、没有明确的记载、历来的经络图也只是人云则云、没有设法解决这一问题。古代文献并未记载男子没有任脉、而是男女同样的存在着、如任脉穴位、男女并没有区别、男女同样有任脉发生的病候等、只是后人没有进行研究加以整理和补充、而将此类问题遗留至今。根据《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的病候记载:任脉所发生的病、女子患白带及小腹积块的病、这些病都是胞中的病(子宫和卵巢的病)、男子患寒、水、筋、血、气、狐、颓七种疝气病、这七种疝气病的症候、都涉及到睾丸和阴囊。说明任脉与女子子宫卵巢的关系、男子睾丸阴囊的关系。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合、故有子”的记载、女子天癸至、任脉通达、才来月经、男子天癸至、精液才会溢泻、两者是对等的、说明任脉与男女生殖器官及功能的关系、女子的任脉起于胞中、男子的任脉应当起于囊中的睾丸。因此任脉图分为男女两张来显示(男图见督脉图即图23) (蔺云桂《经络图解》按)。 3、任脉皮部分布区 起于会阴部、分布于外生殖器、胸腹正中线、颈部气管前面及口唇周围等处。 ![]() 图21、任脉皮部分布图示 三、督脉的中医本质认识 1、督脉体表经络穴位连线图 ⑴督脉分布线 背部体表自尾骨沿椎体正中上行于颈(见图22),头颈部体表沿颈椎后突上行,循头顶正中线前行,经前额正中下行,循鼻尖自鼻下人中,与任脉相接(见图19)。 ![]() 图22、督脉躯干体表经穴连线图 ⑵督脉交会经络 在长强穴与任脉、足少阴经、足少阳经(《针灸大成》)相会:在命门穴与足少阴经、带脉相会(《经络图解》)。在陶道穴与足太阳经相会。在大椎穴与手太阳经、手阳明经、手少阳经、足太阳经、足少阳经、足阳明经相会。(《经络图解》按:大椎穴是督脉所发穴、三阳经会于此穴。大椎应属各经分支的络脉相会、如同中脘任脉、足阳明、手太阳、手少阳之会一样、不能将经脉主干线连于此穴、而是各经分支络脉会于此穴。手太阳经自肩中俞分出络脉会大椎、手阳明经自巨骨穴分出络脉会大椎、手少阳经自天髎分出络脉会大椎、足太阳经自大杼穴分出络脉会大椎、足少阳经自肩井穴分出络脉会大椎、足阳明经自气舍穴分出络脉穿颈会大椎。) 在枕骨下哑门穴、风府穴与阳维脉相会。在枕骨粗隆脑户穴与足太阳经相会。在顶骨合缝的百会穴与足太阳经、足厥阴经相会。在前额神庭穴与足太阳经、足阳明经相会。在鼻下人中穴与任脉、手阳明经、足阳明经相会,在兑端穴、龈交穴与足阳明经、足厥阴经、冲脉、任脉相会。(《经络图解》按:百会穴又称三阳五会,实际所会只有二阳一阴三经所会。所谓百会,应是代表脑的意思。《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而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其入深,则随眼系入于脑,……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经络输入脑,可称之为诸经之会的百会。三阳五会应是指头部的督脉,督脉在头上与足太阳经、足阳明经、足厥阴经、任脉,正好是三阳二阴为五。) ⑶督脉所发穴位 躯干部长强、会阳、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头颈部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印堂、素髎、人中、兑端、龈交。(《经络图解》按:《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都记载会阳穴为督脉气所发、督脉的络脉自长强分出、沿椎体两旁上行、此穴正在该脉上、所以为督脉所发。而后人将会阳穴硬拉入足太阳膀胱经、实无道理。此图恢复其原貌、绘在督脉络脉上。) ⑷督脉络脉分布线 起自长强、分左右两支、沿椎体两侧上行、在陶道穴分支分布于肩胛、主支上行分布于头(见图22)。 ⑸督脉络脉交会经络 在风门穴与足太阳经相会。并会于上、次、中、下髎穴。 2、督脉及其络脉分布解剖图示 ⑴督脉 女子起于胞中(即子宫卵巢)、男子起于囊中(即睾丸)。分出两支:第一支出耻骨下、男子分布于阴茎、阴囊,女子分布于阴蒂、大小阴唇,其主线后行、与足少阴肾经相合、并行入腹腔,沿脊椎腹侧上行分布于肾;第二支从会阴分出,后行经过肛门至尾骨端,沿脊椎孔直上,在枕骨下分支入颅底孔,分布于脑,其主线从枕骨直上,沿顶骨合缝到囟门,在此分出一支,从囟门入颅分布于脑,主线前行经额至鼻下人中穴,在此与任脉沟通。还有一支从小腹内直上,经过脐,穿横隔分布于心,其主线上行,入喉咙,上行分布于口唇,在承浆穴侧左右分支上行经口角外侧至眼眶,入眶中分布于眼球,此支归属于任脉(见图23) ![]() 图23、督脉分布解剖图示 —历史文献原文— 《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小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下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小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下中央”。 《难经·二十八难》:“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于脑。”杨玄操注:入脑后“上巅循额、至鼻柱下水沟穴。” 《十四经发挥》:“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中。” 督脉的分布比其他经脉复杂、《素问·骨空论》中有关督脉循行的记载较紊乱、将有关系的经脉都混入其中、其主干线不够明朗、如按此绘图、必然将任脉、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等部分线路都显示出来、使各经脉之间混淆不清。古人对此作过多次的研究、王冰提出了督脉、任脉、冲脉三脉一源;杨上善认为督脉的腹前线与任脉冲脉相似;秦越人在督脉线路中删去腹前线、吕广、杨玄操、丁德等赞同他的作法;皇甫谧将王冰的见解留给后人参考;李时珍将腹前线归属督脉的别络;滑伯仁照抄《素问·空骨论》、但又引入秦越人的意见、各家多主张督脉腹前线为任脉线路、这是合乎逻辑的。(蔺云桂《经络图解》按)。 ⑵督脉的络脉 起于尾骨端督脉的长强穴位、分出左右两支;沿脊椎两旁、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之间、挟脊直上、经腰、背、项、在后头处分布头上。在肩胛区分出左右两短支与其外侧的是太阳膀胱经相衔接、并分布于背部肌肉。此通路加强了督脉对脊柱和对背部肌肉的联系(见图24)。 ![]() 图24、督脉的络脉分布解剖图示 —历史文献原文— 《灵枢·经脉》篇:“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于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 《奇经八脉考》:“督脉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由小腹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会太阳于目内眦睛明穴、上额与足厥阴同会于巅、入络于脑。又别自脑下项、循肩胛与手足太阳少阴会于大杼(第一椎下两旁去脊中一寸二分陷中)、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3.督脉皮部分布区 起于会阴部、分布于外生殖器、肛门周围、尾骨、腰椎、胸椎、颈椎背面、颅顶部、额部正中等皮肤、终于口上。 ![]() 图25、督脉皮部分布图示 四、“真气”及“真气运行”的中医学本质认识 1、“真气”的概念内涵 “真气”为人体生命正常生存的、由“天气”(指由肺吸收的空气中的氧气、皮肤接受的光线、热能等)、“地气”(包括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与水分,及一切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和地磁等,谓之“水谷之气”)、“元气”(包括“精气”、“神气”,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具有生育能力的精华之气和各脏腑表达精神状态的精华之气的总称)三者化合而来,供应身体各种机能活动的气。真气是人体后天机能活动之气的总称,包括“宗气”、“营气”和“卫气”。这些气都活动在经络中,又统称为“经气”,因为是人体机能活动之气,即人体生活之气,故总称为人体“正气”(见图26)。 ![]() 图26、人体真气化合运行示意图 2、 “真气运行”的本质认识 “真气”的运行,是由“积于胸中,博而不行”的“宗气”(由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推动下,以“营气”(由真气变化而来的含有营养成分的经脉循行之气)和“卫气”(由真气变化而来的、行于脉外具有防御能力的气)的形式来完成其周而复始、生生息息的循行运动的。 ⑴营气运行示意图(见图27) ![]() 图27、营气运行示意图 ⑵卫气运行示意图(见图28) ![]() 图28、卫气运行示意图 作者按注:本文中诸多文字与图示均参考引用了蔺云桂《经络图解》一书中的相关材料,在此深表敬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