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通评十一届美展国画作品——F篇作者:封画连篇 《情系山峦》刘铁泉(辽宁)245cm*181cm 这山看着风化严重。作品整体感观应是很具气势的,一片壮美。只是色彩上不到位,没有墨味,更无色相。笔用得过多,过琐碎,没有虚实。 《竹山清音图》刘赦 康凯(江苏)200cm*130cm 又一张满纸积色。外带直线条。色彩成了渐变而非晕散,一下子把色调搞的低俗了。这满铺墨画水的方法很值得研究。显然,不是所有创新都是对的。 《黄土高坡》刘静平(山西)185cm*143cm 笔触过多,脏了、乱了、碎了。构图太平,一群羊傻愣愣往前走着,反倒破坏了整体,纯属多余。 《新居》向洋(四川)220cm*200cm 这画的下半部分格外的好,而上半部分稍显逊色。人物脸部的描写上少些写实的基础,画的很生硬,一点不讨巧。而墙面与窗的大块面上则没有明显的那条线,以致线条软弱,架构也随之变得没有稳定感。 《09年4月30日?艾友矿》吕子扬(辽宁) 178cm*189cm 又是矿工图。构图很讨巧,活儿也还不错。只是这表现人物与衣纹完全用不着下那么多笔去皴染。 《清夏》吕国钢(浙江)220cm*200cm 人物主体的层次根本没做够,太薄了。而满纸又做了整染,染得有点乱。原本应该很干净的画却很脏。 《和》吕道建(湖南) 200cm*100cm 该是张很不错的画。画面效果做得很漂亮,形式感也强。应是个科班的学生所为。方法上借鉴了很多浙派山水的路数,形式上借鉴姚鸣京。如此画做成方构图,构图上再讲究些获奖提应是可以。 《七君子》孙玉敏(北京)160cm*180cm 孙玉敏当是美展的常客了,也是本人很欣赏的一位工笔画家。从最早的《求》与《球》的体育题材,到之后比较关照人物的内心的《两个人》、《带随身听的女人》、《清茶》等等。从人物造型的处理以及人物内心状态的描述上都带给我们很多新的视觉感受。显然历史题材不太适于她,人物多了,表情过于呆滞了。她作品中所应有的味道也没了。 《启示》孙宏涛(陕西)220cm*170cm 这画让我觉得他有点抄袭成林的意思。成林的画注重笔触与色彩的强烈对比,并将这些画面里的内容强化到画面主体之中,所以原本简单的大头像构图变得十分有力量感。这张水墨的孩子大头像显然毫无力量感可言,简单、虚空,其所要表达的生命主旨完全没有表现出来。 《蝶》孙志卓(吉林) 210cm*176cm 从标题看,这该是国际高级成衣品牌的广告招贴画。 作者对服装设计上的欲望与憧憬是显见的,而且还颇具时空交错的意象思维。有想象力是好事,但要懂得取舍以及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草原行旅》孙志钧(北京) 90cm*150cm 孙先生在工笔画方面算个领军人物,以他为首的首师大国画系为基地的北京工笔画会近年也扩张迅猛。但显然,他在艺术的表现力上并不很强。 《惊蝉》孙怡健(上海)200cm*50cm 这应该是入选作品中最小的一件,这画能入选很难得。估计他没什么参展经验,所以画面内容很简单、形式上很简单、思想上也很简单。在别人都以四个平方米计算的时候你拿出区区几个平方尺是很难入选的,所以下届可以多做几个,媒体形式上也可以多植入些,知了也是可以掉个翅膀、少条腿的。这样尺寸够了、内容丰富了、形式感有了、观念性也加强了。 《春之声》孙林(四川)220cm*180cm 纯水墨的密密麻麻,是个很要命的创作过程。画成了黑白照片,意义也就没了。 《三清云蔚》孙宪(江西) 190cm*180cm 传统可以走,古人可以学,但关键是要让自己的作品渗入内涵,植入个性。 《雪域之情》孙春龙(山东) 200cm*190cm 年轻人的大胆尝试,值得鼓励。这借鉴油画的块面结构里还算融进了笔墨的东西,至少刻意雕琢,那便是好。 《碧水风荷》孙宽(江苏)260cm*180cm 稀疏的荷、茂密的树,以及恣意乱堆的石,这景治的很一般,可赏、可游、可居的价值不大。 《太师山烟岚》孙海峰(浙江)200cm*135cm 这几个山头让我想到曾先国,下面的楼宇又有点何加林的意思。画上部的大片晕染晕的相当不到位,完全像个火山口,与前景形成巨大的矛盾。 《语言?待系之七至之九、之十一 》孙棋(山东) 220cm*112cm 又一个赵建成。赵家班里这个算很不错的,学到了精髓,知道写生往笔墨上努力的靠。四张画拼在一起参展很傻,其实一张就足够了,搞的大大的,笔墨再来个酣畅淋漓。例如第三张的造型与构图就不错,做成两米以上会很有效果。 《破晓》安华平(四川) 220cm*173cm 川派工笔,内容与样貌似了陈志才。 《梦萦圣域》师界弘(河南)180cm*150cm 余光清的点墨版。线很弱、墨很虚,结构也出了大问题。 《潮?美甲》庄道静(北京)200cm*120cm 庄的画见过几次,多是些当代人物。这张有点改良,估计是希望从中挑出来给自己找点个性。基本上个性感还可以,但美感差些。而且这些题材的画现在也很多了。 《不尽山云故乡情》延佳黎(陕西)247cm*130cm 很小气、很纤弱、很暖昧。 《走出废墟》延鸿飞(陕西)155cm*165cm 为什么陕西的人物画家就跳不出刘大师的影子?向他笔下的毛主席保证:真的很难看,很俗气的!不光我一个人这么说。 《太行故道》成红军(山西) 200cm*176cm 山西有很多好题材可入画,这张题材选的俗气了。画面做的也很差,用笔上太简单。 《大观图》朱兴华(河北)213cm*137cm 朱兴华的人物本人很欣赏,他的用线超一流,他笔下的老子形象更是堪称经典。这张满走线了,线描山水的观赏性不强。 《暖春》朱彪(宁夏) 192cm*182cm 人太多了,生意太好了。 《昨天》朱敏(上海)215cm*185cm 朱的山水是很不错的,也算有味道。这个点的有点乱了相,大画的掌控能力不强所致。 《江南春》朱道平(江苏)215cm*190cm 朱先生的乱线画树个性特点很强,但线走多了也便乱了,杂了。而且容易路出马脚,总有几根线会有问题。 《中国红》朱新昌(上海) 187cm*136cm 朱先生这位很具学术地位的艺术家玩这个有点小儿科了。这剪纸造型、这色彩的运用,水平都不高啊! 《游》朴春子(北京) 122cm*91cm 少数民族画家,画的是画面里少出现的鲜族。这条鱼来的有点生猛了,这调子与这鱼共同出现的形式值得商榷。这样一来,会不会有抄袭川派油画家刘虹的嫌疑呢? 《同路》池沙鸿(浙江)180cm*190cm 尉晓榕是天才型的,所以他的很多东西是学不来的。形式有了、粗观上也似那么点感觉,但一旦在思维中将他们摆在一起就完蛋了。 《子弟兵》米金铭(四川)132cm*216cm 积墨、渍墨。但这样一来就有点像水彩了。 《九月》纪平(青海) 200cm*170cm 造型有意趣,色彩丰富而艳丽,画面很具装饰味。但即便这样,它的价值也只停在装饰效果上。 《北方冬之幻象》纪连彬(北京)203cm*127cm 还好是张水墨。没加他的粉红、柠檬黄和头青反而看着舒服的多。 《黄土高坡》纪清远(北京)184cm*144cm 纪先生功成名就好多年了,加之前些年清宫影视剧泛滥,借着纪晓岚后裔的光知名度已经够高了。咱就别来参加这对自身没什么正面帮助的展览了。 《和光同尘》许隽协(广东)193cm*175cm 郑力、张铨他们已经将这个图式推到了极致,咱就不要再窗外梅花窗内香了好吗。 《宋朝那些事》邢玉强 胡伟峰(河南)210cm*180cm 这标题很投机,估计是看《明朝那些事》得到的启发。四个平方米落个一百多号人,而且要面面俱到、形神兼备,做起来会很辛苦的。 《青春纪事?立夏》闫志伟(河南)185cm*140cm 这个造型似乎在哪儿见过,但不记得了。这么有动势的画面线条画的这么僵很难看。这张画要是用写意的线条应该会更有力量感。 《壮乡情韵》阳山(广西)180cm*180cm 一张放大了的小品! 《岁月无声》齐永新 刘海清(山东)240cm*120cm 剪枝的那个人怎么有点像赵本山? 《白岩前65号系列?晴岚爽气图》何国门(浙江)215cm*195cm 见过他一些很有禅意的画,画的多是些花非花、竹非竹、树非树的笔象之作。笔墨味道很浓、品位格调也很高。这张作品显然在形式上探寻美感的东西多了些,形式美感的样子出来了,但己之所长也失掉了。 《一江春水》何枫(广东)185cm*132cm 当代很多搞新水墨的年轻人多会受田黎明的影响,此种形式面貌入画的人能数出七八个。这种构成的关键应该着重于个性语言的表达与独立,做不到这一点而图有形式是没意义的,显然这张画个性不强。 《山水》余光清(重庆) 191cm*194cm 余的淡宿墨很有味道。这张味道还是他的,但线性不强,内容太多。 《晨露》余昌梅(浙江) 220cm*200cm 曾宓的精雕细刻版。绿的有点过头。 《晨晖》冷旭(辽宁) 220cm*120cm 难看得很!不值一批。 |
|
来自: 随意就好a >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