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市甘泉的一位藏家向记者展示了一块在印尼出土的象牙化石。据了解,扬州也曾出土过多件象牙化石,这些化石对研究扬州地理变迁都具有无可比拟的文物价值。
万年象牙化石印尼出土
在戴先生家中,记者看到了这块珍贵的象牙化石。化石被放置于一个精雕细刻的木质底座上,通体呈褚灰色,周身遍布深浅不一的印痕,手感坚硬牢固,整体形状完好,呈现着自然优美的半弧形,散发出年代久远的沧桑感。戴先生介绍,这块象牙化石长约280厘米,从弧底至弧口高约135厘米,中间有一道断痕。据悉,这是由于化石经年累月深埋于地下,遭遇了复杂的地壳活动,最张导致了断痕的产生。
“这块象牙化石出土于印度尼西亚,当时从土里掘出来时就已断为两截,与象牙一道出土的还有一块硕大的象头化石。”戴先生介绍,象头化石直径长约88厘米,这块象牙化石是出土的象牙化石当中较小的一个,距今已有万年历史。化石是印度尼西亚当地村民在开采树化石时获得,后来流落到中国境内。2009年时,戴先生前往广州,从一位树化石进口商那里购得并收藏至今。
化石见证扬州地理变迁
其实,扬州也曾出土过类似的象牙化石,市博物馆的“扬州古代城市故事馆”展厅内,陈列着一块长260厘米的猛犸象牙亚化石。这是1995年出土于宝应广洋湖镇芦范河工地的化石。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猛犸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大型植食动物,生活在距今约250万年至1万年前的更新世,其生存需要茂密的森林、广阔的草原和湿润的气候。象牙化石陈列在以“广陵潮”为主题的展厅内,无疑是对扬州2500年城市历史的一种见证。
此外,2003年9月16日下午,宝应再次出土了一块一万年前的猛犸象巨大象牙亚化石。出土时,该象牙化石还没有完全石化,属亚化石。距地面深约7米,连弯曲部分长达370厘米,根部直径约22.2厘米,如此大的象牙化石比较罕见。专家介绍,数万年前,宝应地势为浅海滩,随着大潮的来临,带来许多泥石,潮退后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地平面上升。该化石的出土,为了解扬州一带更新世时代的自然环境、生物状态、气候特点及地质演变和海岸线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更为研究江淮地区古地理环境、动植物分布与生存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据悉,在当时出土的象牙化石中,宝应出土的这块最长,所以被誉为“中国第一牙”。目前,这块象牙化石已经成了宝应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通讯员 甘萱 记者 孔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