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叠石
中国园林叠石,是世界造园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无山不成园林”,叠石在中国园林文化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园林叠石造山,旨在有限的空间里,艺术地再现大山雄伟绵延的气势和险峻幽深的境界。因此叠山总是截取自然山体中的峰峦、峭壁、悬岩、壑谷、洞曲等最具山体本质的部分,加以组合、创造,辅以池水,配植草木,叠筑出真山水的意境。
叠石创作
三分匠人,七分主人
一般意义上的叠石创作,离不开园主人、相师和匠师的共同参与。园主人支撑了叠石初始创作的意象。“三分匠人,七分主人”,园主人文化素养如何往往决定了叠石造山的品位和旨趣。相师是叠石形象的设计者,在整体布局和风格流派的形成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师懂诗文、善绘画,胸有丘壑,于相看地形和石材中彰显出非凡的美学造诣。匠师是叠石施工的具体担当者。匠师能熟练运用多种石作技巧,将石材相互勾连、拼嵌,再逐一加以胶合,使之稳固,在体现相师设计理念的同时还能够进行再创造。
清康乾时期,扬派叠石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扬州盐商依仗其雄厚财力,竞相叠山造园,争奇斗艳。一时间,众多书画大家、文人雅士、叠山造园能工匠师会集扬州,名篇佳作频频问世。如:石涛叠片石山房、张涟叠白沙翠竹江村石壁、董道士叠卷石洞天水上湖石九狮山、仇好石叠怡性堂宣石山、戈裕良叠秦氏意园小盘谷。此外,还有来自宜兴的山水画家谢晓山、来自苏州的姚蔚池、善于相石的张南山,以及本地名工王庭余、张国泰等,他们在叠山方面各具独特造诣,又互相交流、影响,从而使扬派叠石技艺更臻精妙。
扬派叠石艺术特色
善于叠入理趣
扬派叠石取材广泛,包容性强,笋石、湖石、黄石和宣石等多种石料在扬派叠石中都能得以成功运用。扬派叠石在设计理念和营造技艺上均有许多独到之处,尤善于叠入理趣。
扬派叠石注重整体构思,拼叠山体时,将人生感悟也叠入山体,让观赏者在领略自然景观和艺术作品的同时获得象外的人文意蕴。象生法通俗而生动,颇有情趣;寓理法则睿智而深刻,多含哲理。扬州的叠石寓理技巧,至今仍十分经典地存在于个园叠石之中。如:春山,似写意画,数支笋石立于疏竹之间,其象外之象韵味无穷;冬山,于其空窗中可窥见春景,将“大地春回”的旨趣演绎得具象生动;秋山,通往山腹两层洞室的磴道,有宽窄之分,洞口亦有明暗之别。选明处、宽处入则阻,循暗处、窄处入则通,暗喻“大道不通小道通,明处不通暗处通”的世相意趣。
擅作“贴壁假山”
扬州造园叠山喜吃边而忌居中,讲究四面环山成合围环抱之势,使人入园如入自然山中某一平坦地块。扬州城内的中小园林,还常用“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的叠石手法,即借助于高墙,倚叠出假山。既可寓意墙外有山,又留出了园中空间地貌,或建亭筑廊造屋,或挖池理水植树,或于显要处单立峰石赏玩,又以曲折道路穿插其间,即便布石也多低矮如山脚余脉之势。此法不仅手法自然、对比强烈、造型逼真,而且空间紧凑,节省用料及人工。
讲究“中空外奇”
扬州叠石造山不仅要讲究人上山、下山、观山、游山时的自然山林效果,做足山的表面文章,更追求人进入自然山腹之中的境界。做山洞,主洞必力求宽大,洞内或布石床或置石桌石凳,甚至在洞中再引水布桥造景,故扬派叠石之山洞可游、可观,进而成为可居之境,山洞空而不空,别有洞天。山体之中再形成内谷深壑,游人穿行于两山夹道犹如进入深山腹中。山体立面造型的凹凸和空透的灵动变化,或成阴面凹空以显幽深,或架连挑飘大进大出,空透处深不可测,突兀处险象万千。“中空”与“外奇”密不可分,“中空”之景常常是敢于、善于敞开,而非隐蔽的。做山洞,洞口大面能尽量敞开,以使人在山外、洞外观山时,也能隐约窥视到洞内景物的变化和造型的丰富,露中有隐,隐中含露,从而大大增加了山体外观的奇特效果。
扬派叠石艺术手法
“小石拼叠”和“大挑大飘”
扬派叠石擅长运用小石拼叠,即根据石形、石色、石纹、石理和石性,运用小料将石材呈横长形层层堆叠拼合成整体。横纹拼叠山石可以表现出山石造型的流动感,也利于造险取势。为了增强横纹拼叠山石造型的动势和险势,扬派叠石又大量运用了“挑”、“飘”技法。所谓“挑”即根据设计要求,在几处至要之点上将石纹相通的石材叠置成伸出山体之外的峰峦或垒块。“挑”法提升了叠石的奇逸、突兀、险峻之美,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有时为了增强挑石的观赏性,还在挑石端部叠上一块石料,此即为“飘”。“飘”法的运用打破了山体的呆板、僵硬之态,增强了活泼、灵动之势。
擅用条石造型
此外,扬派叠石造型还擅用条石。条石作骨架,能扯拉四方,平衡左右,使山体沉稳坚固;条石作岩壁外挑,山体能后坚前悬;条石作山腹洞室结顶,洞室格外宽广坚实;条石作洞口池上飞梁,山水多呈现自然古朴之态。
总之,兼具南秀北雄的扬派叠石,蕴含诗画意境,技艺精致独特,其沉厚苍古的文人意识和美学品质于中国造园艺术中可谓独树一帜。
(本文由扬州市非遗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