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屈辱的历史 伪”满洲国“的建立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13-10-11

屈辱的历史  伪”满洲国“的建立[7P]

'满洲国"(后称满洲帝国、大满洲帝国;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所扶植的一个傀儡国家。首都设于新京(今吉林长春),1945年8月后迁至通化(今吉林白山临江)。领土包括现今中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不含关东州),以及内蒙古东部、河北省承德市(原热河省)。

满洲国初期为共和体制,不久后以清朝逊帝爱新觉罗·溥仪为元首,初期称号为“执政”,年号“大同”,后称皇帝,年号“康德”。1945年8月,日本本土受到美国原子弹的攻击,苏联红军偷袭了了驻守满洲国的关东军和满洲国军,日本战败;同年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仪在通化临江县(今属白山市)大栗子沟矿山株式会社技工培养所(日语:礦山株式會社技工養成所,今白山临江大栗子镇伪满皇帝溥仪行宫博物馆)内举行退位仪式,宣读《退位诏书》,满洲国正式灭亡。
引用:
满洲国
(1932年-1934年)
满洲帝国
(1934年-1945年)
満州国(日文)
満州帝国(日文)
大日本帝国的傀儡政权
国旗


国徽


格言
“五族协和的王道乐土”
(五族協和の王道楽土)
引用:
首都        新京(今长春)
(1932年3月1日 - 1945年8月9日)
通化临江县(今属白山)
(1945年8月9日 - 1945年8月18日)
常用语言        日语、汉语、协和语、满语、蒙古语、韩语、俄语
主要宗教        佛教、神道教、基督教等
政体        君主立宪制
执政者
- 1932 - 1934 (大同)        爱新觉罗·溥仪
皇帝        
- 1934 - 1945 (康德)        爱新觉罗·溥仪
国务总理
- 1932 - 1935        郑孝胥
- 1935 - 1945        张景惠
历史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建国宣言        1932年3月1日
- 溥仪宣读退位诏书        1945年8月18日(或8月17日)
面积
- 1937年        1,133,437 平方公里
人口
- 1937年估计        36,933,206
  密度        32.6 每平方公里
货币        满洲国圆


建立经过

建"国‘前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之后,日本国取得南满洲的辽东半岛和南满铁路的控制权,并以护路为由组建关东军驻扎在奉天、旅顺、长春等铁路沿线。

1906年,日本国建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除铁道外,其经营几乎涉足所有工业领域,对满洲进行全面开发。满铁建立标志满洲现代化开始,但也是对满洲自然环境负面影响的开始。

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满洲贵族为主的清廷被推翻,宣统帝退位,建立中华民国,民国法理上继承了清朝版图。 1915年年底至1916年,因大总统袁世凯觊觎天子宝座,而发生的“洪宪帝制”事件,先是激起各地护法运动,攻讨袁世凯,既而由于袁世凯因帝制失败郁病交加而死,又使作为当时中央政府支柱群龙无首。此后,由北洋势力、讨袁势力及其他地方势力经过各种分化组合而形成的地方军阀势力崛起,使民国政府(北洋政府)基本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此后内满大部分地区此后的时间直至1928年末张学良易帜服从国民政府,一直为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政府所统治,其间行政、军事等均有较大独立性。

在清朝灭亡之后,仍有各种清朝的复辟力量活动。在1917年5月,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之间发生“府院之争”。时任长江巡阅使的张勋,利用双方争相拉拢他进京调停的机会,于当年6月率领兵进京“调停”,随即联合康有为等保皇党人于6月30日夜发动政变,次日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复辟,背弃了中华民国与清朝政府的和平过渡协定。11天后此政权即遭段祺瑞的“讨逆军”讨伐并很快被推翻,溥仪逃入荷兰使馆。宣统退位,张勋逃到天津德租界。这出复辟闹剧史称“张勋复辟”。

张作霖势力最初只及奉天省(张学良改称辽宁)一地,后于1918年击败吉林督军孟恩远,随后赶走黑龙江省巡按使毕桂芳,控制了吉黑二行省,统一东三省。

1924年10月23日,西北军阀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改所部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 11月4日,民国政府国务会议讨论并通过冯玉祥关于驱逐溥仪出宫的议案。 5日,正式下令将溥仪等驱逐出宫,废除帝号。溥仪及其家族成为中华民国的普通公民。溥仪流落天津租界后,为日本情报机构关注。

1925年5月,日本少壮派的“一夕会”通过“重点解决满蒙问题”的决议。 7月,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起草《关东军占领满蒙计划》,明确提出了日本要设计解除中国军队的武装,维持治安以及防备苏联入侵内满等问题。

1927年,日本田中义一内阁以制定“满蒙政策”为目的召开“东方会议”,最后以《对华政策纲领》作为结论。 《对华政策纲领》提出将“满蒙”(即中国东三省及内蒙地区)与“中国本土”分离对待的政策,试图将内满洲主权“剥离”出来,并指出“关于满蒙,特别是东三省,由于在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我国不仅要予以特殊的考虑,而且要使该地维持和平与发展经济,成为国内外人士安居的地方”,“万一动乱波及满蒙,治安混乱,我国在该地区之特殊地位和权益有遭侵害之虞时,不管来自何方,均将予以防卫——要有不失时机地采取适当措施之思想准备”。然而,日本军部强硬的少壮派军官却认为日本首相在“满蒙问题”上过于软弱,主张采取军事手段。

1928年,关东军参谋河本大作在少壮派支持下在皇姑屯刺杀不与日军合作的满洲军阀,大元帅张作霖,希望引起内满大乱以便关东军趁乱占领内满。然而张作霖长子张学良很快回到奉天即位,控制住内满局势,继掌虎符,河本也被日本军部解职。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改用青天白日红旗,名义上归顺蒋介石国民政府,在形式上中国统一。1930年9月始陆续有13万东北军主力部队入关参加中原大战,张学良大部分时间驻守燕京。关外守备空虚。

1930年末,日军参谋本部确定分三个阶段解决“满洲问题”,即:打破现状,建立亲日政权,最后完全占领。俄国组组长桥本欣五郎主张“在满洲惹起事变后,政府若不追随,就决心发动军事'政变',使满洲问题易于解决”。 (见《中国抗日战争史》)。 1931年6月,日军制定《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确定采取军事行动。 8月4日,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声称“满蒙问题只能用武力解决”,并要求军人善尽“应变责任”。

1931年9月18日,在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花谷正、土肥原贤二等人策划下,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发动满洲事变(又称九一八事变)。两个月内,关东军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行省,并在各省扶植了地方性的亲日政权——辽宁的臧式毅,吉林的熙洽,黑龙江的马占山。但其中马占山只是表面上同意服从,暗中策划武装叛乱,不久就打响了江桥抗战




满洲国执政就任式

建“国'

日本关东军一直试图在内满建立亲日本的政权。起初,日本寄希望于掌控内满的军阀张作霖,发现张难以驯服之后将其暗杀(见皇姑屯事件);后又试图控制接替其父掌握内满的张学良,又告失败(见东北易帜)。满洲事变后,日本终于完全占领内满洲。 1931年底,因满洲事变引咎辞职的原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前往满洲,与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和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商讨事变进展。 1932年1月28日,返回日本的南次郎向日本天皇作了《满洲近况》的报告,建议在满洲建立“新国家”。在报告中,南次郎指出,如此可以方便日本今后进攻苏联“向北发展”,而日本藉控制这个“新国家”的经济,可使日本得到足够的资源,亦可透过向满洲移民解决日本地狭人稠的问题。 满洲事变发生后,一直冀望复辟清朝的前满洲贵族以为时机到来。满洲宗室、时为吉林省军参谋长的熙洽趁吉林长官奔母丧不在城中之机,打开吉林城门,向日本投降。熙洽密信清朝逊帝溥仪,请“皇上”(溥仪)回到“祖宗发祥地,复辟大清,救民于水火”,在“友邦”(日本)支持下,先据有满洲,再图关内。以已经升任吉林省代理长官的熙洽为首的前满洲贵族向日本方面提出迎接溥仪至满洲、建立君主制的国家。日本关东军方面也早已认定溥仪是合适的执政人选。战后,城野宏供认日方选择溥仪的原因为:
首先,溥仪“同中国本部的国民党没有任何联系”;
其次,“满洲和蒙古的一些旧的阶层对于清朝还怀有传统的向往”;
第三,“一般的农民……对由满洲的爱新觉罗家实行的王道政治似乎更加欢迎”。

1931年11月8日,土肥原制造了“天津事件”,将溥仪从天津日租界的住所秘密带出,经大沽口、营口、旅顺后抵达抚顺。 1932年2月16日,关东军召集张景惠、熙洽、马占山、臧式毅,及谢介石、于冲汉、赵欣伯、袁金铠等人在沈阳大和旅馆召开“东北政务会议”,会议由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主持。会议决定迎接溥仪为满洲国“执政”,并分配了相关人士在政权中的职务,其中板垣征四郎任奉天特务机关长、满洲国军政部最高顾问。 18日,发布《独立宣言》:“从即日起宣布满蒙地区同中国中央政府脱离关系,根据满蒙居民的自由选择与呼吁,满蒙地区从此实行完全独立,成立完全独立自主之政府。”23日,板垣在抚顺与溥仪会面,告知溥仪出任满洲国“执政”。原本以为能够重登帝位的溥仪尽管对于“执政”的安排甚为失望,但只能接受。

3月1日,发布《建国宣言》,宣布满洲国成立。首都长春(后改名新京),中华民国政府对日本策动满洲独立并建立满洲国提出严重抗议。 6日,溥仪从旅顺出发,9日在长春宣布就任满洲国“执政”,年号“大同”。同时任命该国各府、院、部的负责官员,满洲国正式建立。

1932年9月15日,关东军司令官兼驻满洲国特命全权大使武藤信义与满洲国国务总理郑孝胥在勤民殿签署《日满议定书 》。 《日满议定书》规定日本正式承认满洲国,并在满洲国驻军担负满洲国的国防。在附件中规定由日本管理满洲国的铁路、港湾、航路、航空线等。此外,还约定日本军队所需各种物资、设备由满洲国负责,日本有权开发矿山,日本人有权充任满洲国官吏,日本有权向满洲国移民等等。

1934年3月1日,爱新觉罗·溥仪在新京南郊杏花村举行登基典礼,改“满洲国”为“满洲帝国 ”,溥仪称帝,改年号“康德”。




爱新觉罗溥仪

中华民国的外交努力

1931年9月19日,中华民国驻国际联盟的全权代表施肇基向国联报告满洲事变,请国联主持公道;
9月19日,中华民国外交部长王正廷向日本公使重光葵提出严重抗议;
9月21日,施肇基正式向国联提出申诉;
9月23日,中华民国政府就满洲事变照会美国政府,希望对方“深切关怀”。

国际联盟调查团(李顿调查团)

1931年9月19日,满洲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消息传至国际联盟。 9月21日,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要求国联行政院根据国联盟约第十一条的规定,采取维持和平的行动。在日本驻国联代表芳泽谦吉的建议和中国代表施肇基的强烈要求下,国际联盟理事会议在12月10日决定组织调查团到满洲进行调查。

1932年1月21日,以李顿为首,英、美、法、德、意5国代表参加的国联调查团正式成立,并于2月3日动身前往远东,先后到东京、上海、南京同相关国家进行会谈,4月21日,国联调查团到达满洲奉天。大批的民众夹道欢迎。满洲各地有民众及组织写信给“国联调查团”,表达支持满洲独立建国的意向。9月4日,李顿调查团在北平签署了调查报告书,将其送回日内瓦。 9月18日,国联公布了调查报告的内容。

李顿报告书详细地叙述了1931年9月以前满洲的局势,描述了中国行政当局抵制日本侵略的活动,例如抵制日货运动,描述了日本在满洲的各项侵略要求和不满。报告书随后根据满洲事件日方主事者和目击者的证词,描述了满洲事件的过程及随后事态在全满洲的发展。李顿报告书指出,日本陆军在满洲事变后继续采取的行动不能被看做是正当防卫的措施。报告最后结论说,“如果没有日本军队的驻扎和日本官员的活动,满洲国是不可能成立的,它没有得到当地普通中国人的支持”。满洲国“不能被认为是出于真正的和自发的独立运动的产物”。

国际联盟在1933年2月24日大会上以40票对1票(1票为日本,另有暹罗投弃权票)通过了基于李顿报告书的声明。该声明指出,满洲主权属于中华民国;日本违反国际联盟盟约占取中国领土并使之独立;满洲事件中的日军行动并非自卫;满洲国是日本参谋本部指导组织的,其存在是因为日本军队的存在,满洲国不是出自民族自决的运动;声明认为日本应退出满洲,满洲由国际共管。为此,日本于3月27日宣布退出国联。

转自网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