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由恋爱,配偶成仇

 啸海楼 2013-10-11

自由恋爱,配偶成仇

—— 从雠仇说起

李铎 今天 09:20

先说“雠”字。

这个字本来里面是没有言字的,就写作“雔”,读作[chóu],很美的一个会意字。所谓会意字,就是两个字组在一起,你一看就明白了意思的。“隹”读如“追”,象形字,像尾巴不长的鸟。它本身虽然不是常用字,但是构字能力很强,哪个字中有了这“隹”,这字一般都要和鸟搭上关系。两个“隹”,就是两只比翼双飞的鸟。

古人常把恩爱夫妻比作比翼双飞鸟,所以,这雔字,本义虽然是双鸟,但是引申义就是夫妻,而且是很般配的夫妻。般配一是要家庭环境相近,二是要两人长相也相近(美丑度),三便是要有共同语言,要通过语言交流感情。这也像鸟一样,两只比翼双飞的鸟,都闷声不响,那肯定是各怀心事。所以,“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不论是恰恰啼的自在娇莺,还是鸣翠柳的两个黄鹂,在杜甫听来,都是男欢女爱的娇声软语。

所以,就有好事者,在这两只鸟之间,又加了“言”。许慎说:“雠,应也。”就是对答,一唱一和,夫唱妇随。

可是,这“言”都是善言美词吗?不一定。古代有休妻书,讲休妻的理由是:“三年有怨,则来雔隙。”不管这三年是真的三年还是多年的意思,总之,两人结婚以后,渐渐发现了对方的缺点,便无法忍受,决定离婚。

本来,理性点的人可以理性地对待之,明白人无完人的道理;感性点的人可以尽可能将对方的缺点想像成优点。比如,她骂你了,你就想,她真好,只是骂我而没有打我;如果她打你了,你就想,她太可爱了,只是打我,而没有杀了我;如果她杀了你,那婚姻自然结束,根本没有休妻的必要。可是太多人,缺少宽容之心,她骂你,你就骂她,你一言,我一语,全是恶言秽语。

她骂你一句,你自然要回应一下,这回应,也是回报,因为不是好的回报,便使“雠”字从“应”“报”,引申出“报仇、报复”,都含了“恨”在其中。所以,好好的一个表示恩爱夫妻的字,竟演变出“仇恨”义来。

再说“仇”字。这个字读如“求”,形声字。与鸟不同,鸟是比喻引申义,这带单人旁的字,因为指人,本义就是配偶。许慎在解释它的时候,用雠字的引申义来解释,说:“仇,雠也。”因为读如“求”,往往含有“追求”义。邢昺疏《尔雅》引孙炎语:“相求之匹。”《诗经》第一首中的“君子好逑”的“逑”有的版本就作“仇”,段玉裁说“仇”“逑”古通用,又引《左传》“嘉偶曰妃,怨偶曰仇”。可是他又感到奇怪,说:“诗多以为美词者,取匹不取怨也。”最后,又用他惯用的“浑言则不別,析言则別”来作总结。

我也再进一步“析言”一下:“雠”大概是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配偶,一开始当事人就不太乐意,如果乐意,那就叫“妃”,左丘明说的。而自由恋爱,是追求来的,则叫“仇”,开始自然多是美词,看对方一切都是优点,缺点也是优点。可是慢慢地,三年、七年,美词变普通词,再变成怨词。再看对方,一切都是缺点,优点也是缺点。

无论是自由恋爱得来,还是媒妁介绍来而自己不满意的配偶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都要成为怨偶,成为“仇人”,最终走向何处,要看双方的包容度。唯有媒妁介绍来,而且见面后又都比较满意的,才成嘉偶。

明白此理的中国古人开始大肆剿灭自由恋爱,深信由媒妁之言而形成的夫妻,只要当事人同意,就能够减少仇怨,可以创造更多的和睦的家庭。家庭和睦了,社会也就和谐了。原来三月三日的情人节变成黄帝生日,原来七月七日的男女幽会节,变成了乞巧日,从文化层面上根除自由恋爱。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生就没有必要整天想着如何去讨女人喜欢,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工作学习;女生也没有必要整天往脸上涂化妆品,把自己打扮得斑衣蜡蝉似的来秀自己。

既有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又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胡适,在自由与民主只可争其一的情况下,提出争自由而不争民主,而在婚姻问题上,提倡家庭包办,不提倡自由恋爱。可谓深解其中味。

(责任编辑:余江波)

阅读(847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