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楼医案诠释(九)诠释

 学中医书馆 2013-10-11

按:肺痨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咳血、潮热、骨蒸盗汗、身体逐渐消瘦。症状可单见、兼见或相继出现。多发病慢,逐渐加重,偶有急骤发病,很快恶化者。一般初起病轻,偶咳、乏力、渐瘦、食欲不振,或痰带血丝。继之咳剧,或干咳或痰多,甚则咳血,或大量咯血。午后发热,掌心尤甚。心烦易怒、胸部闷痛、失眠盗汗、口干多饮、唇红、颧部艳红、有形寒。骨蒸盗汗失眠,男子遗精,女子不月。重者,骨槁肉陷、肤肌甲错、发焦毛耸、音哑气喘、面唇发紫、大便溏泻、肢体浮肿。

    新唐书记载,唐朝朝中有一位官员,业余行医,肺痨之病没有治不好的。这在汉后医治肺痨的医史上,可谓是一颗耀眼的孤星。作为正史应该所言不虚,果若如此,那现在对肺痨的认识及治疗,面对古今中医治愈率普遍低下、西医抗结核药虽然纯属抑制,但疗效却高于中医的事实,我们应该对现在中医的理论及治法予以彻底地检讨。

    肺结核病通过呼吸,直接感染肺脏。肺失宣肃,左路致营郁而相火不收。肺脏罹病,坏其水上之源,右路肺气不收,卫气不敛,相火不降又致肺胃不降,使右路金水敛藏不足。若脾不升清,君相不敛,因中气败坏,又会使乙木下郁,肾水生寒。

    肺胃不降故咳嗽。午后一阴生隆,下元寒起,肺胃不降,君相逆于关上,故午后发热。阳明当令不阖,君相不降而郁于上,故生潮热。热生营郁,血液鼓动,咳以震动,肺内毛细血管破裂,出现咳痰带有血丝。君相不降,热郁枯生,内生空洞,出现咳血以至少量病例的大量咯血。风行营消,风木盗泻己土,乙陷生下热,甲逆生上热,乙陷克己,甲逆克戊,戊病不能容食,己病不能转输,于是饮食损减。饮食不为肌肤,风盛则干,故身体逐渐消瘦。重者,虚劳血痹,骨槁肉陷、肤肌甲错、发焦毛耸、音哑气喘、面唇发紫。寐时阳气入阴,水寒土湿,风木不已,逼营而为汗,是为盗汗。水寒土湿,肝木不升,温气下郁,陷于肾水,则骨蒸夜热,轻则男子遗精,女子不月。土湿脾困,故乏力、食欲不振。肾水寒,寒水侮土,乙木郁陷,致大便溏泻,肢体浮肿。掌心发热多因中寒或中阳不收。君相不降,致心烦易怒、胸部闷痛、口干多饮、唇红。金水不收,阳气浮越,故颧部艳红。内热逼阴于外,又为卫气外束,故形寒。

    过去的方剂,认识不到水寒土湿、乙郁甲逆、相火刑金与虚劳血痹。一贯的方剂,其重点仅在于对肺脏清、宣、敛、降、化痰、止血、见肺治肺。佐药偶有清木补土,多从天一生水始,由肺及肾,罗列润燥之品,名为滋阴降火,孰不知水寒土湿,己癸不宜阴味,或右路敛降不足。左路肝经痛热,生意不足;温气郁遏,乃生风燥,不知悉心调营,故多有不效。另,肺结核久治不愈,多属血痹虚劳,虚劳损其肺,由肺及脾之天地否,由肺及肝及心之我胜、胜我。由肺及肾之金生水藏。故难经经文之教诲:“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应当谨为牢记。

    是例,患肺结核两年后。当初是,“右肺自肺尖至前部第三肋骨稠重模糊,结核浸润,影片见该部胸膜加厚,余部正常。”曾以西医人工气胸术,术后未见好转,久病不愈,心灰意懒。羸瘦少气,吐血频作,乍寒乍热如疟状。两年来每况愈下。故初诊以,二地、阿胶、枸杞凉血润木清风。以桑皮、巴叶、二冬、沙参,清泻肃降肺气,清金以制木。黄精润肺燥,补脾胃之精。石斛入肺肾,降冲、强腰膝、排痈疽脓血。玉竹清肺疏肝,白茅根清金止血。服至半个月后,继服柏龄膏丸。

    柏龄膏丸:重用生地辅以阿胶、枸杞凉血润木清风。党参、甘草、山药培土生金,山药多汁,息风燥敛肺胃之精,以止疏泻。杜仲、菟丝子、肉苁蓉温养肾元。白石英温润肺脏,降逆止咳。石钟乳燥湿,温脾肾湿寒,降咳逆上气,治虚喘劳嗽吐血。柏子仁秉燥金敛肃之气,敛气宁神,润燥除湿。葡萄干清金,天冬寒凉润泽,由肺及肾,清金化水,重用五味子敛肺及肾,止咳下冲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