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陂“老来乐”: 这里有一片温暖阳光

 武汉人文 2013-10-11

 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统筹发展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养老,实行普遍性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相结合。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

    而在黄陂罗汉寺街,一家名为老来乐老年公寓的民营养老机构,在市区各级政府、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仅3年,规模迅速扩张了10余倍,养老床位已从当初的140余张增加到1800余张,成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民营养老院。其独特的“乡村养老”、“田园养老”、“异地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为已入住的数百位老人营造了一个温馨舒适的“银发之家”。

    “办养老院是件善事,也是我们一辈子的事!”

    城里老人“上山下乡”乐享晚年

    昨日一大早,董事长罗连松就来到刚刚落成的老来乐老年公寓二期新大楼,和工人们一起打扫清洁,帮着老人们从老公寓楼搬到新家。妻子顾丽华则和护理工们一起摘菜做饭,做好各种营养早餐等候着晨练结束的老人们。罗连松告诉笔者:老公寓楼拆除后,将建一个更大的休闲广场,让老人们有更大的休闲活动娱乐空间。

    据了解,目前老来乐老年公寓长期入住的百余位老人全部都来自武汉三镇的中心城区。而新公寓楼的1500多张床位,已有近千张床位被城里的老人们预订。

    “办养老院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业!”

    16岁就外出打工的罗连松开过家具厂、副食批发,1994年回乡开了一家度假酒店。4年前,罗连松决定将年盈利60万元的酒店改造成养老院。“在经营酒店的10多年里,接待过很多老年游客,他们都渴望离开城市到郊区养老。”罗连松下定了决心:“开酒店虽然比开养老院赚钱,但办养老院更是做好事善事。养老院,就是我这辈子的事业!”

    吃住要像家里一样,养老院的环境要像公园一样,为过生日的老人祝寿,组织老人们北“漂”避暑,南“飞”过冬……如今,养老院的140多张床位全部满员。

    “她比亲女儿还要好!”

    “小顾啊,我心脏感觉有些不舒服。”昨日,当笔者正在专访顾丽华时,她接到了住在3楼的83岁老人刘淑珍的电话。“您家在床上躺一下,我马上让医生过来。”顾丽华放下电话就去找常驻养老院的医生,一起赶到刘阿姨的房间。

    当初坚决反对开养老院的顾丽华,如今全心投入为老人们服务。“老罗说得没错,看到老人们在这里过得开心快活,我真的感觉是在做一件善事。”

    入住的百余位老人中年龄最小的70岁,最大的已经91岁,他们中既有退休的普通市民,也有老干部,还有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要让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老人们安度晚年,顾丽华每天忙得脚不点地。许多老人看着忙碌的顾丽华告诉笔者:“这伢对我们比亲姑娘还要好啊!”

    城里老人“乐不思家”

    闻着菜花香,吃着农家饭,远离都市的喧嚣,老来乐的老人们如今早已“乐不思家”。

    “要回去你一个人回去,我反正是不回去的。”家在汉口的赵婆婆刚刚住进“老来乐”时,曾经和老伴发生过一次争执,原因是赵婆婆要回汉口去小住几天,老伴却耍起了小脾气。“其实,最先反对我住老年公寓的就是老伴。现在反倒是他不愿意回汉口的家了。”

    赵婆婆是市内一家企业的退休职工,当初她听别人介绍老来乐老年公寓并实地考察后,就打算到此常住,却遭到老伴和儿女反对。赵婆婆坚持搬进了“老来乐”长住,当老伴把她送到“老来乐”后,发现这里环境优美、服务周到,于是也决定住下来,现在住得不愿回家。他和赵婆婆告诉笔者:过年都不打算回家过了。

    黄埔军校21期学生、90岁的张加兵因炮弹爆炸而留下了听力不好的后遗症,腿也受过伤,“原来我一直想请个保姆,住进了老来乐就再也不用了。”

    年过8旬的陈厚忠和老伴是去年9月住进老来乐公寓的,之前看了好几个养老院他们都嫌环境不好而放弃,而在考察了老来乐公寓的当天,他们就住了进来。

    在来自汉口的刘婆婆单人床的床头摆放着她儿孙满堂的全家福。82岁的刘婆婆是一名退休多年的会计师,曾身患高血压、心脏病,仅住院就多达11次。为不给子女添麻烦,她原来独自一人住江汉区浩海小区,后来在邻居朱婆婆的介绍下,于去年8月来到了老来乐老年公寓。“这里空气好,服务态度好,心情也舒畅,住进来后,我的病一直都没有发作了。”刘婆婆高兴地告诉笔者:我在这里住得蛮开心,孩子们来看过也很放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