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尽沧桑百花洲

 苏迷 2013-10-11
百花洲这个地名,至少在南宋时代就已著名,至今有千年以上的历史。百花洲是一块狭长的地带,位于苏州的盘门与胥门之间,南至新市桥,北至古胥门与学士街相接,西临外城河,东傍古城墙。南宋时百花洲是一处建筑雄伟、热闹异常、风景秀丽的地方。相传这里最早为春秋时吴王的花圃,“百花洲”之名恐与此有关。明代画家唐伯虎有诗叹云:“昔传洲上百花开,吴王游乐乘春来……”。“洲”,原指水中的陆地。此处靠近护城河,是水边的陆地,故称“百花洲”。

  姑苏馆曾专门用于接待金国来使

  据史籍记载:南宋靖康之难以后,皇帝、朝廷大臣纷纷南逃,意在南方建都,最初选在苏州。后因考虑不够安全,便在杭州建都,时称“临安”。但苏州离杭州较近,是守卫“临安”的门户,又是经济十分繁荣的城市,就作为“陪都”,并定为接待外国使者的场所。绍兴十四年(1144年)三月,朝廷命丞相秦桧的妻弟(一说妻兄)、时任宝文阁直学士、右通奉大夫王 任苏州太守。王 与秦桧夫妇自是一丘之貉,狼狈为奸,他到任以后,峻于聚敛,搜括民财,在胥门外百花洲建造“姑苏馆”,规模甚大,体势宏丽,中分为二,南曰“南馆”,北曰“北馆”。又在城上筑“姑苏台”,站在台上,可眺望西南的名山秀水,天平、灵岩、穹窿山逶迤起伏,八百里太湖景色迷人。台下备有游船,可环游苏城及太湖。这个馆的定位,专门用于接待金国来使,《吴郡志》云:“使者岁再往来此馆,专以奉信国”。说穿了就是便于皇帝和那些主降派向敌人献媚求和。
  王 在建造姑苏馆的同时,遍植花木,绿化环境,每到春天,百花盛开,红绿相映,使百花洲的景色更为秀丽。附近有一座来远桥,用《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句意,即为迎接使者而命名的。此桥原为木板红栏,后改为水泥铁栏杆桥,现已改为拱型石桥,小巧精致,美观动人,也算是个纪念吧。
  金国使者住进馆内,皇帝、奸相秦桧不可能亲自前来,便派出官员来此接待。官至宝谟阁学士的诗人杨万里就曾多次担当这个任务。他在《泊平江百花洲》诗中写道:“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岸旁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从诗中可以看出,十年之内,他肩负皇命,曾来过四次百花洲。后因看不惯主降派的所作所为,遂辞官回乡。

  百花庵庙会热闹一时

  百花洲这个地方,还有过热闹的庙会。据史料记载: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该地建有百花庵,规模极大,屋宇宏伟,号称有房屋一千九百九十间半。百花庵内供奉百花娘娘。百花娘娘是谁?历来说法不一。据民间传说:盘古开天劈地之后,世上万物皆有,独缺花卉。盘古将百花的种子交给女儿,叫女儿去种,百花开后,盘古又叫女儿将花籽撒向人间,从此人间就有了百花,盘古的女儿也就成了花神。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二月十二,便定为百花生日。每逢百花生日,百花庵举办庙会,灯烛辉煌,香烟缭绕,庵内外人头攒动,香火极盛。尤其是以种花为业的花农,进香者更是络绎不绝,祈求百花娘娘保佑花树平安,花多果实。据老居民称,百花庵的庙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消失。
  百花洲自南宋至元、明、清时期,一直是接待官员的地方,其处建有“接官厅”,河岸边建码头,铺石阶,凡乘船来苏的官员,均在这里上岸,在厅内接待。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时乘着龙船到此,江苏巡抚汤斌率领官员在此迎接,因康熙皇帝对汤斌有所训导,汤斌即在此竖立“民不能忘”坊,表示纪念。
  由此可知,百花洲一向非常繁荣,且是迎送、接待官员的地方。苏州八城门设有接官厅的,只有这里一处。
  清末民国初,苏州城外有了马车,城内有了人力车。而胥门较为狭小,交通十分不便。于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开辟了新胥门,老胥门就此关闭。行人、车辆往来,皆由新胥门出入。老胥门行人少了,街市逐渐冷落,店铺变为民居。约在民国三十年之后,居民逐渐他移,房屋破旧,缺少修复,以至倾圮,满地荒草瓦砾,一片废墟。这里渐渐成为垃圾的堆放处,粪便的转运站,以及死婴的埋葬地,芜杂混乱,不堪入目。
  稍后,有苏北逃荒灾民来苏州求生,拾荒的,乞讨的,打工的,他们开始在这里搭棚蜗居,以避风雨。这种极简陋的棚屋,俗称“旱船”、“滚地龙”。周围环境十分恶劣,当地民谣云:“西风吹来闻臭气,北风吹来吃垃圾”。

  新时代百花洲面貌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人民政府的关心下,百花洲一带经过多次改造,清除垃圾,铺平道路,环境逐步得到改善。20世纪末再行街坊改造,一为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二为保护文物古迹——胥门古城墙,将所有房屋全部拆除,居民移居他处。经过规划,在修复古城墙的同时,建成了百花洲公园,种花植树,绿草茵茵,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最值得称道的是,在古胥门城外至沿河处,重建了姑苏馆、接官厅、“民不能忘”坊等,基本上重现了往日的风采,还开辟了伍子胥纪念广场。当年,吴王夫差听信了奸臣的谗言,赐属镂剑令伍子胥自刎,但苏州人民不会忘记这位对苏州百姓作出极大贡献的人物,将他的居住地命名为“伍子胥弄”,在盘门内建有伍相祠,在胥口建有胥王庙等,至今仍在。直到今天,又开辟伍子胥纪念广场。在广场之北,立有一座巍峨的伍子胥塑像,身材魁梧,衣带飘逸,眼睛炯炯有神,长须垂于胸前,显得十分威武。在广场的南面,立有六根伍子胥纪功柱,刻有碑文,概括地记载伍子胥在吴国创下的业绩。分别为:由楚入吴,力佐阖闾登位;相土尝水,筑造阖闾大城;七荐孙武,孙子兵法闻世;打造战舰,建设强大水师;开凿胥溪,通达太湖大江。在广场四周,竖有多块诗碑,选用历代诗人赞誉伍子胥的诗篇,镌刻于石,有南朝(梁)萧绎的《祀伍相庙》、宋张咏的《伍员庙》、明高启的《谒伍相祠》、清吴伟业的《胥王庙》等。
  百花洲公园西傍外城河,沿河筑有茶室,假日里约几个朋友,在茶室内小憩,泡上一杯香茗,说说“山海经”,讲讲古城史。抬眼向四边望去,古韵今风,景色秀丽。东面,古城墙古朴苍老,铭记岁月;西面,外城河水波荡漾,船来船往;南面,百花洲花红柳绿,春意盎然 ;北面,伍子胥纪念广场十分开阔,游人如织。真如一位老苏州所说,百花洲这块地方,犹如一部古书,记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你天天在这里阅读,怕也读不完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