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天麻钩藤饮加减(源于《杂病证治新义》。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天麻10克,钩藤15克,珍珠母30克(先煎),菊花12克龙胆草10克,赤芍15克,川断l0克,夏枯草l 5克,青蓿子1 克.苦丁茶10克。 功用:平肝潜阳。 主要症状 头胀眩晕,面色红润,便干口渴,口苦心烦,性情急躁,睡少尿频,两腿无力,足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本证系肝用上亢,气血上逆.上实下虚之象。头胀眩晕、面色红润为气血逆于头部所致‘尿频足凉、下肢无力、头重脚轻乃下虚之候。 [适应证] 高血压病(头热足凉者)、青光眼等。 加减法: 失眠者加台欢皮15克、夜交藤30克,炒枣仁1 5克。 [验案] 陈某,男,58岁。主诉:发作性眩晕1年余病史:一年来,眩晕每天发作3~6次,头脑不清,如登云雾,如乘舟车,每于发作时必须闭目静坐或卧床休息方能缓解。面赤耳热,下肢无力,足凉.失眠多梦,夜间尿频,每夜4~5次,大便干燥检查:BP 180/l00 mmHg,面色红润,舌质红,苔黄,咏弦劲有力。 辨证:肝阳上越。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 治法:平肝潜阳。 处方:天麻10克,钩藤15克,菊花10克,龙胆草10克,赤芍l5克,川断10克,曼枯草15克,青藕子l5克,苦丁茶10克,珍珠母3O克(先煎)。7荆,每目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药后眩晕请失,血压下降,睡眠增加,大便已正常,小便欢敷减少舌红,舌苔微黄,脉弦,上方已效,继服7剂,以期巩固,力争痊愈 [按语] 该患者经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痛。发作性眩晕,与血压升高密切相关,同时伴有头热足凉、头重脚轻、面赤心烦,失眠多梦等,皆由于肝用上亢所致。该方以天麻、铸藤、菊花、夏枯草,龙胆草、苦丁茶、青蓿子予平肝泻热、熄风潜阳;珍珠母镇肝定风以治眩晕,川断滋补肝肾.井能引气血下行,使浮阳潜降,故艉药后病情明显好转,但尚须较长时间服药治疗。 24 右归饮加减(源于《景岳全书》,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熟地10克.沙苑子10克,鹿角霜15克.枸杞子10克.山萸肉10克,紫河车10克,菟丝子15克,五味子10克。 [功用] 补益肾精。 [主要证状] 眩晕,头脑发空,耳鸣心悸,腰膝酸软。健忘失眠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 [辨证要点] 本证系旨肾精不足,髓海空虚,故眩晕耳鸣、头脑发空;肾精亏不能主骨生髓荣脑.故腰膝酸软、健忘少寐、脉沉细无力。 适应证: 低血压(眩晕而见腰痛者),神经衰弱部分患者, [加减法] 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者加枸杞子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地骨皮15克,以滋阴清热。 [验案] 李某,男,48岁。主诉:眩晕、耳鸣2年佘病史;患者2年来体重持续下降.由1l4斤降至84斤,血压偏低,伴眩晕耳鸣,心慌紧张、困乏恶寒、胸闷呕吐、寐少梦多,渐至步履维艰,曾昏厥2次不省人事,平时易患感冒,夜间尿频(每晚8次以上) 检查:ACTH 试验: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牙颤及环唇青黑.舌青菠,苔少,脉虚细。 辨证:肾精亏损。西医诊断;肾上牌皮质功能低下。治祛;补肾益精。 处方:熟地12克,山萸内9克.拘杞子9克,菟丝子l5克,沙苑子12克.覆盆子9克,鹿角胶9克(化冲),紫河车1 2克,朴骨脂12克,龟板5O克(先煎),夜交藤15克,茯神术9克。 5剂,每日1剂,水煎服 随诊:药后头晕减轻.渐能步行但还不稳,夜尿减少,仍寐少梦多。继续服用上方达5个月之久,所有症状基本消失,仅入睡尚较困难轻有梦境,体重增至102斤,查尿17羟皮质类嗣醇亦恢复正常.回原地参加工作。 [按语] 谈患者轾西医医诊为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印老根据病属邪少虚多,特别是诸虚百损责在本元之不足,故宗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之意,投用补肾益精之右归饮加减,取得明显疗效。该方以覆盆子、沙苑子、鹿角胶、紫河车、菟丝子、朴骨脂补肾益精;熟地、山萸肉、龟板、枸杞子养阴补血;夜交藤、茯神守心安神。凡低血压眩晕而见腰痛者,使用本方一般效果良好。 25 清泄肝胆方(印氏方) [方药组成] 柴胡10克,黄苓l2克,半夏12克,青皮l0克.枳壳10克,竹茹10克,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蔓荆子l2克.苍耳子1O克,大青叶1 5克。 功用: 清泄肝胆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羞明畏光,耳胀耳鸣.口苦.甚则汗出呕吐.舌苔白腻,咏弦滑。 辨证要点:本证系少阳胆经受病,痰热上扰故见头晕目眩、羞明畏光足步阳胆经之脉络于耳,故见耳胀耳鸣;胆热则气逆于上,故见口苦呕吐。 适应证: 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 [加减法] 颈椎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加葛根3O克、丹参30克、川芎15克,以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 [验案] 聂某,男,74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733223 初诊:l 994年2月17日主诉:眩晕发作1天病史:患者于今日凌晨4时许,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耳鸣,视物旋转。恶心欲吐,胸闷气短,自服硝酸甘油、长效心痛定等,症状不缓解,故来院急诊。 检查:BP l50/90 mmHg,神志请,面色无华,血常规正常,血、尿淀粉酶均在正常范围.心,肺(-),肝胆未触及 B超示:慢性胆囊炎。颈椎X线片示:颈椎病。颈部多普勒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舌质暗,苔白,脉细滑。 辨证:肝胆湿热,痰火郁阻,清阳不升。西医诊断: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法:清泄肝胆,除痰降火,佐以活血。 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青皮10克,枳壳10克,竹茹12克,龙胆草10克,山栀1O克,制南星6克.丹参30克,茯苓1 5克,葛根3O克,川芎l0克.夏枯草15克,生姜10克,珍珠母60克(先煎)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改服。 二诊:1994年2月25日药后头晕耳鸣明显减轻,视物偶感旋转,恶心呕吐已止,惟感头胀,耳如有物堵塞.咽红而痛,舌暗红,苔薄白,脉细滑。上方已效,原方去生姜加大青叶15克,泽泻3O克,7剂.每日1剂。 三诊:1994年3月1日,眩晕基本消失.视物已不旋转,咽痛亦愈,惟时仍耳鸣,舌苔薄白,脉细滑.继服原方7剂,以期痊愈。 按语:该患者经西医诊断为颈椎病、推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中医辨证属于肝胆郁热,痰火上扰清窍,故见头晕目眩,足少阳胆经络于耳,故见耳鸣耳胀,甚至耳聋。治疗当以清泄肝胆,降火涤痰,方中柴胡、黄芩、龙胆草、栀子清肝胆而泻火热半夏、竹茹清除痰热而和胃降逆;青皮、枳壳舒肝下气降火而除痰热,大青叶清热解毒以疗咽炎;葛根、丹参、川芎扩张心脑血管,活血祛瘀,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临床凡见眩晕、羞明不敢睁眼、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率先使用本方,效果一般较好 26 三化汤加味(源于《素冈病机气宜保命集》,印氏加味) [方组成] 大黄9克(后下).枳实10克,厚朴lO克.羌活10克,菖蒲10克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1丸,先以温开水灌下。 [功用] 通便泄热。 [主要症状]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红目赤,呼吸气粗,痰声鹿,舌质红,苔黄燥.大便闭结,脉弦数有力。 [辨证要点] 本证系中风之中脏腑,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因气血挟痰火上逆,故面红耳赤,呼吸息促.喉中痰鸣,痰热内结,灼津耗液则大便闭结。 [适应证; 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死) [加减法] 痰多加川贝母10克,竹沥30克(冲);大便不实,仅服至宝丹或安官牛黄丸,不需汤药通便。牙关紧闭,用通关散搐鼻取嚏,通关散方:猪牙皂角、细辛等分为末吹入鼻中。 [ 验案] 徐某,男,65岁。病史:家属代诉,患者清晨登厕.突 然昏眩扑倒.不省人事,呼吸急促.喉中痰鸣,已lO余日,小便失 禁,大便燥结已10余日未行。 检查:神志不清.口眼歪斜,右侧肢体瘫痪.舌歪,苔厚腻灰黑,脉弦劲有力。 辨证:中风中脏腑,热闭证。治法:通便泄热,豁痰开窍 处方:生军lO克(后下),枳实10克,厚朴10克,羌活10克,菖蒲10克.远志6克。1剂。另驻安官牛黄丸1丸,先以温开水送服。 患者服上方l剂即腹中雷鸣,泻下大便色黑如球,继转为稀便.半日之后神识复苏,但后遗右半身瘫痪,尚需继续治疗。 [接语] 中风可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中脏腑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别。谈患者呆中风中脏腑之热闭实证.故见猝然昏厥、不省人事.口鼹歪斜,太便闻钻.面赤苔黄,脒弦劲有力。治疗当以化痰开窍、泄热通便.常以三化汤加菖蒲、远志方中大黄通便泄熟兼通血闭f枳实、厚朴行气泄闭-羌活戢风f蕾蒲、远志嚣痰开窍;加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清心凉血、开窍醒脑以治昏迷。故药后昏谜即苏。凡中风昏厥、大便不通者,常先以三化抒通大便,得便后常可热降神清、血压下降;但肢体瘫痪恢复较慢,属于中风后遗痘,尚需继续调治。 27 补阳还五汤加味(源于《医林改错》,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生黄芪5O克.当归15克,赤芍l5克,川芎l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1 5克.丹参1 5克.鸡血藤3O克.廑虫10克。 (功用) 活血通络。 (主要症状)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常发生于睡卧之时.舌歪而蹇,语言不利,或偏头痛.舌质红.少苔,脉弦数。 [辩证要点本证系睡卧时脑血管血栓形成.因在睡卧时血流缓慢,最易形成血栓.血流运行受到障碍.则大脑某一部分得不到血液濡养,故出现半身不递、口眼歪斜、舌歪而蹇.语言不利应当结台CT、MRI等检查确定诊断,纳入辨证的内容之一。 [适应证: 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和脑出血后遗症等。 [加减法] 重在上肢加姜黄l0克、桂枝10克,重在下肢加牛膝10克、木瓜10克 [验案] 张某,男.66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143880 初诊:1993年2月1日主诉:口舌歪斜1年余病史:患者口舌歪斜,语言不利1年余,伴左手麻木,下肢无力.有时抽搐.大便喀干,l~2日1次。 检查:神志清晰,语言蹇摆.恬动不利。CT示:多发性瞄梗死,脑萎缩舌质暗,舌根苔喊,脉滑。 辨证:风中血络,气虚血费西医诊断:多发性脑梗死,脑萎缩治法:益气活血,通络熄风。 处方:生黄芪30克,赤芍30克.川芎15克,当归30克.鸡血藤30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地龙15克.鹰虫12克.水蛭12克.生薏仁3O克,木瓜15克.防己l0克.桑枝30克,丝瓜络1O克.白附子12克,僵蚕l2克.全蝎6克。 7剂.每日l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93年2月8日,药后左手麻木减轻.下肢已不抽筋舌质青,舌苔薄自.脉弦。 继服原方加人姜黄15克,桂技5克 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1993年2月25日服药半月.左上肢麻木基本消失,惟感肢体恬动乏力舌质红,苔薄黄有剥脱.际弦继以原方辅事加.改为丸药.巩固治疗。 处方:白附子12克.僵蚕l0克全蝎6克.赤芍3O克.当归30克,川芎15克.丹参30克.桃仁12克,红花1o克.生黄芪30克,川贝母l0克,元参1 克,夏枯草l5克.昆布l5克.海藻15克t海浮石18克.姜黄15克,桂枝6克.生牡蛎60克 10荆共为 细柬,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攻2丸.1日3次 [按语] 该患者系多发性脑梗死1年之久.以补用还五汤益气活血通络.合牵正散以祛头面之风;病为瘤疾.故加水蛭、廑虫、地龙以加强活血化赛疏通经隧之力气虚则麻、血盛则木,麻木与气血虐弱有关,故重用黄苠.既曲补气.合当归又能莽血.通过补气以加强括血通经的作用I赤芍、川芎、撬仁、红花话血祛淤血,并有协同作用。地龙通经活络。另外.印老认为多发性髓梗死是头部经络闭塞,存在障碍,必须予以疏通,故加敷坚散结的消瘰丸(元参、川贝母、川牡蛎)以及昆布、海藻、海浮石、夏枯草等,以疏通经扫除障碍.促进康复。 28 牵正散四物汤台剂 (源于《杨氏家藏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药组成] 白附子 2克.僵蚕lO克.全竭6克,生地15克,赤芍1 5克.川芎10克.当归15克,桑枝3O克,丝瓜络10克,鸡血藤3O克 (功用) 祛风活血。 (主l皇状) 口眼歪斜,颜面麻痹。 [辨证要点] 本证系中风之中经络的轻症。症状仅见于头面,故称中络.口眼歪斜,颜面麻痹。 [适应证 颜面神经麻痹,脑梗死和脑出血后遗症等。 [加减法] 面麻痹甚者加苏木10克.并以炒香尉120克盛于布袋内t乘热熨麻痹之处。 [验案] 王某,女,81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400999。初诊:1993年7月15日。主诉:口眼歪斜,口唇麻木半年。病史:半年来口眼歪斜,口唇及上肢麻木.语言蹇涩,左下肢活动不和,步履雏艰,记忆力下降,大便干结。1~2日1次检查:神情呆滞.口眼右辫,语言蹇涩,左倒上下肢肌力弱。舌淡苔白腻,脉弦。 辨证:风中血络。治法:理血祛风 处方:白尉子10克,僵蚕9克,全蝎6克,赤芍24克,当归15克,川芎1O克,生地12克,挑仁1 2克,红花lO克.生慧仁3O克,木瓜15克,防己l0克,天麻1O克,白蒺藜12克 7剂,每日1剂,承煎分2次服。 二诊:1993年7月22日。药后左下肢活动较前有力,口眼歪斜亦减轻,记忆力增强。舌根苔厚腻,脉弦。前方已效,继服原方加碱。 处方:白尉子12克,僵蚕9克,全蝎5克,生地15克,白芍18克,鸡血藤24克,当归l5克,川芎12克t桃仁9克.红花6克,桑枝24克t墼瓜络9克t姜黄l0克,天麻9克.钓藤24克。 7剂,每日1剂。承煎鞭。 随诊:患者连续服用上方1个月后.口眼歪斜恢复正常.语言流利.惟下肢活动尚欠有力.嘱其继服原方治疗.加强锻炼,力争痊愈。 [按塔j 本病主要由于面神经受到损害而产生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者为面神经风湿性疾患及内耳疾病引起;此外,脑基底部炎症也可引炭本病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风中于络引起t属中风之轻症由于面络不通,因而引起麻痹不仁、弛张不用、口眼歪斜、肌肤不仁等症状。以白附子祛头面之风;僵蚕桔经络之风}垒蝎熄风解痉}挑仁四物汤活血桔风}桑枝、壁瓜络通经活络;天麻、钩藤平肝熄风解痉。 1.29 河间地黄饮子(源于《宣明论》) [方葡组成熟地lO克t山萸内1O克,麦冬12克,石斛15克.远志6克.菖蒲10克,茯神10克,五昧子1臼克,内苁蓉10克t内桂3克,熟附片lO克,巴戟天10克。 [功用] 温补肝肾。 [主l症状] 四肢不收或下肢步伐不整,下地如躁棉花,易倒,手握不固。携物可自行丢弃.患肢肌肤有麻木感或闪电样痛,亦有语言不利者。舌淡,脉虚弱 [辨证l点] 本证是因肝肾两虚t肝主筋、肾主骨,筋骨不用,敞见肢体瘴痪、手足瘘废而不收引;阳气不能使气血布达于外.故肌肤麻木、甚则疼痛;由于肝所主之筋膜失去应有的作用,不能控制舌的运动.故语言不利。 适应证] 脊髓疾病、神经梅毒、脊髓痨。 (验案] 刘某,女,32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855797。初诊;1993年7月12日主诉:双下肢共济失调7~8年,加重2~3年。病史患者七八年来双下肢瘗软无力。共济失调,走路如踩棉花。经常跌倒。生活不能自理,失眠多梦西医诊断为:慢性感觉性、共济失调性周围神经病变经长期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故来中医治疗。 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流利,步态不稳,不能直行,摇摇欲坠地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无力。 辨证:肝肾两虚,筋骨不荣。治法:温补肝肾处方:熟地12克.山萸内9克,石斛18克,麦冬l2克,五味子l0克,菖蒲l2克.远志6克.茯苓15克,菠苁蓉l0克,上官桂3克,熟尉片15克.巴戟天10克,丹参15克,鹿角(霜)胶9克(化冲)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93年7月20日患者未来,其夫代述:药后两下肢走路较前有力,步态较前稍稳,要求继续服用上方。原方l4剂,服法同前 [按语] 该患者下肢无力.共济失调,步态不稳中医辨证属于肝肾两虚,筋骨失荣,故以内苁蓉、巴戟天、鹿角霜、内桂、尉子补肾壮阳;熟地、山萸内、五味子养肝敛气;石斛、麦冬生津;菖蒲、远志、茯苓益心气,醒神益智。全方滋肾养肝、益心宁神;由于患者病之己久,故需多服尚能取效。 1.30 除痰降火方(印氏方) 方药组成: (1)痰火郁结型;柴胡1 0克,黄萃12克,半夏lO克.青皮10克,积壳10克.竹茹12克,制南星6克,龙胆草10克,栀子l0克.合欢皮15克,夜交藤30克,葛根30克,礞石30克(先燕).珍珠母6O克(先煎)。 (2)痰火狂乱型:柴胡lO克,黄芩15克,半夏12克,青皮l0克,枳壳10克,竹茹12克,制南星6克,龙胆草lO克,栀子1O克,合欢皮13克,夜变藤3O克,葛根3O克.菖蒲lO克。远志6克。天竺黄1O克,礞石3O克(先煎),珍珠母6O克(先煎) 另服:礞石滚痰丸每日上午服10克。 [功用] 除痰降火 [主要症状](1)痰火郁结型:失眠乱梦,头脑昏胀而痛,心烦易怒,胁胀胃堵t白天困倦恩眠但不能睡,晚间精神倍增无睡意,多恩善虑,大便干结t舌苔白腻或黄腻,舌质略红.脉弦滑或弦数。 (2)痰火狂乱型:失眠乱萝,头痛昏胀,烦躁易怒渐转惊恐狂乱,不避亲疏,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证要点](1)痰火郁结型:本证系痰火内扰心神.上攻头脑故失眠多萝、头昏胀而痛;火郁于内扰乱心神。肝失疏泄则心烦易怒。由于阴阳动静美系紊乱,故夜间精神倍增、白天反困倦思寐而不能人睡。 (2)痰火狂乱型:本证系因痰火郁结发展至痰贞狂乱,痰火郁结阶殷表现为失眠乱萝纷纭,头痛昏胀.烦躁易怒而渐进发展为虐人狂乱.或表现为惊恐,或表现为狂乱不辨亲疏。 [适应征] 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辨狂抑郁症等。 [加藏法] 心烦甚加淡豆豉10克、莲子心3克;失眠甚者加炒枣仁l5克,柏子仁12克。 对痰火狂乱型加用礞石磙痰丸以通便下痰。治疗顽痰怪病。因此丸药有泻下作用.服后便前常有腹痛,如在夜间服可影响睡眠,故宜在上午服用,一般腹痛便泄则在下午.以保证夜间休息。 (验 案] 史某,女,2l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897582 初诊:1993年6月28日。主诉:其父代述.精神错乱3个月病史:患者3个月来精神错乱,心倭不宁,急躁易怒,胡思乱想,失眠多梦。情感反常,在学校无端与同学争吵,甚至有时打骂他人,情绪 极不稳定。伴头痛、头晕,大便干燥。5月1日因哭闹不休麓送至北京安定医院。诊审i为。精神分裂症”,给予西药及电疗,住院l个月.因家属要求中药治疗而停服西药,自动出院。检查:神情呆滞.面色晦黯,心肺(一),肝牌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病理体征。舌质淡.舌苔黄腻而干燥,根都剥落。脉滑。 辨证:痰火郁结,上扰清窍 西医诊断:精神分裂症。治法:除 痰降火 处方:柴胡l0克.黄芩12克,半夏15克,青皮lO克,枳壳10克,制南星6克.竹茹12克.龙胆草1O克,栀子10克.合欢皮15克,夜交藤3O克,葛根3O克,菖蒲10克,远志5克.礞石30 克(先煎).珍珠母60克(先煎)。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另服:礞石蒗痰丸9克,每日上午1次。 二诊:1993年7月5日。药后睡眠增进、梦亦减少,心烦减轻.惟仍有时头痛头晕.大便转溏、1日2次。舌根苔黄腻,脉弦滑。进舒肝泄火、潦痰开窍剂后.痰火新退,诸症减轻,继以原方加瓜萎仁l5克(打),以增强祛痰通便之力 7剂,每日1剂 另继服礞石蒗痰丸9克,每日1次。 三诊:1993年7月12日自诉药后技果甚好,精神振作,面有悦色,言谈如常人.头痛头晕消失,惟易激动兴奋,睡眠不实且多梦,手足心热,大便请、日1次。舌根苔黄腻.脉弦滑。证属痰火未尽.再拟除痰泄火,继续观察。 处方;柴胡10克,半夏l5克,黄芩l5克.青皮10克,枳壳10克.制南星6克,竹茹l2克,龙胆草10克,栀子l0克,合欢皮l5克.夜交藤3O克,葛根3O克.全瓜萎30克,菖蒲10克,远志6克,礤石30克(先煎),珍珠母6O克(先煎), 7剂,煎服法同前。 另服礞石蒗痰丸1o克.每日上午1次。 时值暑假,家属要求带药回原籍服用,嘱其坚持服药并注意精神修养,以期痊愈。 [按语] 精神分裂症以年青女性居多.其临床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精神活动失调,一般以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与其所处环境间的严重不协调为特征。表现为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感知障碍,行为障碍以及人格改变等.一般没有意识障碍和智能缺损症状:本病属于中医“癫狂”的范畴,主要病因病机为气郁痰火,阴阳失调。印教授认为癫病常因寒痰蓄饮蒙蔽心窍而起,狂证常由气、火、痰,血等内扰心神所致,二者又可互相转化,痴癫特甚即发狂乱,狂病日久亦可转为癫痴。其治疗本病基本上采用自拟的除痰降火汤.并辅以礞石磙痰丸。该方舒肝行气以治本.泄火除痰以治标,痰火既除.肝气得舒,灵窍乃复。 1.31 抵当汤加味 (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水蛭l2克.虻虫10克,桃仁12克,大黄9克,廑虫10克,地龙l5克.僵蚕lO克,全竭6克,螟蚣2条,花蕊石15克(先煎), [功用] 化瘀活血。 主要症状:有脑外伤史,发作昏眩倒扑,抽搐强直,口角流涎,有时发出不寻常的叫号声,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大便干结。 [*证要点] 本证系因脑外伤导致瘀血停留,由于瘀血而导致“风象”的发生,故见昏眩倒扑,抽搐强直,口角流涎;瘀血内阻.腑气不通.故大便干结。 [适应证] 癫痫(外伤后继发性癫痫尤宜)、脑外伤后综合征、外伤性头痛等。 加减法:久病者可加元参15克,川贝母10克,生牡蛎30克(即消瘰丸),夏枯草l5克,昆布15克,海藻l5克.海浮石18克(先煎),以软坚散结、疏通经络,加强活血化瘀之力。 [验案] 王某,男,48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542940。初诊 1992年5月11日。主诉:癫痫间断发作l6年。病史:1996年患一次感冒发烧之后,遂即出现阵发性抽搐,每次发作时似羊叫一声,旋即口吐白沫,抽搐,不省人事,数分钟后清醒已二便失禁,每月发作10余次。检查:神志清晰,语言流利,心肺( -).神经系统检查未引出病理体征 1989年天坛医院脑电图示:中度异常.脑血藏图示:流出较速.血管调节差,诊断为癫痫。舌质暗,苔少脉弦。 辨证:血瘀痰凝 。治法:化瘀散结。 处方:水蛭1O克,廑虫l2克.槐仁12克,川军6克.元参15克,川贝母12克,生牡蛎60克(先煎).生薏仁30克.木瓜15克.鸡血藤3O克,当归3O克.赤芍3O克.夏枯草15克.海藻15克.昆布1 5克,海浮石l8克(先煎) 该方以廑虫代虻虫即含下 瘀血汤(廑虫、桃仁 大黄),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92年5月18日服上方至第6剂时大发作1次.似羊尖叫一声后双目上吊,抽搐,口吐白沫.2~3分钟后清醒.尿黄、便溏,每日2~3次,纳少舌苔黄.脉弦细下焦湿浊尚重,原方加木瓜15克以舒筋化湿。 7剂,每日1剂。 三诊:1992年5月25日药后于5月18日、19日各发作1次.20日发作2次,每次发病意识丧失1~2分钟,口吐白沫,无二便失禁,舌苔少,脉弦此系药后药邪抗争,初期由于邪气尚盛,往往出现症状一过性加重,表现为癫痫发作稍频或头痛加重;但继续服药,不仅发作逐渐减轻,而且完全可以控制,似成规律,故初诊就需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继以原方加减。 处方:水蛭12克,廑虫12克.桃仁1 2克,川军5克,元参l5克.川贝母10克.生牡蛎6O克(先煎).当归30克.赤芍30克.丹参3O克;郁金l5克.钩藤30克,白蒺藜1 5克,木瓜10克.生薏仁3O克.昆布1 5克,海藻15克.海浮石18克,(先煎) 7剂. 每日1剂,煎眠法同前。 随诊:1992年12月14日。患者一直坚持服用上方,癫痫未再发作.并能坚持正常工作。后又复查脑电图.亦恢复正常。 [按语] 癫痫是由于阵发性短暂的大脑功能异常,表现为阵发性意识改变或丧失,同时可伴有阵发性抽搐.感觉异常或行为障碍,并可反复发作。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继发性的多由颅脑器质性病变所致.其病因较多,如脑外伤、脑肿癌、脑寄生虫、脑血管性病变等;原发性的原因不明.一般认为与遗传有关.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中医传统认为本病与“风有关,古有“羊痛风”之称,实指其突然昏扑、抽搐而言,印教授从癫痫患者脑电图异常悟出,大脑中会有“障碍,一者为瘀血凝聚.其次则为老痰凝结,属有形之邪,故治疗采取化瘀软坚的方法.尊“坚者削之和“血行风自灭”之旨,化瘀的主方是抵当汤(水蛭、虻虫、桃仁、大黄),软坚的主方是消瘰丸(玄参,川贝母、生牡蛎).用于临床,每获良效。 32: 芍药甘草汤加味 (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赤白芍各30克,甘草12克,当归15克,元胡10克.川楝子12克.降香10克。 功用: 舒挛定痛 主要症状:突发或阵作胃脘急痛.挛急感明显,甚者硬痛拒按.痛缓则腹软如常。舌质青暗,脉弦。 辨证要点:本证系因胃痉挛引起突发或阵作胃脘急痛,有挛急感,硬痛拒按.缓解时则腹软如常,此证属中医“数变”的范畴.与风、与血有关。 适应证: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表现为阵发性上腹部痉挛性疼痛,以及久病不愈、原因不明的胃部疼痛。 加减法: 腹胀加乌药1O克。 验案:邱某,男,53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569884。初诊:1992年6月8日。主诉:腹痛5天。病史:6月3日无明确诱因突然出现左上膜刺痛.并向腰部放射,无恶心呕吐、无腹泻及里急后重感。疼痛时腰背挛急而不能直立,北大医院曾怀疑泌尿系结石, 检查:左肾区叩击痛,尿捡:WBC 8~ lO个/HP,RBC 0-2/HP;B超:双肾未见异常;腹部x 线平片:未见阳性结石。舌青苔微黄.脉弦; 辨证:肾区挛痛。治法:舒挛定痛 处方:赤白芍各30克,生甘草10克,当归30克,木瓜l5克.钩藤3O克,白蒺藜l5克,鸡血藤30克,生薏仁30克,防己10克.牛膝l0克丹参30克,降香l0克。 处方:赤白芍各_{0克,生甘草l0克,生薏仁30克+术瓜1 5克,防己10克.钩藤∞ 克,白蒺藜1 5克,菊花10克,桑叶10克,泽舀3O克t夏枯草1 5克,蝉衣10克,僵蚕10克。 7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前 3剂,每日1剂 水煎分2欢服。 二诊:1992年6月11日药后疼痛明显减轻,惟感头晕,食后腹胀:舌青,苔薄微黄,脉弦细。上方已效,继以原方加减。 三诊:1992年6月18日。药后疼痛消失。血、尿常规捡查完全恢复正常。舌青苔薄白,脉弦细再以前方加减,巩固疗效 处方:赤白芍各30克,生甘草1 5克,钩藤30克,木瓜1 5克,防己10克,生薏仁30克,鸡血藤30克,当归3O克牛膝l2克,珍珠母60克 7剂,每日1剂 按语:该患者就诊时病程已5天.尿常规检查有红、白细胞,B超对于直径小于0.5CM的结石有一定局限性,且有一部分隐性结石在x线腹部平片不显影,但尿常规尚反映泌尿系感染。无论是结石还是感染.均可导致肾盂、输尿管、膀胱等管腔脏器的痉挛,方中重用芍药、甘草、当归,术瓜、防己、生薏仁、鸡血藤舒挛缓急;钩藤.白蒺藜镇静,提高痛阈;丹参,降香行气活血.牛膝引药不行,舒挛定痛,出奇制胜,收到理想疗效。 挛痛涉及甚广,内脏、头身、四肢均可发生。印教授治本病常守舒挛缓痛为主,所用方药皆镇痉舒筋之品,重在洽肝.因肝主筋,而挛急为筋膜受病之重要表现本病侧以芍药、当归、鸡血藤等活血舒筋治肝治本,更以钩蒋、白蒺藜、薏仁、甘草、术瓜、防己、珍珠母舒挛定风治其标,标本兼治,故常能捷效。 33 朴中益气汤加枳实方(源于《脾胃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黄芪15克,党参l2克,白术12克,陈皮10克,升麻1O克,柴胡10克,甘草6克,当归15克.枳实30克,生姜10克,太枣5枚。 [功用] 升降脾胃。 [主要症状] 纳少腹胀,暖气脘闷,有时胃痛.食后脐部或脐下胀满.转侧时胁照有水流声,形体瘦弱.大便时干。舌苔少,脉细。 [辨证要点] 本证系因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升提无力,胃体下垂,故见腹胀纳少.暖气脘闷,食后脐部或脐下胀满;由于胃体下移影响三焦水气通调.水停不化,故转侧时胁腹有水流声。 [适应证] 胃下垂、子宫脱垂等脏器下垂。 [加蠢击] 患者体虚加鹿角霜15克、紫河车15克,胃酸多加煅瓦捞子30克(先煎)。 [验案] 张某.女43岁。主诉:清瘦、暖气,脘闷2~3年。病史:患胃下垂已五六年,形体消瘦,暖气脘闷纳步,转侧时胁下有水流声,大便干燥检查:形体消瘦.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心肺检查(- ).肝脾未触及, 胃肠钡餐造影示:胃体已陷入盆腔。 辨证:中气不足.胃体下陷 治法:升降脾胃。 处方: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陈皮10克.升麻1O克,柴胡10克,甘草6克,当归15克.枳实3O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1O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随诊:上方服10剂后无不良反应,自觉食欲增进,乃继服原方50剂.症状基本消退.但胃体未恢复正常位置.又继续服用上方一段时间后,复查钡餐.胃体已恢复正常位置.且体重增加.寐安纳佳,故停药观察1O余年病未发作。 [按语] 本方以补中益气汤为主.补脾升阳举陷,加人枳实以下气宽膨消痞。据现代医学研究.枳实有收缩平滑肌的作用:故本方不仅对胃下垂有效,且对子宫脱垂也有效。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4.中医临床医案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