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女,35岁。 患者于1990年三月作结扎手术。初未感不适,后下腹部上及脐处渐有痛感。遂求治于原结扎单位,经诸多检查,诊为术后局部感染。经多方治疗,见效甚微。改投县城医院诊治,亦效未佳。观其颜面暗滞,神气亏乏,舌淡红边显青紫,脉沉细。以手按其痛处,拒之,小便正常,大便干燥、色黑。纳差,虽渴而喜热饮,体温正常,夜间梦多。证属气滞血瘀,肝脾失调。拟少腹逐瘀汤加减。 经随证加减用药,3年顽疾,痊愈。 按:中医治病,务必求本。细思病家痛在脐与少腹之处,究系肝与小肠受病。术后留瘀,而致气血阻滞,故以元胡、乳香、没药、蒲黄通络化瘀;芍药护阴且能缓急;桂枝通阳化气,与芍药合用,一散一收而增疗效,牛膝少量引血下行,伴酒军活血化瘀,免致闭门留寇之患;随症酌加石斛、麦冬,以防化瘀伤阴又能止头昏,加入少许陈皮,以利气机,使补而不滞,且可健脾;至于加入水蛭、土鳖虫,乃急则治标,有利于稳步治病。 耳鸣 11月30日初诊,右耳鸣3月,尤以夜晚或安静时为显,伴轻度口苦,右耳疼,余证不显,舌尖边微红苔薄黄,脉细弦。治以补肾益精、滋阴潜阳、清肝泄热,方用耳聋左慈丸合丹桅逍遥散加减。 处方:生地、白芍、神曲各15g,山药、生龙牡(先煎)各20g,枣皮、丹皮、泽泻、柴胡、炒桅子、石菖蒲、远志、白蒺藜各10g,茯苓30g,蝉衣6g。 12月7日二诊,服药7剂,诸症明显减轻,仍耳鸣耳疼,口不苦,大便正常,舌尖微红苔薄黄,脉弦细,守上方加川芎、僵蚕各10g。 雷诺氏病 患者双手指冷痛麻术一年余。受凉,生气后痛麻加重,遇冷则手指变白。面色萎黄、神疲懒言,纳差,脉细弱,治当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当归四逆汤加黄芪30克,鸡血藤20克。半月后病愈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4.中医临床医案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