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曾国藩身上学到的做人智慧

 昵称13965336 2013-10-12

 

提起曾国藩,多数人首先想到“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句广为流传的话。曾国藩做官的确非常成功,曾七年十次升迁,连跃十级。他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等。人们所熟知,曾国藩做官成功的一面。殊不知,曾国藩还是晚清著名理学家、书法家、文学家,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其谦谦君子崇高道德形象更是为后世学者所顶礼膜拜,被誉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曾国藩出生并不显赫,祖辈皆务农,其父亲是一位落第秀才。但是,曾国藩为什么能集众多辉煌于一身,取得巨大成就呢?在曾国藩遗留下来写给家人的书信及日记中,我深刻理解到,他能取得如次成就的关键是个人在“修身”上有不同凡响的造诣。

曾国藩是一位爱读书的人。他22岁考中秀才,随后参加过两次会考都落榜。在第二次落榜失意伤心之余,他取道南下,准备游历天下增加见识。到南京时,身无分文,于是在其父亲考秀才时的一位朋友那里借了银子100两。然而,他却用100两银子买了一部《二十三史》。当时一个七品县官一年俸禄才是40两银子左右。可见曾国藩对读书的钟爱。在其随后身居高位时,他更是每日坚持不懈学习诸子百家,并在家信中时常告诫兄弟及儿子,要求他们每天都要读书学习。他曾说过,读书有多方面好处:一是能树立正确信仰(人生观、价值观);二是能“自卫其生”,意思是能让人学到生存技巧、本领;三是能保养身体。曾国藩自己更是无一日不读书,终生手不释卷,直到临死前一天还在写日记、读书。

曾国藩是一位勤俭节约的人。他曾被同僚戏称外号为“一品宰相”。这个外号由来,与曾国藩饮食习惯有关。曾国藩在家吃饭,每吨饭只吃一盘菜,每天如此。有一次,他到下面巡访,下属官员为他备了一桌山珍海味,可他只吃眼前的一盘菜。下属不解其意,吓得不轻,后来还是随从解释了其中缘由。因此,同僚送他“一品宰相”雅号。曾国藩除了上朝穿的几套官府外,其余衣服全部是妻子、家人等织布、纺线制作。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在身体力行的同时,曾国藩告诫家人要勤劳,种粮、种菜、养猪、纺纱、织布等都要亲历亲为。他在日记中指出勤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勤在个人,能养生保证健康身体,并能培养然优良品格;二是勤在家庭,家和万事兴;三是勤在团队,能形成良好的团队风气。

曾国藩是一位充满情趣的人。多数人印象里,理学大师应是无趣、迂腐的老学究。曾国藩恰恰相反,他有鲜为人知的一面,幽默风趣。他留下著名诗句:“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个穷骨头。“撑起两根穷骨头”是说人要有骨气。“养活一团春意思”是告诫人心中要有一种生机、活力和情趣。在曾国藩任湘军团练史时,他喜欢每天饭后与幕僚们讲身边发生的趣事。曾国藩曾动给大家讲过一件关于他的儿子的趣事:曾纪泽新婚三天,媳妇效仿婆婆每天织布、纺纱到深夜,头两天曾纪泽还能忍受,到第三天夜晚,曾纪泽在床上辗转反侧,实在在忍不住了,在深夜大声对其母亲喊道:“母亲,快把你儿媳的纺车砸了吧。每天晚上叽叽喳喳响个不停,让我睡不着。”曾国藩在不远处房子听到,也大声对其夫人说到:“夫人,快把你的纺车砸了吧,每天纺线到深夜,我也睡不着。”这个故事说完,逗得幕僚们哈哈大笑。曾国藩反对无趣的生活,他把人生的“趣”看的十分重要,在家书中对人生的趣有如下解读:一是趣对个人有很大意义,心中没有生机、活力的人,也不会对人生有多珍惜;二是趣对亲情和家庭有重大意义,一个家庭充满活力和生机,生活在这个家庭中的人才会感觉幸福,进而才会妻贤子孝、兄弟和睦;三是趣对团队有重大意义,团队充满生机和活力,才会齐心奋勇争先,一团死水的团队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曾国藩是一位懂得自律、善于自省的人。曾国藩另外一个外号,叫曾三戒。关于这个外号,同样有典故。1838年,曾国藩28岁,考中进士,被皇帝授翰林院庶吉士。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一年的曾国藩得意忘形,整天和好友及同窗们吃喝玩乐,并接父亲曾麟书至京享受生活。其父在北京待了几天,看到儿子如此颓废很是气愤,几日便离开。回家后就给曾国藩写了一封长长的家信痛斥他,全文中心意思是告诫他要“节欲、节劳、节饮食”。曾国藩是一位孝子,接到书信后羞愧难当,当即立下三戒,即“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由此“曾三戒”外号传至开来。他还拜儒学大师唐鉴为师,在唐鉴的指导下,他痛改往日恶习,坚持每天“写日记”反省当日得失,并养成“慎独”、每日静坐的习惯。同时,曾国藩给自己写下“日课十三条”,其内容安排包括“主敬、静坐、早起、读史、写日记、练字、谨言、养气、作诗文” 等每天从早到晚必做的十三件事情。这些一天中的习惯功课,曾国藩坚持了一生。

在《曾国藩家训》中还了解到,他身上还有很多值得后人推崇及学习的地方,他告诫其兄弟、儿女及门生,比如“做人要诚信”;“做人要能忍让”;做人要“戒多言,不纠缠,少争论”等很多内容,他认为: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争论易导致意气用事、争论本身就是纠缠;“君子予以义,小人予以利”,利益之争没必要,不应与人争利益之长短。诸如此类如何培养子弟们做一个正人君子、如何正确做事等内容不胜枚举。

在曾国藩身体力行的教育及指导下,曾氏家族一度兴旺至湖南首富,其子弟、门生、故吏遍布全国各个政要部门,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大多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高尚的人格情操,完美的道德形象,让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都为之叹服,他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益号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已故同乡的极其崇拜之情。在湖南历史博物馆,至今还保留着一部《曾国藩家训》,上面有毛泽东同志研习后留下的笔迹及心得。

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身修为、品格乃是做人最基础的东西。纵观毛泽东、曾国藩的两位典范人物的人格特点,他们有极其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是湖南籍人士,祖辈都是务农,并且都是书生带兵,儒雅的将领。其次,曾国藩熟读二十三史及百家经典,无一日不读书。毛泽东同样是熟读二十四史(包括《清史稿》)、《资治通鉴》等诸子百家,终生手不释卷。再者,曾国藩是一位胸怀博大的人,他的门生李鸿章曾三次叛逃他门下,但是曾国藩不计前嫌还是大力举荐他做两广总督。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宽广,就能成就多大事情。”可见两人在心怀宽广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第四,关于毛泽东同志勤俭节约、勤劳有很多典故,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比如关于棉衣,他曾说过“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样的经典。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更是带头种菜、种粮等。两人身上都具有勤俭节约、自主学习、自律自省、胸怀坦荡等很多优秀品质。更重要的是,两人的道德修养、个人品格等方面都是人中楷模,做人成功的典范。也因此曾国藩能取得如此成就,而毛泽东更是千百年来屈指可数的伟大领袖、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文学家、书法家。

由此更加证明,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得来。一个人道德修养、人格的高度、做人的成功与否,往往最终决定了一个人成败及成就的大小,这或许也是我们今人研究曾国藩收获到的最大益处及智慧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