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观自然

 昵称12316067 2013-10-12

静观自然

                                                                              ——莫兰迪绘画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暗通

  静观自然(contemplaion on nature),莫兰迪认为这里的自然都是有生命的自然,位于意大利博洛尼亚的莫兰迪美术馆中,观众能看到很多莫兰迪的作品,而你会发现每一幅作品都和画框配合的自然协调。连木匠似乎也在追求一种美,在每一个画框上都小心翼翼的刻出精美的纹饰,为作品增光添彩。

    在莫兰迪美术馆中,你会看到展墙的上端有很多湿壁画,这些湿壁画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被保留,而另外一个原因则是莫兰迪的作品与湿壁画有太多的相似性,所以得以保留。

    画家的风格不是一蹴即成,而是要有一个慢慢探索的过程,莫兰迪也不例外。他的画风其实涉及的画派很多,从前期的未来派到立体派再到人物画派等。但唯一不变的是他对绘画的探索精神。到了1919年,莫兰迪转向静物画,早期学习塞尚,只是对客观对象的表现,中期,开始慢慢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注入其中。直到1944年,莫兰迪将客观对象和主观情感结合一起。虽然1940年莫兰迪就已经得到意大利同行的认可,但他创作的高峰时期是在生命结束的前八年。

    一个瓶子,我们管它叫瓶子,两个瓶子我们还是管他叫瓶子。。。。那么一排瓶子我们就管他叫一排瓶子。瓶子, 仿佛就是莫兰迪的代名词了,因为他的那些形态各异,排列有序的一排瓶子深深烙印我们心中。他的作品所有物体都居于中心,并且物体都有一种向上延伸的倾向,这应该与莫兰迪是一个忠诚的天主教徒有关。而这一排排列有序的瓶子表现出一种理性,将静物生命化。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莫兰迪的风格成熟于1944年,据考究在莫兰迪的工作室里有很多中国文学作品,比如《聊斋志异》,这是莫兰迪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但这些藏书大多是在他50年代才购买的。

     那莫兰迪绘画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暗通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接下来用三组作品对比一下。

第一组是莫兰迪四个瓶子的静物与牧溪《六柿图》的比较。四个杯子外形轮廓线扭曲,而且每个瓶子的瓶颈都有一种向上直立感,前面也说过这是受宗教影响。而牧溪用的水墨。

从构图上看他们作品的物体都居于中心,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第二组是莫兰迪1963年画的静物和八大山人的《瓜鸟》。莫兰迪的这幅画不得不说具有中国文人画的味道,一个杯子、一个茶壶,整个画面几乎是用单色完成。而八大山人的《瓜鸟》就是以一种墨色表现。

      第三组莫兰迪1962年画的风景画与黄公望《富春大岭图》的比较。莫兰迪的这副画中三度空间与平面的结合很到位。有一种错位,开放之感。而黄公望的这幅画你会发现笔墨之间有透气呼吸之感,从画中也能看出三远法。

      纵观以上,简单的将从生活方式、审美方式和表现形式上探讨莫兰迪绘画与中国文人画的暗通。

      首先生活方式:莫兰迪虽是一位画家,但是他过得是那种类似修道士的生活,内心平静,无欲。中国文人画家也是多隐居,过一种修身养性的日子。

      艺术审美方式:中国文人画家是对微观世界景物的表现以及日常生活物品。莫兰迪静观有生命的自然,内心生有尊重感,认为他们都有存在的理由与方式。

      表现形式:莫兰迪用扭曲的线条画出高高的瓶颈,阐释一种信仰,同时也注入自己的情感,中国文人画用笔墨绘画,笔笔之间也都有自己的一种情感寄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