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提醒】假记者靠敲诈企业办假证敛财 最高1个月挣两辆车

 鼎汇传媒 2013-10-12
       2013年2月18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了李德勇等真假记者“组团”进行新闻敲诈一事。20日,新闻出版总署在联动开展调查后发出《关于核查江苏连云港非法记者站有关情况的通报》。新闻出版总署正按规定程序吊销李德勇的新闻记者证,终身禁止其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表示完全支持新闻出版总署采取的措施,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有偿新闻和利用新闻采访进行敲诈的行为,对李德勇等人的恶劣行径表示严厉谴责。
  但在李德勇的身边还有一个多年形成的、有一定架构的组织,他们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记者,他们凭借什么在社会上招摇撞骗?就没有人识破他们吗?他们又有哪些敛财的方式呢?
  (一)同一家企业“你吃完我去吃”
  按照招聘启事上的说法,李德勇在一个国家正规报纸驻连云港工作站。到底是哪家报纸的工作站呢?李德勇曾称:“我们这儿有《经济与法》、《中国新农村》、《农村青年》,我们是一个综合性的记者站,是我负责的。”
  李德勇说的这些所谓媒体的名字,在新闻出版总署的官方网站上查找,结果一家也没有找到。他所谓的国家级正规报纸都是假的,当然更不存在这些媒体驻连云港的工作站。
  再看看这个假工作站的组织架构。据观察,在这里,不止李德勇一个人在忙,他的妻子、兄弟、亲戚,七八个人都在干这一行。李德勇还大量招聘外来人员,这些人一开始随着他外出充人数,等学会了以新闻采访敛财的招数后,也单干去了。目前单干这一行的还有二三十人,墙上的名单记录着这些人的名字。他们和李德勇之间经常互通新闻线索。
       拿到别人提供的信息,李德勇自己外出敛财,同时也给其他同行通报这些信息。比如记者跟随小刘一起去过的山东某食品厂,就是李德勇曾经去过的地方。据小刘介绍,李德勇在这家企业已要到了4000元钱,既然他们肯出钱,那就证明还有潜力可挖,所以李德勇又告诉小刘,以其他媒体记者的身份再次登门。
  李德勇等人利用互通信息的方式跑遍了周边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的开发区,甚至各个乡镇。同一个地区,同一家企业,同一件事,你吃完我去吃,你拿完了我也得去拿。
  李德勇究竟是什么人呢?在中国记者网上,记者竟然找到了他的名字和记者证。记者证显示他是《购物导报》的记者。记者在跟随李德勇外出采访时,也发现他与这家媒体之间的确存在关系。比如李德勇等人外出敛财时首选方式是收现金,但如果采访对象不能提供现金,他们也可以接受汇款或转账到《购物导报》的方式。
  知情人蔡先生就替李德勇办过这样的事情:?这钱到了《购物导报》,除了有时候要抵扣一些报社该交的费用,实际上还是他的,转到他个人卡里面。”
  (二)一万元办一个假记者证
  李德勇带领着一批假记者四处招摇撞骗,而让李德勇这些人如此胆大气粗,起重要作用的是记者证。办理记者证需要非常严格的审批手续,李德勇手下这些假记者手中的记者证又是怎么来的呢?
  记者到李德勇这儿后不久,他就开始游说,说可以帮着办记者证。据蔡先生介绍,李德勇除了持有《购物导报》的记者证外,还有多个其他媒体的记者证,还能给其他人****。记者看到,他给蔡先生办的是《中国新农村月刊杂志社》的记者证,给小刘办的是《中国法制监督网》的记者证,他的妻子、儿子、兄弟等人也分别持有不同媒体的记者证。这些记者证看上去来头都不小,动不动就带着“中国”或者“中华”的头衔。

       李德勇开始催记者****。当然不是白办的,****要交1万元,以后每月上缴4000元管理费。这是李德勇的又一个敛财渠道。李德勇主动表示****的1万块钱可以先交一部分。
  用这种方式能办出怎样的记者证呢?记者将3000元钱打入李德勇提供的账户,不到一周时间,他便将一本《中国传媒纵横网》的记者证交给记者。乍看这个证和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记者证有点相似,但翻开一页,上面赫然印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标志。登陆这个“中华传媒纵横网”网站,还真的查到了自己的名字。但登录新闻出版总署的官方网站进行查询,发现根本就不存在这个新闻机构,《中华传媒纵横》网站的域名也没有在工信部备案过。
  即便《中华传媒纵横网》真是一家境外媒体,按照《香港澳门记者在内陆采访办法》,也需持有专门证件。
  李德勇办的这个记者证彻头?????????????尾是个假证。既然这个证从《中华传媒纵横网》上能够查到,那么这个网站和李德勇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记者联系了《中华传媒纵横网》,一位工作人员没聊几句就主动谈到了李德勇:“江苏这块都归李德勇,有什么事和他说,然后他给联系通讯员。一般一个通讯员一年一万块钱任务,反正就是一年的管理费。”
  记者又核查了李德勇给蔡先生办的《中国新农村月刊杂志社》记者证和小刘的《中国法制监督网》的记者证,这两张也是彻头彻尾的假证。

      (三)“内鬼”里应外合同流合污
  李德勇等人进行所谓的新闻采访,能够屡屡得手,还因为被采访的地方大多有把柄落在他们手里,所以宁可破财免灾。
  据蔡先生介绍,在他替李德勇谈钱的过程中,还遇到个别的接待干部,甚至和李德勇这些人同流合污,构成一个更大的利益链。
  李德勇名为记者,干的却是骗子的事。他不仅自己背离职业道德,还培养出一堆假记者,徒子徒孙,四处行骗。这些假记者、黑记者为什么屡屡得手?骗子胆大是原因之一,被骗者“没有底气”同样是重要原因。自己有毛病,不思整改,却想花钱免灾,结果搞成了“养虎为患”。更有甚者,被骗方还有人甘愿里应外合,从中吃回扣。可以说,都是私利在作怪。
  “黑记者”被揭露后,新闻出版总署要求《购物导报》主管单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调整报社领导班子,责令报社全面整顿,清查所有采编人员,总署将在进一步调查取证后,对报社追加行政处罚,并将此案调查处理情况通报全国,进一步加强对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的打击力度。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目前已派人前往江苏连云港市调查情况,严肃查处。
  新华日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