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弄清来世今生 整治奢靡之风

 hezhongwei 2013-10-14

奢靡之风肇始已久,流毒甚远。从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的夏桀,到酒池肉林的商纣,再到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全都奢靡成性、沉湎酒色,最后导致身死国亡。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对于奢靡之害,古人早已有清醒认识,但却始终难以戒绝。明时朱元璋最恨奢靡之风,亲自树立勤俭榜样,即使皇后生日,也只准许“四菜一汤”,并宣布违者严惩。清时雍正要求臣属:“国家欲安黎庶,莫先于厚风俗;厚风俗,莫要于崇节俭。”他们都用严刑峻法整治奢靡腐败的官吏,但最终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说,奢靡现象是一种很难根治的社会问题,治理奢靡之风,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浅尝辄止,必须持之以恒、一抓到底。

 

当今社会,奢靡之风仍有一定市场。主要表现在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大摆排场,借机敛财;骄奢淫逸,声色犬马,情趣低下,作风败坏,“上午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生活奢侈,追求享受,以穿戴时尚、消费名牌、追明星、傍大款为能事;丧失信念,迷信风水,“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组织信个人”;公帑私用,挥霍无度,浪费“三公”支出满足一己私欲等等。在党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实施后,奢靡之风有所收敛,但仍未销声匿迹,在个别地区有时甚至有所抬头。前不久,媒体批露的河北省国家级贫困县沽源县平定堡镇党委书记高调嫁女,就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


奢靡之风久禁不绝并时有反弹,这表明奢靡之风尚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产生奢靡之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方面来看,主要是个别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党性修养不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思想受外来不健康思潮负面影响较大。从客观方面来看,在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高层次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同时面临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国外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思潮不断涌入,社会思维的多元化冲击着传统的价值判断标准,容易造成人们的思维混乱。从内因来看,是个别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执政为民的使命感缺乏,廉政从政的责任感不强。从外因看,主要是监督不力,缺乏相关约束,需要进一步加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力度。


如何任由奢靡之风盛行,必然败坏党风政风,进而危害整个社会风尚。同时,奢靡之风与我们勤劳俭朴、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也是格格不入的,发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必须坚定不移地与奢靡之风作斗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扫除奢靡之风,顺应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期望和要求,符合社会公平正义原则,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进社会和谐。所以,作为执政党,必须始终把整治奢靡之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日程。

弄清了奢靡之风来世今生,就要因病施治,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措施,坚持不懈地整治奢靡之风。要加强领导干部党性党风教育,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和突破口,帮助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三观”,强化执政为民的自觉性、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当先锋、作表率。各级领导干部要响应中央号召,认真对照八项规定,自查自纠,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切实解决作风上特别是在奢靡之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地方党委都要对应中央八项规定内容,结合实际,细化责任,明确要求,落实任务,把奢靡之风的种种现象消除在基层、遏止在萌芽。要强化制度约束,对干部待遇、“三公”支出标准、重大事项申报、各单位收入管理都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增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要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健全回应群众意见和建议的机制,把权力运行置于阳光之下,提高党政机关工作的透明度和与群众联系的紧密度。要加强对整治奢靡之风正、反面典型的宣传,激浊扬清,正本清源,澄清认识,明确导向,强化社会舆论正能量,形成反奢靡之风的良好氛围。要加大责任落实力度,凡是规定的必须执行,凡是违规的必须纠正,凡是有责任的必须追究,做到雷厉风行、令行禁止、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履行职责的各个环节,以整治奢靡之风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