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2)

 学中医书馆 2013-10-14
1.麻黄汤方证:初起症状很像感冒,主症:发热,胸闷气粗,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身痛,口中和,舌苔薄白,脉浮紧。此时病属太阳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方药:    麻黄三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炙甘草一钱。
    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更宜致汗。杏仁配麻黄辛温发汗定喘。甘草缓急益中和胃,故治肺炎属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痛而喘闷者。本方证出现很短暂,但能抓住这个方证时机及时用药,可有利于退烧,缩短肺炎病程。应该说明的是,这里所说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是与其他药相对而言,实际发汗力并不大。即使与桂枝、杏仁同用也不出多大汗。这一点在麻黄汤煎服法说明可看出,即“温服,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一些人因对麻黄功能的误解,而不敢正确用其药,更不敢用麻黄汤治疗肺炎,甚是遗憾。
    2.大青龙汤方证:症见:发热恶寒、身痛身重,无汗出而烦躁.舌苔白,脉浮紧。方药:
    麻黄六钱,桂枝二钱,杏仁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枝.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半~四两。
    此方证比较多见,可见于发病的第一天及一周内.甚至一周后.此方证的特点是,外寒夹饮的太阳表证与阳热盛的阳明里证同时并见,故治疗时发汗、清热并举。当里热重时重用生石膏。
    3.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主症: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或纳差恶心.咳嗽胸疼,舌苔白腻或黄.脉弦细数。方药:    、
    柴胡八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炙甘草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半夏四钱,生石膏一两半~四两。
    此方证多见于肺炎2~3天至一周左右,多呈现三阳合病之证,故治疗重在和解少阳兼以清阳明。针对寒热往来.用大剂柴胡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无疑是和解少阳的要药,但《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告诉我们,病之所以传人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内却。补中滋液,增强胃气。宴是祛邪的要着。故本方中用人参(党参)、大枣、甘草、生姜、半夏温中健胃。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之语。若咳嗽胸疼明显者.加桔梗、杏仁。若口渴、心烦明显者,加竹叶、麦门冬。或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
    4.大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主症:寒热往来,口苦烦躁,咽干口渴,胸胁苦满,心下痞硬拒按,大便于燥,舌苔黄,舌质红,脉弦数。方药:
    柴胡八钱,黄芩三钱,生姜三钱,大黄二钱,白芍三钱,大枣四枚,半夏四钱,枳实四钱,生石膏一两半~四两。
    此方证多见于肺炎3~4天,更多见于强行发汗而热不退者。与前方相比,同是三阳合病,此是阳明里实热明显者。病初传少阳,势须人参,生姜、甘草等补中益气,既防邪侵入里,又助正祛邪于外。但已并于阳明.则须大黄兼攻里,人参之补,甘草之缓反非所宜,故去之。又因里热明显而再加生石膏。若再见口渴甚者,可更加麦门冬、干地黄。若大便秘结甚者。加芒硝四钱冲服。
    5.大承气汤方证:主症:潮热汗出,身痛,身重,不恶寒,腹胀满,短气,喘息,大便秘结,腹痛拒按,烦躁口渴,昼夜思睡,甚则神昏谵语,舌苔白厚干燥或黄褐.舌质红,脉沉弦滑数。方药:
    大黄四钱,厚朴六钱,枳实三钱,芒硝六钱(分两煎)。    按:本方证多见于肺炎2~3日后,此为阳明里实热证.老年人更为多见。肺炎呈现本方证,实热己达一定程度.又非此方不能救治。故当遇本方证时千万不能迟疑,要当机立断处方用药,要知不当用而用和当用而不用,均足以误人性命。关键所在须辨清方证。
    应该说明的是,以上所列是肺炎常见的方证,因人体质的不同和感邪的不同,肺炎在各个时期的症状也就不同,所见方证也就根多。不但可见到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射干麻黄汤等三阳方证,而且还可见到麻黄附子细辛汤、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三阴方证。临床实践中必须心中有数,对肺炎患者出现的各种方证,能及时适证用药,才能真正做到用中药治好肺炎。
    验案
    例1杨某,男,16岁,病历号491385。
    初珍日期1965年7月5目:发热寒战一天。昨日打蓝球汗出身热,用冷水冲洗,半夜即感恶寒、身痛、头痛、咳嗽,经饮热水加盖棉被,症未见好转,出现寒战,身热更明显,舌苔薄白.脉浮紧数。体温39 9℃。胡老辨证为太阳表实的麻黄罚方证,用药与:
    麻黄三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炙甘草二钱。
    二诊7月7日。上药服后微汗出,恶寒、身痛减.体温38.5℃。但因咳嗽、胸痛明显,而去医院检查,X线检查:右肺上叶大片阴影,诊断为肺炎,治疗欲用青霉素,因药物过敏而仍求中药治疗。刻下症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右胸胁痛,咳嗽,吐黄粘痰,舌苔白微腻。脉弦细稍数。体温38.6℃。此乃表邪已传人少阳阳明,与小柴胡加生石膏汤加减:柴胡五钱,黄芩三钱,生姜三钱,半夏四钱,党参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 桔梗二钱,瓜蒌五钱,生石膏二两。
    三诊7月10曰:上药服两剂,寒热往来、胸胁痛皆已,咳减,吐少量白痰,体温36.6℃。上方改柴胡为四钱,减生石膏为一两半,加杏仁三钱,连服三剂,基本痊愈。  例2张某,女,5l岁。
  初诊日期1964年9月25曰:近几天因搬家劳累感疲乏无力.昨晚又感发热、恶寒,经急诊拍片诊为右上肺大叶性肺炎,因青霉素过敏而求中医治疗。今日仍身热、身痛,无汗、恶寒、口干、心烦、胸闷,时咳而胸痛,舌苔白根腻,脉浮紧。胡老辨证太阳阳明合病.与大青龙汤:
    麻黄六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三两。
    结果:上药服一煎,汗出热退,尚余咳嗽,吐黄白痰,据证与半夏厚朴汤加减,调理一周而愈。
    按:肺炎出现大青龙汤证者是非常多见的,用大青龙汤治疗疗效显著。惜患者先找西医,不好才再找中医,而症侯已变为他证。医者应当知有是证,用是方。
    例3吴某,男。22岁,住院病案号54。
    初诊日期1959年12月15曰:发热恶寒二天.伴头痛、咽痛、咳嗽、胸痛胸闷,经x线检查:为右肺下叶非典型肺炎。既往有肝炎、肺结核、肠结核史。常有胁痛、乏力、便溏、盗汗。前医先以辛凉解表(桑叶、银花、连翘、薄荷、羌活、豆豉等)一剂,服后汗出热不退,仍继用辛凉解表。急煎服,高烧、自汗、头痛、咳嗽、胸闷、恶风、胁痛诸症加重。血常规检查:白血球8100,中性70%。14日静脉输液用抗生素。当夜高烧仍不退,体温39.4℃,并见鼻煽、头汗出。又与麻杏石甘汤加栀子豉等,服三分之一量至夜11时出现心悸、肢凉。因请胡老会诊。胡老据:晨起体温38.2℃,下午在39℃以上,呈往来寒热,并见口苦,咽干,目眩、头晕、盗汗、汗出如洗、不恶寒,苔黄,舌红,脉弦细数,认为证属表已解,连续发汗解表,大伤津液,邪传少阳阳明。治以和解少阳兼清阳明,为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
    柴胡五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党参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二两。
    结果:上药服一剂,后半夜即入睡未作寒热及盗汗。16日仍头晕、咳嗽痰多带血。上方加生牡蛎五钱,服一剂。17日诸症消,体温正常。12月22日x线检查:肺部阴影吸收。
    例4岳某,男,67岁,病案号:122745。
    初诊日期1965年7月3曰:恶寒发热五天,伴头痛、咳嗽、吐黄痰,体温39.5℃。曾服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杏仁、桔梗、荆芥、芦根、黄芩、前胡、枇杷叶等)二剂,热不退。经X线检查,诊断为左肺上叶肺炎。又用银翘散加减二剂。汗出而热仍不退。又与麻杏石甘汤加减一剂,汗大出而热更高,体温41.1℃。请胡老会诊时症见:汗出,烦躁不宁.时有谵语,咳嗽吐黄痰,腹胀,大便五日未行。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胡老认为证属阳明里实证,为大承气汤方证,药用:
    大黄四钱(后下),厚朴六钱,积实四钱,芒硝五钱(分冲)。
    结果:上药服一剂。大便通四次,热退身凉。余咳嗽吐黄痰,继与小柴胡加杏仁、桔梗、生石膏、陈皮,服三剂而愈。
    按:从以上论述和治疗验案皆可看出,胡老治疗肺炎所用都是《伤寒论》六经辨证和经方,且疗效确切,说明巾医在古代已有治疗肺炎的经验。也就是说,如果真正掌握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方证,就能有效地治疗肺炎。
    这里应当提到的是.肺炎常见的大青龙汤方证,其证的特点是外寒挟饮的太阳表热与阳明里热盛同时并见。所用大青龙汤发汗解表行饮兼清里热。方中的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大枣辛温发汗解表行水,生石膏辛寒清里热,诸药配伍共起辛凉清热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把热病以病因归纳为风寒或风热,治疗用药则分为辛温或辛凉.于是有人认为《伤寒论》缺乏辛凉清热药物,这是没学透《伤寒论》的六经辩证理论和未能理解其方药功能的表现。
    在会诊病例3时.胡老特别指出:辛凉解表只是定了一个大法。并没有进一步辨清具体的方证,因此治疗用药偏于盲目.过度解表使律液太伤.造成汗出热不退或更甚。前已所述,把肺炎的发热分为风寒、风热所致是片面的,即是得知是风寒或风热,也要看患者所表现的症状,不论是风寒或还是风热,都可能在人体产生或热、或寒、或虚、或实、或表、或里的症状,分析这些症状所应归属的方证,才能明确当用方药。故胡老特别强调,中医治病辨证论治,不但要辨六经八纲、脏腑阴阳,更要辨方证,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辩证的继续,它既是辨证的具体实施,也是辨证的基本功。也就是说,治病不能只有治疗大法如辛温发汗、辛凉清热、清阳明热、宣肺化痰.....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对证的方药。也就是说,辨方证比辩治疗大法更重要。对此,历代医家早有认识,如方有执研究《伤寒论》曾强调“守一法,不如守一方”,即是强调辨方证。从胡老治疗肺炎的经验可看出,中医看似简单,但做到真正掌握,必须在继承上下功夫和必须在临床上反复体验,方能戒为一个较高明的中医。
    
 
治疗哮喘独特经验
治哮喘不用麻黄  却独崇大柴胡汤
 
    刚跟随胡老学习。常感到其治病用药新奇。一天,遇到一位久治不愈的哮喘患者(例1),处方中既无补肾纳气的白果、五味子、肉桂、山萸肉、熟地等,亦无宣肺定喘的杏仁、麻黄,而用了大柴胡汤加味,因而问之:“治喘为何不用麻黄?”胡老答曰:“因无麻黄证。”又问:“何为麻黄证?”胡老笑而答曰:“这不是一句话能讲清楚的,待有时间再详细讲吧。”当时急待获得答案的学生,不免感到遗憾,但庆幸的是.自此每逢星期天。胡老就给我讲授他对经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治疗哮喘不用麻黄,而常用大柴胡汤的道理也就应刃而解了。
    从六经辨证来看,哮喘常表现为太阳病或少阳病.尤以太阳少阳并病、少阳阳明并病和三阳并病为最多见.而且以实证为多见。中医所说的哮喘,一般多是指临床上的一个症状,以邪气实多见。有人观察了哮喘患者,除了给对证的方药外.同时采用了控制饮食、通腑涤肠等方法以消里实,使临床治愈率从20%~30%提高到70%~80%。元代的朱丹溪提出:“哮主于痰。”明代的张景岳提出:“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亦名哮喘。”都在说哮喘以实证多见。又据患者平时无咳喘、吐痰、头痛、身疼等症,知不在太阳;哮喘发作时有胸满、胁痛、汗出、咽干、便干等。多属少阳阳明合病;又据哮喘多发于夜晚,发作时及不发作时皆无咯痰,可排除痰饮为患,选样引起此类哮喘的主要原因当属瘀血阻滞。因此,此类哮喘多呈现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这便是胡老在治疗哮喘时,往往不用麻黄,而常用大柴胡汤加减的主要原因。这里必须强调一下,当然不是说,对所有的哮喘都不用麻黄,当病证在太阳有麻黄的适应证时也必用麻黄,这里仍是强调必须辩方证。
 
    哮喘病发虽在肺  痰饮瘀血为主因
 
    元代的朱丹溪提出:“哮主于痰”,明确指出了痰阻气 机,肺气不降是哮喘的主要病因病机,后世在这点上认识颇为一致。明代张景岳提出的“喘有宿根”这一观点也为后世所接受。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哮喘患者在非发作期或长期发作后出现了一些虚损现象,可以说是久病伤肾,有的人就把此当作形成哮喘的根本,这是很片面的。《证治准绳》说:“其元耗损,喘生于肾气上奔。”多是指肺气肿之属的气短喘息,少见于喉中有痰鸡的哮喘。肾气上奔的哮喘,从理论上讲是有道理的.应予注意,但临床上这种哮喘是少见的,如果过于强调这一理论.就会造成对哮喘的成因及治疗的偏差。应明了哮喘以实证多见.也要注意虚证哮喘的存在。一 般认为,实证哮喘曲“宿根”多是指痰饮实邪.胡老通过长  期临床观察、实践,认为瘀血是引起哮喘的重要因素之一。历代医家尚未明确提出瘀血能致哮喘.但《内经》有过类似的描述。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肝脉搏坚而长....当  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有似因瘀血在胸胁引 发喘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