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襄阳 值得一去的古城

 太阳初照 2013-10-14

襄阳-- 值得一去的古城

(2013-09-28 15:50:05)
标签:

旅游

    襄阳-- 值得一去的古城

襄阳-- 值得一去的古城

襄阳-- 值得一去的古城



襄阳-- 值得一去的古城

襄阳-- 值得一去的古城

襄阳
-- 值得一去的古城         

   中秋放假三天,我直飞向往已久的湖北古城襄阳。

                    书法大家米公祠

 第二天一早,先到米公祠(国家级文保单位)。米公祠对来说并不陌生,小时候学习书法就知道米芾这一大名这次能够亲临大家的祠堂,真正感受书法名家的文化魅力。

   襄阳米公祠是纪念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祠,坐落在樊城柜子城上,隔汉水与襄阳小北门相望。米芾(公元1051——1107年),人称“米襄阳”,擅诗文,工书画,精鉴赏,酷爱收藏。其书法得王献之笔意,博取众长,不守陈规。宋徽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朗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大书家”。

   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扩建于明,后改名米公祠。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十九代孙米爵、二十代孙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巾45碣,其它碑刻145碣。

   米芾有个外号叫“米颠”,吗,那么这一外号是怎么得来的呢?据说,在历史上宋徽宗赵佶非常欣赏米芾的书法,有一次便召米芾入宫,令他以屏风作纸,用御砚磨墨,表演书法。只见米芾抬腕用墨,一气呵成,顿时,龙走屏风,雷鸣电闪,赵佶看呆了,还没等赵佶回过神来,米芾捧起那方端砚对皇帝说:“此砚经臣法濡染,不堪复以进御,取进止。”胆大的米芾,竟敢向皇帝索砚,好在赵佶正在兴头上,便答应了他的请求,谁知米芾端起那方砚,竟然“舞蹈以谢之”,余墨洒满官服,赵佶说“颠名不虚也”,于是,这“米颠”的绰号便不胫而走了。

                   隆中者,空中也 

接下来就是古隆中了,作为襄阳市知名度最高(也是国家级文保单位)的景点之一,古隆中位于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历史上著名的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和兴汉蓝图“隆中对策”都发生在这里。

    当然最有名的莫过于三国时期青年时代诸葛亮(17-27岁)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本是山东琅琊人,幼年失去双亲,17岁随叔父来到襄阳隆中,躬耕苦读,留意世事,被称为“卧龙”。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全面分析了当时三分天下的局势,提出了一统天下的谋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现在的古隆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水镜庄、承恩寺、七里山、鹤子川等五大景区。

   我们去的时候,除了景区重要古建筑进行修缮,隆中的相关硬件设施也重新进行改造。“抱膝亭、武侯祠、六角井、三顾堂等建筑都进行相应的修缮,同时对躬耕田、莲池也在重新进行改造。”     

    一位工作人员说,“景区的大规模工程将陆续完工,全国首家竹木结构的草庐露天剧场将正式对外开放演出,市民除了能够观看演出,更能在附近的商业区享受其他服务。”

   写到此,我有点遗憾,设计规划者似乎是把古隆中不是修旧入旧,而是修旧如“新”,让我等旅游者大跌眼镜。

                 从韩国找回自己的民歌

湖北的音乐家朋友前不久给我传递了一首襄阳当地的民歌-《襄阳歌》,据说是刚刚从韩国寻找到的已经失传千年的李白的《襄阳歌》原曲。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梨)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

   这首诗是我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在襄阳漫游时所作的《襄阳歌》曾广泛传唱于湖北大地。触事遣兴,借景抒情,喻人写己,抒发了蔑视功名富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情怀。

《白铜鞮》是古乐府曲牌名,是梁武帝萧衍在襄阳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形成的一种歌舞形式。

    《襄阳歌》曾一度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后被韩国翻译成韩语,改编成为《李朝十二歌》之一,在韩国襄阳郡被传唱。如今它已成为韩国优秀的传统歌曲。

    为了重拾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关人员联络到韩国文化界的代表,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历经周折找到了《襄阳歌》的原曲,并在当地采集了录音传回中国。

   对襄樊人来说,梁武帝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襄城十字街正中心高高耸立的昭明台,就是纪念他长子昭明太子——萧统的建筑。

   萧衍镇守襄阳期间,发生了一件事儿,促成了萧衍创作了后来的乐府——襄阳白铜鞮。当时,梁武帝之在雍镇,有童谣曰“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识者言铜蹄谓马也,白,金色也。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扬州之士皆面缚,如谣言。在过去战争中,很多将帅都十分迷信,在开战前往往都要祭旗祷告,并且还要找一个借口,萧衍也不例外。听到这首童谣后,萧衍认为时机成熟,便招兵买马,联合义师,起兵征讨当时的昏君萧宝卷。一举攻占建康(今南京),建立帝位,应验了襄阳童谣的话。

   梁武帝是一个文学杂家,诗词曲赋,经史子集无不精通,并与谢眺、沈约等人合称“竟陵八友”。特别是在乐府创作上颇有建树。称帝以后,时常想起当年镇守襄阳时听到的儿歌,因为这首儿歌为他称帝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便怀着感恩的心,对襄阳儿歌进行改造,创作了新的乐府——《襄阳蹋铜蹄歌》。

萧衍创作了三首铜蹄歌后,觉得不足以表达对襄阳的思念与感恩之情,又下令让自己的丞相沈约合诗三首,并让他制成曲目,配上舞蹈,加以传唱。沈约是南朝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沈约接旨后,当即奉和了三首《襄阳蹋铜蹄歌》。就这样,襄阳白铜鞮从民间走进宫廷,从而传唱天下,襄阳也因之而名声大振。  

顾名思义,铜蹄者,原是有钱人为马钉的蹄掌。马蹄踏地“嗒嗒”作响,清脆悦耳,后人歌舞时,也踏足而舞,摹仿而形。此种说法,也符合梁武帝制作该歌的初衷。但也有人考证,跳舞者身上绑缚铜铃是为了增强节奏和音律感。

                     国最宽的护城河

   从相关资料上看到,全国像襄阳这样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已经不多像襄阳城这样宽、这样深、这样完整的护城河则更少,因此,有专家以为“襄阳城的护城河是当今全国最宽的护城河

   行走在护城河边古城墙下,在怀古沉思的同时,很容易产生联想。从古至今,襄阳是文人墨客荟萃的地方,也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在中国,多城市有“襄阳街”或“襄阳路”,能说是偶然的吗?

 

 美食:

大头菜羊杂牛油面(一定要伴有米酒哦)等等。

还可以考虑前往:

黄家湾风景区有供游客祭祀黄承彦和黄月英的人文景点,还可以近距离接触2000只灰天鹅

武当山风景区:驱车百余公里,当地都有旅行社接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