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州形胜雄三楚”——湖南历史文化名城茶陵大写意

 文山书院 2013-10-16
周怀立 周萍 李文峰 陈建元 黄娜丝

    历经沧桑的茶陵南宋古城墙。依然气势巍峨

    重建后的洣江书院,古韵依旧

    南浦铁犀静静地守护着南宋古城墙

    (本版照片由中共茶陵县委宣传部提供)

    周怀立 周萍 李文峰 陈建元 黄娜丝

   走进一座古城,走进一部历史

    ——作者题记

    距今约5000多年前某日,湘东洣水之滨云阳山上,一位老人因食物中毒,痛苦难耐,情急之时顺手抓一把小树叶吃下。谁知奇迹就此发生,慢慢的,老人中毒症状竟然消失。

    这种小树叶,正是今天的茶叶。那位老人,正是中华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断言:“云阳山即茶山”。不过,义无反顾为苍生造福的炎帝神农氏,最终还是在“尝百草”过程中,因误食断肠草“崩葬于茶乡之尾”(司马迁《史记》语),即今茶陵县。

    一个小小的际遇,却翻开了一部文明的大书——中华国饮“茶”就此诞生。

    炎帝神农氏在茶陵发现茶,茶陵又成为他最后的归宿。因此,茶陵顺理成章以“茶”命名,并成为迄今全国唯一以“茶”命名的县。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炎帝神农氏亲手开启了茶陵古城的历史。

    一座古城的荣耀,莫过于此。

    2013年8月,茶陵古城正式成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这个适时收获的荣誉,可视作茶陵古城历史最好的注脚。

    历史跨越千年,往事并不如烟。时至今日,当我们濯足洣水、登高云阳,当我们抚摸斑驳的城砖、眺望孤傲的城楼,当我们手把茶壶、品味茗香,这座千年古城独特的魅力依然令人无法抗拒……

     “云阳特起卓天标”

    ——历史的厚度决定文化的高度

    洣水折流环地轴,云阳特起卓天标。

    一州形胜雄三楚,四相文章冠两朝。

    ——摘自清朝诗人陈珪《茶陵春望》

    历史,常常被存放在泥土下面。

    1992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茶陵县界首镇火星村的独岭坳小心扒开一层层泥土,亲手捧出了一段尘封6000年的历史——遗址中出现大量碳化水稻颗粒。专家据此认定,茶陵可视作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

    无独有偶,早在1983年,农业专家在茶陵县严塘镇艾里村湖里湿地发现“野生稻”,这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保存完整的野生稻湿地。之后,湖里湿地野生稻被列入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示范区,成为我省首个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

    “同一区域既出土古栽培稻,又生长普通野生稻,两者兼具,全国绝无仅有。”农业专家如此评价。穿越悠长的时空隧道,水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串联起了茶陵6000年的历史。驯化野生稻,宣告中国南方进入农耕社会,也成为茶陵文明之源。

    还是通过阅读泥土下的历史,我们得以亲手触摸茶陵完整的历史脉络:由夏而商而周,而春秋战国,而秦汉,茶陵先民活动遗迹渐次密集。当时间推移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随着茶陵置县,茶陵古城就此掀开崭新一页。

    历史,按照自己的轨迹继续运行。之后,茶陵建制又几经变换,时而立诸侯国,时而设州,时而复县,时而属衡州,时而隶湖南道,时而辖长沙府,时而改属湘潭专区,直至1983年改属株洲市辖。此间,茶陵城也几番易址,几番兴废,直到南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修筑县城,才确定了现在茶陵城的基本格局。

    10月,一个温暖的秋日,我们信步登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陵南宋古城墙。

    这段我省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南宋古城墙,尽管墙石斑驳,沧桑毕露,但其威严的气势却丝毫不减。城墙东侧墙下一个小亭里,卧着那头著名的与城墙一样古老的南浦铁犀。它7000公斤壮硕的身躯,历尽800年绵绵的风雨,居然不锈不蚀,依旧怒目炯炯,咧嘴龇牙,似要随时喝退侵扰古城的洪水。

    从古城墙向远方眺望,石器时代独岭坳遗址,吴楚雄关遗址、马王城遗址、金州城遗址、茶王城遗址静卧一隅,默默地注视一座古城的变迁;省级文保单位刘三吾墓、龙家牌坊、月到崖石刻、光泉石刻、列宁小学旧址、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仍然幽幽地叙说着古城今昔。

    我们毫不怀疑,2500平方公里土地,81处文物保护单位,诸多影响历史的本土名人、重大事件,足以标注茶陵古城历史的厚度,支撑着茶陵古城文化的高度。

      “卧对江流思往事”

    ——历史文化名人结缘洣水之滨

    空余叔子一青碑,无复山翁白接篱。

    卧对江流思往事,行传云岭扣禅扉。

    ——摘自宋代诗人黄庭坚《云阳山寺》

    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正月的一天,一支军队急匆匆从江西进入茶陵秩堂镇境内陈家庄。此时,天色已晚,路径不明,部队只得停止前进。恰在此时,本地账房陈先生路过此地,旋被哨兵请进主帅军帐。

    进得军帐,只见眼前主帅尽管态度温和,却难掩轩昂器宇。一经介绍,陈先生大惊,原来座前竟是朝廷征西将军岳飞,因追剿叛军曹成路过此地。不等劝说,陈先生爽快答应为大军带路。岳飞大喜,当即书写“墨庄”二字相赠,意即祝愿陈先生代代翰墨飘香。

    由陈先生引路,大军继续往茶陵高陇方向前进。行至一处石崖天方破晓。此时,士兵们又累又渴,正痛苦间,忽然有人发现路边石崖下就有一股清泉,于是人马痛饮,疲乏顿解。岳飞见此,慨然提枪,挑起稻田一颗禾兜,饱蘸泥水,在石壁疾书“光泉”二字。

    不久,岳飞行军至茶陵火田安营扎寨。村民尹彦德率乡亲犒劳岳家军,岳飞感其情,对尹说:“君,长者也,当以一经教子”,遂草书一幅“一经堂”相赠。

    三次题字,使一代名将岳飞与茶陵就此结缘。岳飞走后,受其勉励,茶陵士子发奋苦读,终至人文鼎盛,数百年不衰。

    不只是岳飞。

    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年届六旬的大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运走华盖,被贬广西宜州(今宜山),途经茶陵时,闻听茶陵云阳山、灵岩寺景色旖丽,便偷闲一游。

    上得山来,但见危岩耸峙,动人心魄,林泉飞瀑,清心怡情。诗人多日郁闷一扫而空,盎然诗兴喷薄而出,先是笔走龙蛇,一首《云阳山寺》一挥而就:“松风半入烹茶鼎,山鸟常啼桂月枝。见说北归应有日,道人先作柴门期”(后四句),既显空灵超脱,又表入世情怀;后是龙飞凤舞,一首《游灵岩》倚马已得:“大厦高堂未足论,凿时功力借乾坤。广长可坐三千客,今古惟留十八尊”(前四句),豪气渐生。

    又500年后,徐霞客来了。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正月初十,他从江西来到茶陵。茶陵的奇山秀水裹挟了这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旅行家。他登云阳,攀灵岩,游皇雩仙,进秦人洞,临险境而不避,历迷径而不悔,盘桓7日方才依依离去。

    之后,徐霞客将茶陵之旅所见详细写进《徐霞客游记》之《楚游日记》。他在记述云阳山寺景色时写道:“而庵中山环峰夹,竹树蒙茸,萦雾成冰,玲珑满树,如琼花瑶谷,朔风摇之,如步摇玉佩,声叶金石,偶振欲坠,如玉山之颓。”文辞优美,已不似写景,而更近于抒情了,对茶陵山水之爱,可见一斑。

    还有唐代著名文学家元结,还有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还有明代大学士解缙,还有……他们都在茶陵留下自己的足迹。转至近代,毛泽东、朱德、陈毅、张云逸、王震、谭震林等老一辈革命家,更是在这里浴血奋战,书写着威武雄壮的革命史诗。

    披着历史的荣光,茶陵古城收藏着别样的情缘。

       “少年争说李东阳”

    ——走进“进士之乡”体验书院文化

    金羁细马出明光,碧色罗衣锦绣香。

    行过玉河三百骑,少年争说李东阳。

    ——摘自明代诗人陆武《琼林醉归图》

    读过中国历史的人,大多知道李东阳的大名。作为明朝著名诗人、散文大家,历任翰林院编修和户部、礼部、吏部尚书,他先后被授文渊阁、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誉满京城的大学士,竟是茶陵高陇人氏。

    同样鲜为人知的是,在明清两代,包括李东阳在内,共有四个茶陵人被授“大学士”头衔,分别是明朝刘三吾、李东阳、张治,清朝彭维新。所谓“四相文章冠两朝”,既是指此。

    茶陵读书人,为茶陵古城涂抹了一道炫亮的色彩。据统计,自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至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共有2名茶陵籍文人点中状元,127人高中进士,加上已无法准确统计的举人、贡生、副榜、生员,人数之多,在中国南方十分罕见。

    一个外籍人士眼中近于“化外”的偏僻小县,竟然堂而皇之地成为“进士之乡”,对许多人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谜。而这个谜的谜底究竟是什么?答案是:茶陵书院文化。

    茶陵书院之兴起,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

    宋朝之时,北方持续动乱,南方较为安定,北人于是纷纷南迁。这一背景下,地处要道、农业发达、社会又较为安定的茶陵,成为一些南迁者理想的客居地。据统计,茶陵69个姓氏,宋、元、明三代迁入的竟有47个。农耕社会,讲究耕读传家。迁入茶陵的各方人氏,为了提高社会地位,便纷纷创办书院,培养自家士子,以求读书入仕,功名显达。一时间,茶陵书院如雨后春笋,竞相兴起。

    湖湘文化代表人物、元末学者、茶陵人李祁在其所撰《茶陵学校记》中,就曾骄傲地宣称:“茶陵学校,湖南为盛”。据当今学者考证,茶陵书院自宋至清代共有38所,宋代居湖南第三、 元代居第二、清代居首位。茶陵书院是一道文化的奇观。有人评价:“江南三省,湖广得才,近古湖广省湖南得才为最多。茶陵隶湖南,得才比各郡县犹多。”

    受书院文化浸润的茶陵学子,大量登堂入仕,著书立说,成就斐然。

    四大学士自不必说,其他学子可圈可点者亦不在少数。茶陵进士谭希思、陈泰诗文出色,著述均被辑入《四库全书》;茶陵士子刻印的元版《梦溪笔谈》,是全国存世唯一原刻本,1965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从香港购回,收藏于北京图书馆;光绪30年进士谭延闿,早年投奔孙中山,历任大元帅府内政部长、秘书长、北伐军总司令和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

     “狂飙为我从天落”

    ——井冈山的斗争见证红色茶陵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摘自毛泽东《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1965年5月21日下午,一个高大的身影出现在茶陵县委大院。

    从见到这个身影的那一刻起,大院里的干部就感到实在无法压抑自己不断加速的心跳。因为,这迎面走来的,正是他们经常在报纸、电影上见到、在内心呼唤过无数遍的——毛泽东。

    时隔38年,毛泽东“千里来寻故地”,重上井冈山,途经茶陵。

    老人家当夜就住在茶陵县委办公楼。那一夜,主席房间的灯光一直亮着,直到次日凌晨3点。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他第一次住宿在一个县城。那一夜,他一定回忆起38年前在茶陵的革命岁月,回忆起井冈山第一个“工农兵政府”,回忆起“湖口挽澜”的惊险一刻……

    1927年11月28日,寒意渐浓,可茶陵城州衙门前操坪上却人山人海,一片热闹。上午10时,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前委代表宛希先走上主席台,大声宣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正式成立”,并将工农兵代表谭震林、陈士榘、李炳荣介绍给大家。当天下午,在茶陵老州衙,工农兵政府挂牌办公。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成立,是井冈山根据地创建时期的大事件,被视为实现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初始标志,是红色建政的开始,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创举,是毛泽东伟大革命实践的重要成果,史学界因此有“红色政权理论,源于井冈茶陵”的共识。

    茶陵工农兵政府的成立,引起国民政府恐慌。12月26日,湖南省主席何健派出正规部队进抵茶陵。12月27日,工农革命军撤出茶陵城,准备回师井冈山。但在此前,一团团长陈皓却在暗自策划投靠国民党。

    正在井冈山的毛泽东提前知晓信息,感到情况严峻,迅速决定于25日从茅坪赶往茶陵。27日上午8时,已经到达茶陵城附近的毛泽东,得知撤出茶陵部队正往南走(那正是陈皓准备投靠的国民党方鼎英部驻扎地),立即决定追赶。经4个小时疾行,终于在茶陵湖口墟外追上正要掉头南下的部队,及时制止了叛逃,惩治了叛徒。

    后来的党史学者感叹,如果毛泽东迟到半小时,就很难追上了,历史可能因此重写。这是井冈山斗争史上惊险的一页。毛泽东果断出手,力挽狂澜,使小小的茶陵湖口从此载入史册。

    当然,载入史册的还有红色的茶陵人民。

    在艰苦的红色岁月,茶陵贫苦农民大量参加革命,有5万多人英勇献身,新中国成立后被正式追认在册的革命烈士有5301人。1955年至1964年,被中央军委授衔的茶陵将军有25人(其中中将5名),将军数量排在全国第12名,成为有名的“将军县”。 

    铁牛生来在茶州,金鞭任打不回头。

    这是前人咏茶陵铁犀的两句诗。有着出生入死不回头的“茶陵牛”精神的茶陵人民,给毛泽东留下深刻印象。他曾深情地说:“茶陵的斗争很艰苦,茶陵人民很勇敢,很会打仗,茶陵牛嘛。”

     “烟霞草木有余香”

    ——地域文化特点彰显魅力茶陵

    何年下辇到云阳,古庙英皇列上行。

    献寿称觞逢七夕,烟霞草木有余香。

    ——摘自谭延闿《故乡八景·蟠仙峰起》

    但凡美食家都知道,中国拥有著名的八大菜系。其中,湘菜作为八大菜系之一,地位崇高。可是,如果要问谁是“湘菜鼻祖”,可能就知者寥寥了。这个“鼻祖”不是别人,正是茶陵人氏、赫赫有名的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

    一个政治家何以成为“湘菜鼻祖”?

    原来,谭延闿因少时一次随父亲回茶陵的经历,从此对家乡美味念念不忘。之后,随着地位日益尊崇,处于对家乡的爱,他对家乡美食也愈加珍重。为此,他不仅延揽家乡名厨一直跟从,还潜心研究,以自己的字号命名,创制出系列“祖庵家菜”、“谭家菜”。今天我们熟知的“荷叶粉蒸肉”、“宫保鸡丁”、“霸王别姬”等,就出自他手。

    对美食的热爱和实践,加上个人地位和社会影响,使“祖庵家菜”迅速崛起,最终举起湘菜文化的大旗,享誉天下。

    独特的地域,孕育出独特的文化样式。独特的基因,催生出独特的文化现象。除了茶陵美食,茶陵火龙、茶陵湘剧、云阳山庙会、茶陵民间传说、民间歌谣、红色歌谣等,均作为茶陵独具价值的文化遗产,备受赞誉。据统计,茶陵现在拥有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个市级项目。

    独特的地域文化,彰显着茶陵独特的文化魅力——

    起源于南宋的茶陵客家火龙,是茶陵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茶陵人民祈求风调雨顺美好愿望的“火龙”,一般长约10米,龙身里点亮蜡烛,常由9名壮汉挥舞。最多时,会有10多条火龙齐舞。锣鼓一响,火光流泻,蔚为壮观。

    茶陵歌谣,既通俗谐趣,又充满智慧。一首名为《懒鬼歌》的歌谣唱道:“正月欢欢喜,二月冇得米、三月餐管餐,四月难得盼。五月不奈何,六月杀大禾。七月肚子饱,八月啃薯脑。九月算一算,十月又欠账。十一雪花飞,十二背蓑衣。”戏谑之中,发人深省。

    2010年10月23日晚,长沙湘江剧院座无虚席,所有观众都被舞台上的《洣水魂》深深吸引。该剧的创作者正是全省唯一的县级湘剧团——茶陵县湘剧团,它通过讲述茶陵女青年玉姑与红军战士李春牛、江西青年孙铁保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颂扬了红色岁月的人间真情,感人至深。最终,该剧荣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

      “星移斗转汗青留”

    ——秉承历史责任保护传承历史

    茶州承泽水环流,战孽消灾钦铁牛。

    赤帝教民蕃稷黍,星移斗转汗青留。

    ——摘自颜秋桦《茶陵八景·洣水环流》

    千古江山,一方水土。

    涉过漫漫长河,穿过悠悠岁月,茶陵一路走来,以鲜明的风格书写着历史,以非凡的力度创造着历史,以别样的光彩照亮着历史。历史文化,已被茶陵人民视作最宝贵的财富。怀着一种情感,怀着一种信念,这些年来,他们一直悉心呵护。

    现有的保护好。通过成立“南宋古城墙保护办公室”,使1200米遗存的古城墙与两道城门保存完好;通过申请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使南浦铁犀受到专门保护;通过申报省级自然保护区,大力保护云阳山景物和环境;通过普查,使135处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筑和大批古桥梁、古道、古井、古渡、古墓、古窑、革命遗址、红军标语得到妥善保护。

    没有的要复建。这其中的精彩之笔就是修复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该旧址原系南宋至清代的州(县)衙,始建于宋代中叶,1928年毁于战火。2005年,茶陵县委、县政府下决心投资2000万元,按照“修旧如旧”、还原历史的原则,对占地1.8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975平方米的旧址进行全面修复,恢复了历史原貌。2011年下半年,该县再启占地5054平方米洣江书院重建工程,历时一年,大功告成。

    在县委、县政府主导下,《茶陵古城保护办法》和《茶陵古城保护修缮管理办法》顺利出台,上亿元修缮资金顺利筹措;在专门人员参与下,几十个“非遗”项目原始资料得到系统整理;从2005年起,全县集中力量组织编写历史文化丛书,已经出版20部著作,其中包括出《茶陵州志·诠译版》、《毛泽东与茶陵》、《李东阳评传》、《茶陵历代文化书院》、《茶陵文学集成》等。

    为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茶陵县强势推进“文化旅游强县”战略。2012年,成功举办了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启动中国书法之乡创建活动,先后举办了20余次“翰墨情颂红色摇篮”、“茶乡情韵”、“东阳书艺”等大型书法作品展赛;引资20亿元,在云阳山下开工建设占地上万亩的中华茶祖文化园;出台措施,大力推动“茶陵三宝”(生姜、大蒜、白芷)的品种提纯和市场化营销……

    每一个都是大项目,每一项都是大手笔。

    不只为铭刻历史的记忆,更为了张扬文化的力量。茶陵,一直在行动。

    晨曦初露,我们走进宽阔的工农兵政府旧址。晨光中,大片的仿古建筑镀上了一层金辉。一座旧时代的州衙,变身为新政权的摇篮,无比深刻的历史寓意,已经蕴含其中。

    晚霞正浓,登上高高的云阳山。落日熔金,把洣水染成一条金色的河。洣水边,是迅速崛起的茶陵新城。城中高楼,拔地而起,欲与云阳试比高。脱胎于古老的岁月,换骨于崭新的时代,茶陵古城正迈开青春的步伐,跨越历史的长河。

    茶陵,犹如一杯国饮茗茶,闻之清香,品之醇厚。

    茶陵,恰似一坛云阳冬酒,饮之甘饴,继之浓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