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络病论治糖尿病肾病

 学中医书馆 2013-10-16

糖尿病肾病(DN)为糖尿病(DM)三大并发症之一,也是DM的常见、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以微血管基底膜增厚为特征,是DM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临床可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笔者通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从络病论治DN,对减轻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个人临床体会简介如下。      

1 络病学说与DN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与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建立“络病证治”理论体系,对提高难治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络病理论肇始于《内经》,临床证治奠基于《伤寒杂病论》。清代叶天士指出:“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始形成了络病的病机理论,从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发展的“三个里程碑”。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级细分,遍布人体上下内外,沟通联络脏腑百骸的网络结构,形成体表阳络和脏腑阴络,具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网状分布的空间结构特点,还具有气血流缓,面性弥散,双向流动,末端连通,功能调节的气血运行特点,形成其发病及病机演变的特异性。阴络根据分布脏腑不同进一步分为心络、脑络、肝络、肾络等。根据其功能,络脉又分为运行经气的经络之络和运行血液的脉络之络,脉络之络与西医学中小血管、毛细血管包括微循环具有同一性。因此肾络应当是指分布在肾脏区域中小血管、毛细血管包括微循环,特别是肾小球的毛细血管襻。肾络气血运行特点为血流缓慢、血流量大、面性弥散、末端连通、津血互换、双向流动、功能调节。由于肾络的结构及运行功能特点,病邪伤及络脉则更易形成瘀滞、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络脉发病特点,从而出现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不荣、络脉损伤、络瘀成积等络病基本病理变化。   

根据DN临床表现,本病属于中医消渴病兼证“水肿”、“关格”等病范畴。尽管古医籍中没有糖尿病肾病的病名,但大量关于消渴、肾消、水肿等病症的描述。如张仲景《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指出:“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楼瞿麦丸主之。”即消渴病继发水肿。《圣济总录》进一步阐发病机:“消渴病久,肾主受伤,肾主水,肾气虚寒,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聚于体内,而出现水肿。”《杂病源流犀烛》:“有消渴后身肿者,有消渴面目足膝肿而小便少者”。《证治要诀》指出:“下消肾消,肾衰不能摄水,故小便虽多而不渴。”指出肾消病位在肾,为肾衰所致。《证治要诀》又指出:“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中滚涌,更有浮溺,面如猪脂,此精不禁,真元竭也。”细致阐发了消渴病兼证水肿的病理变化。《伤寒论·平脉法》:“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DN晚期肾衰甚至尿毒症阶段当属于中医学“关格”范畴。      

2 DN诊断要点   

本病的诊断要点主要有:①符合1997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有多年DM病史;②有微量蛋白尿水平以上的蛋白尿,伴有DM其他合并症(如DM眼底损害);③临床能除外其他肾脏病。      

3 辨证论治   

DN是因消渴日久,肾之气阴两虚,致络脉空虚,内生之痰瘀郁热,胶结化毒,毒痰瘀郁热,瘀滞在肾络,肾络阻滞,诸症丛生。痰、瘀、郁热胶阻络脉,是毒邪产生的病理基础,元阴元阳受损,五脏六腑失其温煦、滋养,脏腑失衡,脏腑气机失畅,是毒邪形成的关键。毒邪伤肾贯穿DN之始终。本病病位在肾络,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为本,气滞、血瘀、湿痰为标。其病程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以气阴两虚兼络脉瘀阻为主;中期以阴阳两虚兼络脉瘀阻为主;晚期以痰浊、血瘀、损肾伤络为主。故以通络祛邪、调理脏腑为治疗原则。通络贯穿治疗始终,实证应祛邪通络,可选用辛温通络、辛润通络、辛香通络、虫蚁搜络等方法;虚证宜络虚通补,可选用补气通络、辛甘通补、滋润通络等方法,并注意调理脏腑气机升降出入以助通络。   

3.1 气阴两虚兼络脉瘀阻(多见早期):诊见面浮肢肿,少气自汗,口干多饮,头晕目眩,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肢体麻痛,腰膝酸软,舌淡黯、苔少,脉细弱。理化检查:轻度水肿,血压偏高,尿蛋白 ,血肌酐(Cr)、尿素氮(BUN)正常或偏高。治法:益气养阴,化瘀通络。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生黄芪、茯苓、怀山药各30g,太子参25g,麦冬、白术、陈皮、生地各15g,枸杞子、地龙各12g,当归、丹参各20g,桂枝、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分服。   

3.2 阴阳两虚兼脉络瘀阻(多见中期):诊见神疲乏力,倦怠嗜睡,晨起眼睑浮肿,晚上足跗肿胀,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指趾发麻,或有便溏,夜尿多,口干口淡,渴而不多饮,舌体胖、质淡黯、苔薄白滑腻,脉沉细涩。理化检查:中度水肿,血压升高,尿蛋白?~?,血Cr、BUN轻度升高。治法:温阳益阴,化痰活血。方选右归丸合二陈汤加减:熟地、茯苓各30g,山萸肉、菟丝子、白术、陈皮、猪苓各15g,水蛭、附子各10g,肉桂9g,半夏、地龙各12g,丹参25g。每日1剂,水煎分服。   

3.3 痰浊血瘀,损肾伤络(多见于晚期):诊见全身水肿(下肢尤甚),恶心呕吐,形寒肢冷,面色晦黯或萎黄,精神萎靡,肢麻掣,痛胸闷气短,心悸,腹胀纳差,尿少或无尿,大便溏泄,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细无力。理化检查:重度水肿,血压明显升高,尿蛋白?以上,血Cr、BUN明显增高。治法:化痰泻浊,祛瘀通络。方选自拟化瘀通络泻浊方:桃仁、红花、枳实、半夏、泽泻各12g,当归、丹参各20g,川芎、地龙、陈皮各15g,茯苓、大腹皮各30g,丹参20g,大黄、水蛭各10g,甘草6g。水煎分服,每日1剂。      

4 病案举例   

王某某,男,59岁,农民。2003年10月8日初诊。患者精神萎靡,自述16年前发现口渴,消瘦,乏力,经查空腹血糖13.6mmol/L,尿糖?,诊断为“2型糖尿病”。曾口服降糖药,症状缓解。空腹血糖经常波动在8mmol/L~10mmol/L之间。7年前出现眼睑、面部及双下肢水肿。测血压150/98mmHg,查空腹血糖10.5mmol/L,尿蛋白?,血Cr 256μmol/L、BUN16mmol/L。按DN给卡托普利,肾胺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治疗,疗效欠佳,特来诊治。诊见:消瘦,面色晦黯,眼面浮肿,下肢肿甚,肢冷,乏力,尿少,恶心腹胀,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细无力。辨证为痰浊血瘀,损伤肾络。治拟化痰泻浊、祛瘀通络。方用化瘀通络泻浊方加减:当归20g,桃仁、红花、枳实、半夏、泽泻、地龙各12g,益母草、陈皮、竹茹各15g,大腹皮、茯苓各30g,桂枝9g,水蛭、大黄各10g。服上方20剂后,症状明显减轻。服用降压药物由以前每日3次,减为每日1次。尿蛋白 ,血Cr 190μmol/L、BUN9mmol/L,空腹血糖9.6mmol/L。后在原方基础上去泽泻、竹茹、桃仁,减大腹皮用量,加附子、旱莲草、女贞子,继服15剂,以巩固疗效。之后间断服上方,数年病情稳定,肾功能检测轻度异常,明显减少了西药用量,延缓肾功能损害进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