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络病理论认识眩晕

 369蓝田书院 2018-07-19

作者:李庆朋 孙鲁艳 赵丽丽(山东中医药大学)

摘自:《第十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

摘要


为提高络病理论体系的临床指导价值,从风、火、痰、瘀、虚多方面阐述眩晕的络病病机,介绍目前通络治法在眩晕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眩晕一症临床极为常见,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复杂,有血管源性、耳源性、精神源性、肿瘤性、偏头痛等多种病因,其中血管源性眩晕与络病关系最为密切,其病位在于脑络。引发眩晕的风、火、痰、瘀、虚各种病理因素若迁延不解,久病入络,能引起脑络绌急、脑络不荣、脑络瘀阻或脑络淤塞等各种络脉病理改变,从而促进了眩晕的发生发展。从络病角度认识眩晕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眩晕病位和理解眩晕病机,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眩晕的络病病机

眩晕,古称“眩冒”、“巅眩”,《医学入门》云:“眩,言其黑;晕,言其转;冒,言其昏。”可见眩晕是头脑清窍功能的失常。“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头脑诸窍正常功能的发挥以气血的灌注和濡养为物质基础,而营卫气血的运行又以脑络的畅通和气化为前提。脑络中气血运行有序,诸窍得养,则可视可听,开合有度;若气化失司,气血瘀阻,浊邪害清,则眩晕耳鸣,诸症蜂起。无论新感或者久病均能损伤脑络,继而引发眩晕。络脉有气络、血络之分,新感易伤气络,久病方损血络。就眩晕病理因素而言,不离风、火、痰、瘀、虚。


风邪袭络致眩

风有内外之分,外风、内风皆能致眩,而以内风多见。将息失宜,起居不当或久病体虚,正气不足,感触风邪,留着脑窍,阻滞气络,发为眩晕,如《诸病源候论》认为:“风头眩者,由血气亏虚,风邪入脑”。若兼夹湿邪,可缠绵不解,眩晕反复发生。若素体阳盛,肝阳易亢,或年老肾亏,水不涵木,内风时起,逆犯脑络,络脉绌急,亦可发为眩晕,即《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所谓“内风袭络”。


火热灼络致眩

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宜,损伤中焦,脾失运化,气机壅滞,酿痰生热;或精神紧张,情绪压抑,气行不畅,郁而化热;或长期烟酒嗜好均能形成火热病机。重视火热致眩者当首推刘完素,其在《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指出“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火热以气血为载体,上下内外无所不及,而气血的运行以经络血脉为通路,故脉络易被火热灼伤。火性炎上,易袭阳位,脑络首当其冲。火热蕴络,炼津成痰,灼血为瘀,日久痰瘀凝结,络息成积,阻塞血络,脑络瘀阻,甚则脑络淤塞,发为中风。可见“火热致眩”与“火热致中”一脉相承,是同一病机所致不同程度病情的演变。


痰浊阻络致眩

痰饮、痰浊、痰火皆可为患。《伤寒杂病论》中有较多痰饮致眩的论述,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李东垣认为脾胃气虚,运化失司,痰浊内生,浊痰上犯清阳之位,发生眩晕。朱丹溪则重视痰火致眩,如《丹溪心法·头眩》谓:“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也”。痰为津之变,五脏气化失司,津液输布失常,皆能生痰。而络脉由经脉支横别出,经络连通贯属五脏六腑形成立体网状结构。痰浊蕴结脏腑,五脏气化不利,必将影响络脉气机,且痰浊随气上下,无处不到,若痰随气逆,上犯清空,阻于脑络,则发为眩晕。其次,痰浊长期壅滞脉络,阻滞气机,气郁化热,血停成瘀,痰、热、瘀交结难解,阻塞脉道,附脉成积,络脉瘀阻,亦可产生眩晕。


瘀血阻络致眩

瘀血阻于脏腑经络亦能导致眩晕的发生。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论》中指出:“瘀滞不行,皆能眩晕”,汪机认为“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如临床上头部外伤的患者恢复期常伴随头晕的症状,其中部分患者可从瘀血论治,但津血同源,痰蕴脉络可阻碍血行,瘀血停留可化生痰水,故单纯瘀血致眩的患者并不多见,而是常常伴随痰阻、损神、伤髓等病机,共同致病而发生眩晕。


络虚不荣致眩

《内经》中关于因虚致眩有较多的论述,如《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目为之眩”。张介宾则强调“无虚不作眩”,并指出虚有上下之分,上虚宜治其气,下虚宜补其精。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年老肾精亏虚或久病伤及肾精,脑髓不充,脑络失养,可发生眩晕;或平素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案牍劳形,致气血两虚,清窍失养,络虚不荣,可有头晕、心悸、疲劳、失眠等症状的出现。

通络治法在眩晕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眩晕的发生和络脉壅塞,营卫气血失畅关系密切,而络脉以通为用,因此通络也就成为治疗眩晕的重要方法之一。一些学者对高血压、后循环缺血、脑梗死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眩晕采用通络治法取得较好疗效。眩晕在不同疾病中表现形式及病理因素并不一致,但通络是其共同原则和治法。


高血压性眩晕

伴发于高血压病的眩晕临床较为常见,二者共病的证候分布复杂而广泛,总体来看发生于高血压病初期的眩晕,病机以肝阳亢盛,内风扰络,脑络绌急为主;随病程的迁延,病久损伤血络,痰瘀凝结,损脉成积,遂致脑络淤阻,兼之老年患者肝肾亏虚的体质基础,故高血压后期多呈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现代学者对高血压性眩晕的病机也多从痰、瘀来认识,如邓悦等认为风痰瘀络和高血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风痰蕴结日久可损及心络、脑络、肾络,故通络之法强调熄风化痰。内风平熄,痰瘀渐消,脑络柔和畅通,则眩晕得止。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病位在于脑络。后循环缺血多见于老年患者,有学者认为肾精亏虚兼血瘀脑络是其病机关键,采用补肾填精,益气化瘀通络法治疗取效较佳,具有一定借鉴价值。此外,若后循环缺血频繁发作演变为脑梗死,可伴随剧烈眩晕。目前在络病理论指导下,对通心络胶囊用于脑梗死的治疗也有了临床探索,为应用通络治法治疗脑血管病作出了新的尝试。

眩晕病机多端,风、火、痰、瘀、虚均能通过损及脑络,阻滞营卫气血的运行而发病。在络病理论指导下,根据眩晕病机采取相应通络方法治疗取得一定进展,如何进一步提升络病理论临床指导价值,扩大络病理论体系范畴尚需新的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