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亲叔叔”——程红兵老师《我的叔叔于勒》一课赏析

 明月清风7511 2013-10-16

“我的亲叔叔”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及赏析

 

执教/上海市建平中学 程红兵

    赏析/江苏南京市教研室 袁源

 

: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

叔于勒》。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

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品评】开门见山,简洁明快,自然而大气。

:“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是全家的恐怖”,“花花公子

:“花花公子是对于勒的评价吗?

:不是。花花公子是说有钱人家的子弟,而于勒家不是,于勒家比较穷。

:,请继续找。

:坏蛋、流氓、无赖。

:这是直接指于勒吗?

:不是,这是就一般情况说的,但实际上暗指于勒。还有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他可真算得上一个有办法的人”,“这个小子”,“他是个法国老流氓”,“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

:很好,这个同学找了很多,还有没有?

【品评】一堂课的开始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老师用适当的反问,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重心轻松地牵引到学习的主题上。这里没有喧闹的热场渲染,没有廉价的赞美表扬,有的就是实实在在的问题探讨。此处教师真正与学生平等相待,尊重学生,把他们作为可与自己交流的有思想的伙伴,而不是自己的教学对象。这才是课堂民主的根本体现。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这几句话很重要。现在我把同学们找的主要的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品评】清楚的板书,能让学生的思维直观化,明晰化。这是教学中温暖的人文关照。

请同学们把这些评价分分类,分类的标准是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

说的,并说说是什么情况,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请按时间顺序说。

【品评】好一个“请按时间顺序说”,这就轻巧地把学生的思路与作品的文脉统一起来了。常常看到一些老师让学生在文中找依据,学生说的时候却不加引导,以致学生随口道来,你一言我一语,东一榔头西一棒,好端端一篇文章,就被“说”得杂乱无章,成了各个零部件的陈列,失去了整体感。

:“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是在同一种情况下说的,因为于勒把

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占用了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占了钱。他们对于勒采取什么态度?

:把他赶走了。

:你怎么知道是赶走的?

:课文用打发一词,可知是把于勒赶走的。

:下面依次有哪些话是在同一情况下说的?

:“全家唯一的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是在他们接到于勒两封信以后说的。

:信中哪些话导致他们这么说?

:“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发了财……一起快活地过日子。

【品评】其实,菲利普一家的拮据生活并非都是于勒造成的,他们盼望于勒,也绝不只是想拿回自己的“损失”,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于勒发的“财”,这也是他们遇到穷水手于勒后倍受打击的根本原因。这里还可以让学生再推敲一下。

:于是这一家人每到星期日干什么?

:到海边的栈桥上等于勒回来。

:这位同学说等于勒回来”,这个字用得好不好?请说说道理。

:不好,“字不能说明这一家人此时热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词?

:应该用字。

:很好,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文章哪些细节体现了字?

:“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于勒在不在这只船上?

:不在。

:你怎么知道?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表示意外,父亲希望于勒能出乎意料地来到身边,表现了他急切盼望的心情。

:说得好。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还有什么细节体现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这句话是体现吗?

:这句话主要体现这家人高兴、得意,还有几分骄傲的心情,把信给别人看,为了炫耀。

:还有什么细节体现

:“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很好,10年时间丝毫没有减少他们的希望,反而增加了。还有吗?

:“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这笔毫无着落的钱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可以看出他们急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这位同学分析在理。文中还有一个细节充分体现了急切盼望的心情。请同学们认真看。

:“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他们真的看到了吗?

:没看到,是他们脑海中出现的幻觉,人到了急切的程度才会出现幻觉。

:说得好,这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再看其他几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品评】对“盼”字的分析,让学生在把握情节的同时,恰到好处地剖析了人物的心理。其中,对于勒钱的计划和对于勒出现的幻觉,处理得快了一点,再精细一点,不是简单的“这位同学分析在理”和“这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就好了。

:最后几句话是在见到于勒时说的,当他们发现于勒是一个穷水手时,菲利浦夫妇就大骂于勒是贼,是流氓。

:是当面骂的吗?

:不是,是背着于勒骂的。

:为什么要背着?

:生怕于勒重新拖累他们,同时也生怕好不容易找到的女婿知道这件事,因为这位女婿是冲着于勒那封发财的信才下决心求婚的。

:后来这一家人又怎样了?

:为了避开于勒,他们改乘另外一条船。

【品评】连续的几个追问,在交流中机智地启发学生,使其认识得更到位。

:我们把情节理一下,请看板书:

赔钱……盼

占钱……赶

有钱……赞

没钱……骂避

从以上板书可以看出,小说情节不长却也曲折起伏,特别是后面情节的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果我们把课文分成两大部分的话,应该分在哪里?

:从开头到旅行之前为第一部分,从动身旅行到最后为第二部分。

:我用一副对联概括两大部分的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副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

:人不如钱。

:请解释一下。

:于勒这个人还不如钱重要,盼于勒是假,盼于勒的钱是真。

:有道理。还可以从这件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来考虑。

:“金钱至上”,盼是因为有钱,避是因为没钱,在人们的眼中金钱是至高无上的。

:“世态炎凉”,开始他们热切盼望于勒,后来发现于勒没钱,就避之唯恐不及,根本没有兄弟亲情。

:同学们拟得非常好,跟老师想的一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可见其主题是深刻的。现在我们再来作第二次分类,看看我们前面找出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

【品评】匠心独具的设计,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令人叫绝。过渡紧扣主线,也很自然。

:“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分文不值的于勒”,“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这些都是大家的看法。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流氓”,“这个贼是母亲克拉丽丝说的。这个家伙是父亲菲利浦说的。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是若瑟夫说的。

:很好。这么归类以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同一个人前后态度截然不同,母亲克拉丽丝开始极力夸赞于勒,后面又恶意咒骂于勒。

:由此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请谈谈你对克拉丽丝的看法。

:这个人太无情义,满脑子只有金钱,非常自私、势利,只管自己的得失利害。

:菲利浦夫妇都是小人物,不是十恶不赦的恶棍、坏蛋,但由于他们对待亲兄弟的态度,我们从心底鄙视他俩的人格。还有什么发现?

:菲利浦夫妇有些不同,克拉丽丝骂于勒是贼是流氓,菲利浦只说于勒是这个家伙,说明菲是有点同情于勒的。

:这位同学观察比较细致,但我们看看菲利浦是不是同情于勒?为什么?

:不是,因为菲利浦最终没认自己兄弟,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由此看出他也是无情的,他也是以金钱为重的,菲与克只是有点程度不同罢了。

:很好,具体说说。

:克拉丽丝更泼辣,更冷酷,更有心计,因而她也更令人讨厌。

:这一家人都是一个态度吗?你们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若瑟夫和他的父母不同。

【品评】让学生自己看现象,自己去发现,并以相关的问题引导深入的发现,从而真正得到探究的收获。

:,我们来齐读文章写小若瑟夫的一段话:我看了看他的手”——“

的亲叔叔。(读略)

:同学们还没有把文中的感情读出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里一共三句话,前二句写谁?

:写于勒。

:是谁的目光看于勒?

:若瑟夫的。

:我读一下,你们看这目光包含了什么?(师读)

:目光饱含了怜悯之意,对穷困潦倒的于勒充满同情。

:第三句是写谁的心理活动?

:若瑟夫的心理活动。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短语同指一个对象,何以要反复?父亲的弟弟是针对谁说的?我的亲叔叔强调什么?

:“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

【品评】这里说若瑟夫对于勒“充满侄叔亲情”是有些勉强的,若瑟夫没见过于勒,更没在一起生活过,何来亲情?他从小生活在那样一个势利虚荣的家庭氛围中,,怎么会与父母判若天壤?若瑟夫付钱的一段显然是作者刻意安排的一个亮笔。如果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可能会让学生思考得更深入,

: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生读)

:这一遍读出了感情。若瑟夫与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对比有何作用?

:突出了双方的性格。

:对。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

:表明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他希望社会能更好一点。

:好,下课。

【品评】结尾再掀高潮。对重点段的精读深悟,让学生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多了一份情感的共鸣。再顺理成章地回顾小说的标题,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如果学生在对比后说出“突出双方的性格”,老师让学生做个总结,而不是自己直接概括就更好了。

 

【总品】程红兵老师《我的叔叔于勒》一课非常精彩,令人拍案叫绝。细细回味,可看到这节课之所以精彩的缘由。

一、精彩来自精准的文本解读。《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传统课文,传统的说法是“小说艺术的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现在比较流行的认识是“小说真实的表现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而后一种说法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几近演绎成了为菲利普夫妇鸣不平。诚然,设身处地地为菲利普夫妇着想,他们的难处是可以感同身受的,但引导学生同情甚至赞同他们的想法与做法,就不能让人苟同了。程老师在课上说了这样一句话:“菲利浦夫妇都是小人物,不是十恶不赦的恶棍、坏蛋,但由于他们对待亲兄弟的态度,我们从心底鄙视他俩的人格。”这话态度鲜明,掷地有声,这是程老师个人研读文本,对课文真正深刻的把握的体现。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谅解,因为小说的主题是直指人性中的劣根及其诞生和充溢的“社会整个肌体”的,而对人的劣性的宽容和迁就,势必打击或伤害人的善性,助长庸俗社会价值观的蔓延。程老师紧紧抓住写小若瑟夫的一段话重点品味,也是着意引导学生懂得,在迫使小人物常常表现出劣性的社会氛围中,人还是要努力“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的,就像若瑟夫那声“我的亲叔叔”的默念,良知是应当坚守的。

除了对主题的精准把握,程老师对小说的艺术手法也解读得非常到位。比如对行文线索的认识,一般总是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来梳理,而程老师更进一步地要求学生关注在什么情况下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着变化,于是“赔钱……/占钱……/有钱……/没钱……骂 避的板书顺理成章的出现了,而引发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及全文情节变化的根本,原来是个“钱”字,这较以往的教学要深入一层,学生的认识也更直观和透彻了。再如,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程老师也一改以往扣帽子似的简单定位,而是从称呼或评价入手。这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入木三分,而刻画的内容则多以语言为主,语言中又以对“于勒”(实质是钱)的态度变化为妙,程老师一目了然,就从这些称呼或评价入手,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敏锐而独到的解读,实在令人叹服。

二、精彩来自精妙的教学设计。教小说,一般总是从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入手,程老师的课似乎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他根据这篇小说的特点,针对这篇小说的个性,巧妙构思,精心设计。他不是以惯常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思路,让学生找出行文线索,梳理情节脉络,而是让学生找出不同的称呼或评价,然后以所出现的背景为分类标准,自然理出了情节。紧承情节分析,程老师引出一副对联,然后请学生加横批。这样引导学生理解主题的一招着实特别,既总结上面的环节,又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处。从学生加的横批看,“人不如钱”“金钱至上”和“世态炎凉”,一个比一个调动了自身的感悟,逼近了小说的本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同样紧扣称呼或评价,以“这些评价是谁说的”提问,自然过渡,这既使得整堂课的内容集中,主线分明——始终围绕称呼或评价语展开,更使小说的特点跃然而出。通常认为阅读指导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最好是读一篇文就能读一类文的方法,所以小说阅读课大体是从文体知识入手的,这固然也是一种办法,但它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作品都是有生命,有个性的,靠一种通用的办法阅读所有的文章,简单了解尚可,深入理会就不行了。因此,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更应该让学生学会迅速、准确把握文章个性的方法,并从个性中得到深入的理解,程老师的教学设计就带给人这样的启发。

三、精彩来自精当的思维点拨。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这似乎是共识,但近年来却被忽略了。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多关注了感受与体验,理性分析的分量不足。程老师的课堂上多处出现了精当的思维点拨,启发着学生的智慧。且不说对称呼或评价语的两次分类,为对联加横批,这都是极好的思维导引,就是课堂中随处可见的细小环节,也体现着教者对学生思维方向和品质的关注与培养。如,“等”与“盼”的比较,看似只是让学生斟字酌词,实际却可以让学生在比较推敲中,阅读的指向更准确,思维更缜密;还有学生加横批“人不如钱”并作解释后,程老师紧跟着说:“还可以从这件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来考虑”这一轻巧的提示,为学生拓宽了思路,又一次激活了思维。再有,让学生二次分类后,对分类的结果进行观察,得出自己的发现。这一来,学生学习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的深度又进了一层。特别值得学习的,是程老师很善于纠偏。在与学生的亲切交流中,一旦发现学生的思维出现误差,程老师便会以一个相连的反问,触发学生重新思考,并自行更正。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程老师善于把握与学生交流中的思维点拨契机,以自然贴切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动脑筋,找依据,得结论,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思维训练,对学生形成真正良好的阅读品质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教学总是有遗憾的,优势的凸显,常会伴生着相应的缺失。正是因为程老师以一条主线巧连课文,因而,有些离主线略远的细节就被忽视了。如,一家人星期日到栈桥漫步、父亲请姐姐姐夫吃牡蛎、父亲与船长的搭话等,都能折射出法国虚荣的市井心理。小人物对财富的渴求,多半不过是对虚荣心的满足,这恰是其悲凉之处。同样,重于理性分析,又不免淡化了感性体验,即便是对若瑟夫付钱的细节的感悟,也显得仓促了,倘能引导学生换位体会若瑟夫的心情,学生感受到的可能更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