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推动《购银法案》跟中国有什么关系?这是什么时候的铜钱?“大清铜币”“户部”。这个钱漂不漂亮?这个钱有什么特色?那时候的钱已经依照西方的方式铸造了,全世界的钱币都一样,都有一个圈边。这个边是什么意思?以前没有机器制造时是人工铸造,不完整,在世界上流来流去,于是出现一个行业:金钱兑换者,把钱收进来,晚上把窗帘拉上,叫上老婆和小孩,点上蜡烛,用剪刀在旁边刮钱,小小地偷,不那么明显,所以这个行业有一个术语叫“让钱流汗”,于是钱越来越小。如果人家买东西拿着好钱,就越不容易拿出去,因为面值一样大。所以那时中国的铸币技术跟西洋已经一样了。 ![]() 这是户部的铜钱,晚清的铸币权不在中央,看这个就知道:广东省造。这样的铜币品质比不上刚才的。也就是说中央造的钱跟广东造的钱喜欢哪一个?但面额呢?一个铜板值十分钱。 ![]() 这是民国的币,洪宪元年,当时的铜圆。面额一样,但和刚才相比更糟糕了,这是湖南铸造的——“洪宪元年开国纪念币”,面额不变,但钱的品质却越来越烂。 ![]() 洪宪元年的铜钱还加上了英文:First Year of Hong Xian。这个英文实在是太菜了。看这个,会发现品质更糟糕了。 大家回过神来,我们再表决一次。刚才各位举过一次手,那是美国国内的议题,可跟中国有什么关系?国际银价在1870年后因为通过了金本位而大跌,1890年美国《购银法案》把白银价格拉回来了,三年后又废除《购银法案》,白银价格自由落体。落体后谁不高兴?美国拥有白银的人不高兴;但谁高兴?中国人。因为从明朝张居正时就要用白银缴税,张居正时期一两白银兑一千文铜钱(官方的价格)。之后银子慢慢多起,银子相对不值钱了,白银兑换慢慢到700、600,到康熙时650文铜钱。但不管白银怎么跌,白银在中国人的心目、习惯中地位依然很重,娶老婆、买田地或者大买卖用的都是白银,所以白银进入到中国的骨髓里,中国人看到白银就像吸血鬼看到血一样,很难控制那种冲动。后来白银经过了两三次起伏,《购银法案》一废除,白银大跌后,谁最紧张?当然是华人。那时间白银大量流入,流入有什么好处?等了400年,现在白银这么便宜了,高兴吗?高兴。但这不重要,你拿到白银是个人的事情。那时的铸币权在各省手里,广东省总督明白一件事:既然白银便宜了,就拿白银去日本买铜货,干嘛?铸铜钱,一公斤可以铸一堆,里面掺铁、铅等东西。这样办法还不错,广西省也看到这个办法还不错,但我们既没有白银也没有红铜,我们只有拿自己的东西卖给广东省,把铜钱买回来,熔了,然后掺其他金属,越做越小,里面还掺了铅、铁等东西。再后来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看到了,于是钱越做越烂,含铜量越来越少。在最极端情况下,他们说钱越做越小,变成了“鹅眼钱”(鹅的眼睛那么大),鹅眼钱抓起一把,洒在水缸,全漂起来了。中国从秦汉以来的铜币体系到晚清崩溃了。被谁害了?外国的银价害的。 历史课本告诉我们,慈禧太后把北洋水师的钱拿去修颐和园,晚清灭亡有很多原因,而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慈禧太后。这是历史课本的答案。我今天要提供另外一个答案,恐怕美国的《购银法案》,是造成中国铜币体系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篇文章表面看起来平静、自然、流畅,你知道在我心里有多久吗?至少三年,我不明白美国的《购银法案》为什么对中国会有影响。我开始写笔记,写了半年想不出什么问题,就放在抽屉里,过了半年不死心拿出来看,还是想不明白。过了两三年,突然有一天想到就是这个道理。但学术上人家不接受小故事,总要讲出学理,所以我写成三句话的口诀。张居正时期1比1000时是“银贵铜贱”。康熙时银价跌了,到1840年鸦片战争时,基本上还是“银贵铜贱”。但美国白银流进来后,变成“银贱铜贵”。所以整个故事串起来就是三句话:中国从“银贵铜贱”到晚清时的“银贱铜贵”,再加上劣币驱逐良币,这才是击跨晚清的最后稻草。所以我觉得人的学习有三种:一种是生而知之,生下来就知道吃喝拉撒;第二种是学而知之;第三种是困而知之,困了好几年终于搞懂了:原来这么简单啊——这种知识终生难忘。所以我希望大家体会一点:“困而知之”才是真正的知识。 最后从《西游记》的角度来看。我10岁时看《西游记》,看到的是盘丝洞、铁扇公主、猪八戒。等我20岁上大学重看时,看到的是长安城、西域和历史上的东西。等我四十几岁陪小孩重看时,前面两类东西不看了,看什么?看每个章回后面的“有诗为证”,后来我才知道一件事,有人跟我说,其实吴承恩写《西游记》,前面都是吸引人的故事,真正的关键是后面的“有诗为证”。你把那一百多回的“有诗为证”结合起来,就是吴承恩的禅修心得——啊!有道理!《绿野仙踪》不是童话故事,有没有道理?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