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就是不用朝廷的钱——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

 龙叔文馆 2017-07-12



统一的货币政策不仅是为了商品交易的便利,站在统治阶层的角度来看,其背后更重要的意图或者说效用乃是为了政治意识的驱使更加便利。正如明代的经济学家靳学颜所言:“钱者,权也;人主操富贵之权, 以役使奔走于天下……”由此可见统一货币的政治意义。


然而我国贵重金属匮乏的现象又使得历代统治者陷入一种困境,那就是由于缺少铸币原材料所造成的“钱荒”现象。比如史书记载,南北朝齐高帝建元四年(482年)出现“物贱钱贵”的现象。货币购买力的增长,今人视之或许认为是一件可喜之事,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非生产物资过盛,而是由于通货的严重不足。《南齐书》记载大臣孔觊曾上书指出:“是天下钱少,非谷穰贱,此不可不察也。”


“铜”是我国古代钱币的主要原材料,但众所周知我国又是一个“贫铜国”,铜矿藏量并不高。另外铜又是生产物资和生活物资,因此即使有限的铜矿也不可能全都用来铸造钱币。这又进一步加深了“钱荒”现象。


物以稀为贵,一样物品如果变得稀缺,便会出现投机分子。一些富商巨贾开始大量囤积铜钱,这使得市面上流通的铜币进一步减少。而且这一情况还会加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得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大多成色不足,多有瑕疵。因为即使到了今天,人们也更愿意先把手头破损的旧钱花出去。


纵观历代解决钱荒的方法,首先是扩大铜矿开采和加强对铜矿资源的国家垄断。其次是限制铜钱的使用,比如唐代就曾将寺庙里的铜钟、铜佛像集中销毁用以铸币。此外宋代为了缓解“钱荒”,还采用过大铸铁钱,以铁钱补铜钱的方法。


明朝洪武通宝


“钱荒”说到底是铜荒,为了减少铜的使用量,曾有人建议在铸造铜钱的过程中加入铁、铅、锡。但这种方法对于铁、铜、铅等金属矿物质比例的掌握要求很高,并不容易成功。据《宋史· 食货志下二·钱币》载, “许申为三司度支判官, 建议以药化铁与铜杂铸,轻重如铜钱法, 铜居三分, 铁六分, 费省而利厚。试用此法铸于京师,铸钱时搀杂铅、锡,结果液流 速而易成,搀杂以铁, 流涩而多不就, 工人苦不堪言, 逾月才得万钱”。


另一替代性方案,就是发行纸币以此弥补金属货币的不足。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发行纸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那就是造纸术与印刷术的成熟。纸质货币自宋元以来流通数百年,而这段时期正好处在由铜本位向银本位过渡的过程之中 。可以说 , 唐代是用帛补铜钱之不足 , 而宋代则先以铁钱后以“交子”补铜币之不足。



宋神宗在推行“交子”时就明确表示:“行交子 , 诚不得已 , 若素有法制 , 财用既足 , 则自不须此”。也就是说对于当时的统治者而言,发行纸币是不得已而行之的权宜之策。不过很快他们就会发现其中的“好处”。


不管是北宋的“交子”还是南宋时期发行的首例全国性钞票“会子”,起初都是与铜钱挂钩,理论上都是可以兑换相应数量的铜钱的。发展到后期就逐渐与铜币脱钩了。此时,它们就具备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法定货币”的性质。

      

无论是贝壳、帛、各种谷物作为货币使用,还是金、银、铜等金属货币,本质上都属于商品货币。商品货币的问题在于政府无法完全控制钱币的供应,这造成了国家货币将因此受到不可控因素冲击的支配。而有了法定货币,政府几乎彻底掌控了货币供应,理论上而言政府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来打造更好的经济环境。


然而,由于皇权的不可约束,当纸币的发行量完全由统治者决定时,很容易造成通货膨胀。因此“法定货币”的优势反而成了它最大的劣势。设想一下,如果给你一台印刷机并告诉你将特定的图案印在纸片上,你就能拿它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你会怎么做?你肯定会不间断地将迎刷机的功率开到最大。当人拥有无上的权力的时候,它只会被用来满足无上的欲望。


元代实行宝钞制度,起初以白银作为钞本,在对外的贸易中也使用白银。这为明朝后来的白银货币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明代的白银货币化却并非自然而然的过程,其反映的乃是明代官方与民间的博弈结果。


蒙古人在建立元朝后发行了属于自己的纸币,但总量巨大完全不受控制,这导致了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明朝取代元朝后不久就建立了自己的宝钞货币制度,洪武八年(1375年)发行“大明宝钞”后,朝廷下令在交易中要么直接使用朝廷新发行的铜钱,要么使用“大明宝钞”,禁止金银流通,但金银可以兑换宝钞,然而宝钞却不能兑换金银。



实际上到洪武年间时全国的铜矿藏量已经大幅下降,这导致铜的价格上涨,铜币的铸造成本甚至超过了它的预设面值。而且在货值较大的交易中使用铜钱及其不便利,朝廷又禁止金银流通。而“大明宝钞”的发行毫无例外再次导致通货膨胀爆发,十年间,纸币贬值75%。而朱元璋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乃是连铜币也一并禁止流通,希望以此迫使人们使用纸币。然而此法并不奏效,正如顾炎武所言:“是国初造钞之后不过数年 ,而其法已渐坏不行。”


到明英宗朱祁镇时代“大明宝钞”已经失去了绝大部分的流通价值,“积之市肆,过者不顾”。很多地区完全无视朝廷禁令,直接采用金银,或铜钱来进行交易。

     

关于铜钱的铸造,每一位皇帝都会发行刻有自己年号的钱币。而继任者又往往会宣布先帝在位时铸造的钱币没有价值,这导致“每一更易之际,列肆兑钱者资本一日消尽,往往吞声自尽”。以至于商人们发现自己陷入“旦所得钱,暮不能为用”的境地。


政府的信用倒闭,使得人民不愿意使用朝廷发行的铸币。顾炎武在他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举例说,福建漳浦县的商人们在嘉靖朝开始后仍然倾向于使用宋神宗元丰年间的铸币。


铜钱和纸币的不确定性使得无计可施的商人,在交易时不得不使用特定的剪刀裁下需要量的白银,以此来完成交易。交易双方会请“看银师”来鉴定银锭的纯度。


由此可见白银货币化是起于民间,并不是官方的制度化设计。中国政府并没有发行银锭,任何能弄到白银的人只需要请“看银师”来认证后就能立即使用。


为什么白银会最终胜出呢?明代的文学家王世贞对此有过解释,他说:“凡贸易金太贵而不便小用 , 且耗日多而产日少 ;米与钱贱而不便大用 , 钱近实而易伪易杂 , 米不能久 , 钞太虚亦复有邑烂是以白金(银)之为币长也” 。


以往我国的白银供应主要来自于日本,自从美洲发现白银后,大量的美洲白银通过沿海走私贸易进入我国。美洲白银的大量进入打破了供需平衡,因此而引发明王朝广泛而又深远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吐槽:本来这篇文章上周就该和大家见面了的,结果笔者在写完后忘了保存在加上操作失误,辛辛苦苦码出来的稿子瞬间灰飞烟灭。那一刻我的内心有一万只草泥马在奔腾,在自由的飞翔,在等待套马的汉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