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德观溯源

 文山书院 2013-10-17
善德观溯源

  往事越千年,曾经坐落在德山孤峰之巅的善德观,早已在历史的沧桑之变中化为了乌有。

  今天,我们再一次提到它,一是因为它系连着常德之名的历史根由;二是因为它承载着一个不应让后世遗忘的重大典故;三是善德观已迁址重建,应当让人们知晓一下其源流和变迁。

  “枉山”之名的来由?

  清嘉庆《常德府志》在介绍枉山之名的来由时,援引了《沙门文会碑》的一条记载:“山则尧时枉先生避荣之所故名。”原来,“枉山”是为了纪念尧时一位姓枉的先生而命名的。用如此永垂千古的方式来纪念一位从外域而来的枉先生,说明了此先生必定是一个来自非同寻常之地的非同寻常之人,而且来此之后又为当地人民作出了非同寻常的贡献。什么地方是非同寻常之地呢?——京都。什么人是非同寻常之人呢?——得道之人。什么贡献是非同寻常的贡献呢?——开启民智,传道度人。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善卷之得道就得益于这位枉先生所授。因而,人们才会以“枉山”之名来纪念和感戴这位枉先生。

  枉山,在古诗文里又称“枉人山”。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那是古人赋诗作文时为了合于声律和节奏的要求,往往会对一个固定的名称进行或增或减的处理所致。如,原本是三个字的“善德山”在《善卷祠记》一文中便被简缩成了:“德山苍苍,德流汤汤”,而原本是两个字的“枉山”在《登孤峰》一诗中则被扩展成了:“昨浮枉渚水,今上枉人山”。另如,《水经注》:“沅水又东历小湾,谓之枉渚,渚东里许便得枉人山。”也是属这种情况。

  善卷是否应允了尧帝的拜请?

  对此,今人多采《上古神话演义》的说法,说尧帝相邀善卷入京为师时,卷执意未肯。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善卷的“崇高”就会大打折扣了。因为,尧拜善卷为师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基于要“道济天下”的“至公”之心。如果善卷执意不肯,那么他就只能算是一个弃尧帝的“至公”于不顾,对中华文明毫无建树的独善其身者了。而仅知独善其身却不奉献社会的人是不值得我们今天来大力弘扬的。

  虽然《吕氏春秋·下贤》中只说到尧之所以会拜善卷为师的理由,而没有明确交待善卷是否应允了尧帝的拜师之请,但据宋代罗秘《路史》中的一段记述:“(帝尧)师于善卷、许由、尹中,而学于务成子附”来看,善卷当年是应允了尧帝之请并跟随尧帝入京了的。

  后来,尧帝年事已高,曾想到过要将九州天下让与善卷。对此,唐·刘禹锡的《善卷坛下作》追述道:“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即九州。见《辞源》);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道为自然贵,名是无穷寿……”意思是:善卷发现尧帝有心要将九州天下让与他去治理,因此善卷便以人民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治理,我也得安享林薮之乐了为理由而辞别尧帝。善卷之所以要辞帝而去,一是因为人民确实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二是因为尧帝已经有了比自己更适合的接班人虞舜,正如唐代蔡昆《善卷先生坛》所云:“当时为有重华(即虞舜)出,不是先生傲帝尧”;三是因为得道之人,贵在“法于自然”。只有法于自然,才能“名垂不朽”。《道德经》中“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实际上是老子受善卷事迹的启发所作出的总结,同时也是对善卷其人其事的高度概括与颂扬。刘禹锡的诗和老子的话,也说明当年善卷是入京辅佐了尧帝,然后“功遂身退”的。

  善卷为什么没有接受舜的禅让?

  在辞别尧帝,返回故里的途中,善卷悠然自得地作了一番“林薮”之游,并在宜兴螺岩山上一个别有一番世界的“洞天”之中呆了很多年(洞址尚存,现为宜兴的著名景点“善卷洞”)。及至尧帝死后,舜又以天下让卷而找到了螺岩山。一开始,善卷还婉言谢绝地对舜帝道:“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庄子·让王》)”但舜听了还是执意要禅位给善卷,并提到了善卷辅佐尧帝的事。于是,善卷便态度坚决地说道:“昔唐氏(即唐尧)之有天下,不教而民从之;不赏而民劝之。天下均平,百姓安静,不知怨,不知喜。今子盛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调五音之声,以乱民耳;丕作皇韶之乐,以愚民心。天下之乱,从此始矣!吾虽为之,其何益乎?”(晋·皇甫谧《高士卷》)——应该说善卷的这番话乃是他拒绝舜禅的一种托词,真正让他坚辞舜禅的原因,还是前面谈到的三点,而其最切要处,则是道家“法于自然归于朴”的道心使然。言毕,善卷便离开了螺岩山。

  善卷隐归何处?

  善卷离开螺岩山后,再次踏上了归程。但考虑到舜帝有可能再派使者到枉渚去找他,于是他便过枉渚而不入,而是溯沅水、经桃源(境内有为纪念他而命名的“善溪”),最后到了当时被称作“三苗之地”的今溆浦县卢峰山中方才栖居下来——因为这里乃是舜的统治所不及的地方。善卷在卢峰山耕钓之余,夜则观究天象,日则烧炼丹丸。后因炼丹生火,烟柱冲天而遭人诘问。于是,善卷又徙隐到了百里之外的大酉山。临终,自葬于山巅而未留下姓名。直到数千年后“道学”盛行的宋代,其墓塚才被行家考鉴为舜时古墓,并据卢峰山顶平台上的灶具、石鼎等炼丹设施定其为“善卷先生墓”,然后又将此事上奏朝廷。时当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宋真宗闻奏,即下诏辰州通判欧阳陟:为善卷封莹立祠。(明《一统志·辰州》、《溆浦县志》)。可见,善卷的归隐处即今怀化溆浦县境内的卢峰山及大酉山。

  善卷坛立于何时?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早年的分析认为,是在战国诸子(慎子、老子、庄子、荀子)用文字传扬善卷之际。理由是,其时立善卷坛具有感召东周列国不再争霸于世的用图。但后来细思,便觉得有一点解不通,那就是:战国距尧舜之时相隔一千八百余年,其间并不见有关善卷的记载传世,那么,战国诸子又是何以得知善卷的事迹的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战国之前,善卷的事迹一直都是以一个形象的文化载体传承下来的,——那载体就是“善卷古坛”。也就是说,善卷坛不是立于战国之际,而是立于尧帝拜善卷为师之时。更明确地说,善卷坛就是尧帝为拜师善卷而构筑的。只有这样,迄今为止的善卷文化史才是脉络完整的。

  阐述了上诸问题后,当年樊子盖改善卷坛为“善德观”并将枉山更名为“善德山”的意义就非常明显了。在樊氏看来,非如此不足以彰显出善卷的“道”与“德”;非如此不足以让善卷之德传之宇内,扬之千古。

  重建的善德观已迁址于德山善卷路南面,紧邻德山公园。重建工程于2005年6月19日奠基动工,系由常德市政府划地60亩,桃源九龙观李嘉志道长筹资三千万兴建。历时六年,现已基本建成。新建的善德观,山门牌楼气势恢宏,五座大殿鳞次栉比。善卷殿居五殿之首,殿内善卷坐像高大魁伟,道貌岸然,望之令人肃然起敬。此承先启后的无量功德,接驳起了断裂的传统,必将使具有着中华文明先师、道家文化先祖之高伟的善卷先生及其“道济天下而于世无取”的高尚品德再度弘扬开来,万世传承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