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山脚下汤汤枉水

 孟溪ProbeT连山 2019-12-31

善卷先生苦心耕耘的善与德的种子,宛若遍插在沃野田园里扬花抽穗的稼禾,一季季地拔节生长

德山脚下汤汤枉水

  解黎晴

  从德流汤汤的善卷源头滚来,从朝发枉渚的屈原舟旁涌来,从德山苍苍的孤峰塔上飘来——枉水,濯日月之华涵烟霞之秀的枉水,对后世滚滚不息的产生重大影响的枉水,曲折地奔流历史的风云……

  徘徊在德山的孤峰塔顶,明黄的乾明寺外墙与高翘的飞檐从层层叠叠的苍绿之中脱颖而出,道德观、德山书院、铁经幢、楚望亭等唐宋以来的名胜古迹,似动似静,或藏或露,散布在善德山上。目光穿过仰止亭,展望善卷村和百里平畴,浑茫无际,禾菽桑麻尽在苍茫中。此时,空中群鸟飞翔,山下沅江与枉水缠绵会合,几只古朴的木船散乱而又自由地泊在枉水之湄,一蓬蓬芦苇和几棵垂柳迎风招摇,我似乎遥望千古墨客骚人、贩夫走卒接踵而来……

  其实,德山和枉水密不可分,德山以其贤德而驰名,山有德源出于人有德。故常德之德,肇始于距今5000多年前的远古时期,躬耕在德山陇亩的一位德行高尚的圣人——善卷先生,力振圣贤之道,对父老乡亲行善积德,普施教化,深受爱戴,名播海内。相传尧帝在位12年之后南巡时,顺沅江而下,临近枉渚,颇有虞夏淳朴、善良之遗风。尧帝深为善卷的德行达智所感动,便行北面跪拜之大礼,并以学生的身份请教兴国之策、富民之术达3月之久。舜帝则更是对善卷高尚的道德、渊博的学识、聪慧的头脑极力推崇,躬身长揖,一度要将天下予以禅让,被婉辞。后来,大禹也巧遇过善卷先生,亦向他讨教治理天下水患之方略。黄帝轩辕氏亦曾托付他将治国理政的经典秘籍深藏在沅陵县境的大酉山小酉洞。

  常德纪念“帝者师”善卷始于隋代朗州刺史樊子盖,因感于善卷事迹而将枉山更名善德山;唐代修建由宰相裴休题写匾额的“古德禅院”(即德山精舍);宋徽宗作为不尚武治的道君皇帝,对善卷的事迹更是倍加敬重,诏令封祀善卷墓与善卷祠,御笔一挥“赐号善卷曰‘循世高蹈先生’”,又将善卷故里鼎州改称为“常德”。于是,“善”“德”品格的源头,便从悠长的枉水中源源不断地汹涌而来……

  一波波绵绵的思绪在心头萦绕之时,不觉已乘扁舟顺流而下。在枉水中,遥想作为民族之魂的屈原,在“夜泊枉水”的舲船上高歌“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的诗句,应是忧国忧民的绝唱。屈原行吟沅澧,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认为,屈子“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而作《九歌》之曲。”我想,他的《渔父》《涉江》《远游》《卜居》《怀沙》《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千古不朽之作,也许就是在德山、枉水一带呕心沥血的结晶吧?三闾大夫在诗中反复称颂尧、舜、禹、汤、文、武之治,主张推行德政,讲求“义”与“善”,一定是深深受善德文化的开山鼻祖——善卷先生的影响吧?

  船过临睨亭,“巨石蟠涯”的钓鱼矶矗立在枉水入沅的门户,形似硕大而又浑圆的磨盘,方广丈余,相传为“善卷钓台”。当年善卷先生于农耕、传道之暇,“波撼稳坐,胜蟠溪老” ,在此悠游地舞出长长的麻线,深沉地抛来白浪转苍湾的磅礴。千载之下,这里仍是一派“山拥翠屏千叠秀,涧拖轻练一条深” 和“桂竹笕泉经寺隐,稻花蒙雨钓矶香”的风光。而善卷先生苦心耕耘的善与德的种子,宛若遍插在沃野田园里扬花抽穗的稼禾,一季季地拔节生长。

  船继续飘摇在枉水之波,令人“临枉渚而想朝发,望秦城而慨秋绿”。伫立舟头,远眺德山之雄奇,回望钓溪之清幽,虽然绵长的善卷堤垸游龙一样追逐在枉水西岸,但不管朝代更迭,也无论春夏秋冬,枉水依然绿水长流,伴随着两岸的红桃碧柳,倾诉着千古不泯的善德遗风和屈原行吟的浩荡情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