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痴呆方23首学习辑要

 学中医书馆 2013-10-17

1.左归饮

【资料来源】《景岳全书》。

【药物组成】熟地6~9克(或加至30~60克),山药6克,枸杞6克,炙甘草3克,茯苓4.5克,山茱萸3~6克(畏酸者,少用之)。

【制法用法】水煎,食远服。

【功能】补益肾阴。

【主治】命门之阴衰阳胜证。腰酸遗泄,盗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饮,舌光红,脉细数。

【辩证加减】如肺热而烦者,加麦冬6克;血滞者,加丹皮6克;心热而躁者,加玄参6克;脾热易饥者,加芍药6克;肾热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6克;血热妄动者,加生地6~9克;阴虚不宁者,加女贞子6克;上实下虚者,加牛膝6克以导之;血虚而燥滞者,加当归6克。

2.地黄丸

【资料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药物组成】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干山药12克,泽泻9克,牡丹皮9克,茯苓9克。

【制法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克,空心温水化下。

【功能】滋阴补肾。

【主治】小儿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白无华,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方义解读】方中重用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酸温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甘平补益脾肾,亦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之阴以治本而成“三补”,但以补肾阴为主。泽泻利湿泄浊,防熟地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助山药之健运。三药渗湿浊,清虚热,平偏盛以治标而成“三泻”,均为佐药。诸药相伍,补中有泻,以补为主,体现了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旨。
3.地黄饮子

【资料来源】《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药物组成】熟干地黄、巴戟(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去心)、菖蒲、远志(去心)各15克。

【制法用法】上为末,每次9克,生姜5片,枣l枚,薄荷少许,水煎,不计时候。

【功能】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喑痱,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

4.杞菊地黄丸

【资料来源】《医级》。

【药物组成】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干山药12克,泽泻9克,牡丹皮9克,茯苓9克,枸杞子9克,菊花9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9克,空腹服。

【功能】滋肾养肝。

【主治】肝肾阴虚证,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

5.补肾益髓汤

【资料来源】《中医内科学》。

【药物组成】熟地15克,山萸肉12克,紫河车(冲)6克,龟甲胶(烊)10克,续断6克,骨碎补10克,补骨脂6克,远志10克,菖蒲6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培补肾精,益髓增智。

【主治】痴呆髓海不足证。

【方义解读】方中熟地、山萸肉补肝肾之阴精,用为君药;紫河车、龟甲胶血肉有情之品补肝肾阴血,续断、补骨脂补肾助阳,骨碎补强骨髓,通血脉,共为臣药;远志益心气,使肾气上济于心,菖蒲开心窍,合以安神益智,用为佐药。

6.还少丹

【资料来源】《医方集解》。

【药物组成】熟地黄60克,山药、牛膝(酒浸)、枸杞(酒浸)各45克,山茱肉、茯苓(乳拌)、杜仲(姜汁炒断丝)、远志(去心)、五味子(炒)、楮实(酒蒸)、小茴香(炒)、巴戟天(酒浸)、肉苁蓉(酒浸)各30克,石菖蒲15克。

【制法用法】加枣肉,蜜为丸,盐汤或酒下。

【功能】水火平调,脾肾交补。

【主治】脾肾虚寒,血气赢乏,不思饮食,发热盗汗,遗精白浊,肌体瘦弱,牙齿浮痛等。

【方义解读】此手足少阴、足太阴药也。两肾中间有命火,乃先天之真阳,人之日用云为,皆此火也。此火衰微,则无以熏蒸脾胃,饮食减少,而精气日衰矣。苁蓉、巴戟能人肾经血分,茴香能人肾经气分,同补命门相火之不足,火旺则土强,而脾能健运矣;熟地、枸杞补水之药,水足则有以济火,而不亢不害矣;杜仲、牛膝补腰膝以助肾;茯苓、山药渗湿热以助脾;山茱、五味生肺液而固精;远志、菖蒲通心气以交肾;大枣补气益血,润肺强脾;楮实助阳补虚,充肌壮骨。

7.还神至圣汤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人参30克,白术60克,茯神、生枣仁各15克,广木香、天南星、荆芥各9克,甘草、良姜、附子、枳壳各3克,菖蒲1.5克。

【制法用法】水煎灌之,听其自卧,醒来前症如失。

【功能】健脾温胃,行气化痰,开窍醒神。

【主治】呆病。

8.肾气丸

【资料来源】《金匮要略》。

【药物组成】干地黄240克,薯蓣120克,山茱萸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牡丹皮90克,桂枝30克,附子30克。

【制法用法】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15丸,加至25丸,日再服。

【功能】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等。

【方义解读】本方根据“虚则补之”、“少火生气”立法原则遣药组合而成。方中重用干地黄滋阴补肾,山茱萸滋补肝肾,山药补益脾肾,合则滋补肾阴;附子、桂枝温助命门以温阳化气,取少量意在微微生长少火以生肾气;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泄浊,丹皮清泻肝火,与温补药同用,补中寓泻,合补而不腻。本方治法体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理。

9.天麻钩藤饮

【资料来源】《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药物组成】天麻9克,钩藤12克,生决明(先煎)18克,山栀9克,黄芩9克,川牛膝12克,杜仲9克,益母草9克,桑寄生9克,夜交藤9克,朱茯神9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

【方义解读】方中天麻专人厥阴肝经,平肝熄风,“为治风之神药”;钩藤既能平肝风,又能清肝热,“专理肝风相火之病”。石决明咸平人肝,重镇潜阳,凉肝除热;栀子、黄芩之苦寒降泄,清肝泻火;益母草行血利水,川牛膝活血并引血下行;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扶正顾本;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诸药相伍,共奏熄风、清热、活血、宁心之效。

10.收呆汤

【资料来源】《串雅内外编》。

【药物组成】人参3克,柴胡3克,当归3克,白芍12克,半夏3克,甘草1.5克,生枣仁3克,天南星1.5克,附子0.3克,菖蒲3克,神曲1.5克,茯苓9克,郁金1.5克。

【制法用法】水1000毫升,煎成100毫升,灌之。彼不肯饮,以一人执其头发,两手握其左右手,以一人托住下颏,一人将羊角去尖插人其口,将药倾入羊角内灌之,倘或吐出不妨再灌,以灌完为妙。彼必骂詈,少顷惫困欲睡,听其自醒,万万不可惊动,务令自醒则痊愈,惊醒则半愈矣。

【功能】疏肝解郁,豁痰宁神。

【主治】呆病,郁抑不舒,愤怒而成或羞恚而成者。

11.启心救胃汤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人参30克,茯苓30克,白芥子9克,菖蒲3克,神曲9克,半夏6克,南星6克,黄连3克,甘草3克,枳壳1.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热化痰,启心救胃。

【主治】起居失节,胃气伤而痰迷心脘,致成呆病者。

12.寿星丸

【资料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天南星500克(先用炭火,放地坑中烧通红,去炭。以酒5升倾坑内,候渗酒尽,下南星在坑内,以盆覆坑,周围用灰拥定,勿令走气。次日取出为末),朱砂(别研)60克,琥珀(别研)30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散,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50丸,煎石菖蒲、人参汤送下,食后,临卧服。

【功能】祛风化痰,活血散瘀,镇惊安神。

【主治】心腹因惊,神不守舍,风涎潮作,手足抽掣,事多健忘,举止失常,神情昏塞。

13.苏心汤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白芍、当归各90克,人参、茯苓各30克,半夏、炒栀子、柴胡各9克,附子6克,生枣仁15克,吴茱萸、黄连各1.5克。

【制法用法】用水2500毫升,煎取250毫升,灌之。醒来病如失。

【功能】益气养血,化痰解郁。

【主治】气血两虚,兼有痰郁,致患呆病,终日闭户独居,口中喃喃,行为异常。

14.补阳还五汤

【资料来源】《医林改错》。

【药物组成】黄芪(生)120克,当归尾6克,赤芍4.5克,地龙3克,川芎3克,红花3克,桃仁3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证,神情呆滞,短气乏力,偏侧肢体活动无力,语言謇涩。

【方义解读】本方主治乃素体气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却濡养所致。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脾胃之气,令气旺以促进血行,为君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可补血,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共为佐药。全方以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意在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15.陈无择琥珀散

【资料来源】《医方简义》。

【药物组成】人参6克,白芍6克,铁落(煅醋淬七次)6克,辰朱砂(水飞)3克,煅磁石6克,琥珀6克,牛黄1.2克,远志肉、石菖蒲各2.4克。

【制法用法】共为细末。每次1.5克,淡姜汤送下。

【功能】化痰熄风,活血开窍,养心安神。

【主治】痴呆

16.指迷汤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人参15克,白术30克,半夏、神曲各9克,南星、甘草各3克,陈皮、菖蒲各1.5克,附子0.9克,肉豆蔻0.9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温补中焦,消痰开窍。

【主治】痰迷心脘,日久成呆病。

17.洗心汤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人参30克,茯神30克,半夏15克,陈皮9克,神曲9克,甘草3克,附子3克,菖蒲3克,生枣仁30克。

【制法用法】水煎,灌服。服药后必熟睡,听其自醒,切不可惊醒。

【功能】补心益气,化痰开窍,通阳扶正。

【主治】心气不足,肝郁气滞,痰浊壅积,致呆病,终日不言不语,不思饮食,忽歌忽笑,洁秽不分,亲疏不辨者。

【方义解读】方中半夏、陈皮理气化痰,菖蒲豁痰开窍,枣仁、茯神宁心安神,少量附子以温通阳气,神曲以消食健胃。然而痰浊之生,必与正气不足有关,故更用人参以补气,甘草以助之,并和诸药。

18.逐呆仙丹

【资料来源】《石室秘录》。

【药物组成】人参10克,白术20克,茯神30克,半夏5克,白芥子10克,附子0.5克,白薇3克,菟丝子10克,丹砂3克(研末)。

【制法用法】上药水煎,调朱砂末,分3次服。

【功能】补益心脾,逐痰醒神。

【主治】心脾两虚,痰浊蒙心,痴呆,默默不言,悠悠如失,或睡数日不醒,或坐数日不眠,与人言则无语而神游,背人言则低声而泣诉,行为异常。

【方义解读】方中以茯神为君,配人参、白术大补心脾,使痰在心者尽祛之而出;半夏、白芥子等祛痰药,得附子引之,无经不入,将遍身上下之痰尽行祛人膀胱而消化;白薇、菟丝子皆是安神妙药,而丹砂镇魂定魄。诸药配伍,共奏大补心脾、逐痰醒神之功。

19.救呆至神汤

【资料来源】《石宝秘录》。

【药物组成】人参、柴胡、当归、白芍、半夏各12克,甘草3克,生枣仁15克,天南星9克,附子3克,菖蒲6克,六曲、茯苓、郁金各9克。

【制法用法】水煎灌服。少顷人困欲睡,听其自醒,切勿惊动。使其自醒为痊愈,惊醒则半愈。

【功能】补心益气,解郁化痰,开窍宁神。

【主治】老年性痴呆,因心气不足,肝气郁抑,痰浊内生,蒙蔽心窍所致者。

20.苏心汤(《辨证录》卷四)

【药物组成】白芍、当归各90g,人参、茯苓各30g,半夏、炒栀子、柴胡各9g,附子lg,生枣仁15g,吴茱萸、黄连各1.5g。

【制法】用水2.5L,煎取250ml,去滓。

【用法】灌之。听其自醒,醒来病如失。

【功能】补肝养心,清热化痰。

【主治】呆病。终日闭户独居,口中喃喃,多不可解,将自己衣服用针线密缝,与之饮食,时用时不用,或数日不食而不呼饥,见炭最喜食之。

21.醒迷至宝丹(《医方易简》卷六)

【药物组成】胆南星、生枣仁、远志肉、茯神、柴胡各9g,川贝母、半夏曲各6g,陈皮、甘草、广木香、砂仁各3g。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9g为衣。

【用法】每次30~40丸,开水送服。

【功能】涤痰开窍。

【主治】痴呆癫狂。

22.救呆至神汤(《石室秘录》卷三)

【药物组成】人参、柴胡、当归、白芍、半夏、甘草生枣仁、天南星、附子、菖蒲、六曲、茯苓、郁金。

【制法】用量均须大于常人。水煎,去滓。

【用法】灌服。少顷,人困欲睡,听其自醒,切勿惊动。使其自醒则痊愈,惊醒则半愈。

【功能】补气养心,散郁开窍。

【主治】呆病,因郁抑不舒,愤怒羞恚所致者。

23.服蛮煎(《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药物组成】生地、麦门冬、芍药、石菖蒲、石斛、川丹皮(极香者)、茯神各6g,陈皮3g,木通、知母各4.5g。

【制法】水225ml,煎至160ml,去滓。

【用法】食远服。

【功能】行滞开结,养正除邪。

【主治】痴呆,言语颠倒,举动失常。

【辩证加减】如痰盛多虑者,加贝母6g,痰盛兼火者,加胆星4.5g;阳明火盛,内热狂叫者,加石膏6~9g;便结胀满多热者,加玄明粉6—9g,调服,或加大黄亦可;气虚神困者,加人参随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