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氏根祖

 诸城郭氏图书馆 2013-10-17

 郭氏根祖

郭氏根祖在阳曲

  一、古今阳曲县和古汾阳县均在今阳曲县

  阳曲县夏商时为祁氏之田,春秋后期的晋顷公十二年(-514),祁奚之孙祁盈触法,大夫魏献子(舒)治理政务,分原祁氏之田为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等七邑。阳曲为盂邑,因属晋国故称晋盂邑。邑址在今大盂一带。 战国时为狼孟县,属赵邑。县址在今黄寨镇黄寨村东狼孟城遗址。遗址尚存。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以郡统县,置狼孟县,隶属太原郡。 西汉复置盂县。汉初,以太原郡21县和雁门郡辖县改置韩国,后改为代国。汉武帝元鼎三年(-114) 废除代国置阳曲县,隶太原郡。狼孟县(今黄寨)、盂县(今大盂)、汾阳县(今阳曲县北小店乡境内)均隶属于并州刺史部太原郡。 新莽时改狼孟县为狼调县。东汉建武二年(26),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建武十四年(38),废太原国复置太原郡。期间,废汾阳县。狼调县、盂县先后属太原国、太原郡。汉末,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迁阳曲县民于今阳曲镇一带新置阳曲县,与狼调县、盂县同属太原郡。 西晋泰始元年(265),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太康五年(284),复置太原郡。阳曲县、狼调县、盂县同属之。 东晋废盂县,改狼调县为狼孟县。 北魏废狼孟县并入阳曲县,隶属肆州永安郡。北周时改属肆州雁门郡。 隋唐两代阳曲县境内分合频繁。隋开皇初年,文帝以姓杨恶其曲名,改阳曲县为阳直县,十六年(596)更名为汾阳县,并分置盂县。大业初又废盂县并入汾阳县,大业末改汾阳为阳直县,移治木井城,(今东黄水镇故县村)。义宁(618)初,分阳直县地在今县境凌井店一带置抚城县。阳直县、抚城县同属太原郡。唐武德初,改抚城县为乌河县。三年(620),分阳直县地置汾阳县(县址今东黄水镇故县村)。七年(624),废阳直县,改汾阳县为阳曲县,并在今东黄水镇西、南、北洛阴村一带分置洛阴县。贞观元年(627),李世民将州、县加以并省,乌河县并入盂县(今盂县),洛阴县并入阳曲县。六年(632),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一带苏农部落少数民族内迁,置燕然县。八年(634),侨置于阳曲境内,十七年(643)并入阳曲县。自此,县境统称阳曲县。唐初属并州太原郡,开元十一年(723)后属太原府。

  二、郭氏起源于阳曲之佐证

  1、国史为佐,二十五史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淮、配、镇。镇,谒者仆射、昌平侯。裔孙徙颍川”。2、碑石为证。①西安市碑林博物院《郭公庙碑铭》载:“其先蓋出周之虢叔,虢或爲郭,因而氏焉。代爲太原著姓,漢有光祿大夫廣意,生孟儒爲馮翊太守,子孫始自太原家焉。此碑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为郭子仪父祁国公郭敬之撰文并书法的。②太原市晋祠博物馆的《郭公庙碑铭》。金紫光禄大夫刑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昔申伯翰周,降神于维岳,仲父匡晋,演庆于筮淮,而犹见美诗人,腾芳史册。岂比夫神明积高之壤,百二悬隔之都,三峰发地而削成,九派浮天而喷激。炳灵毓粹,奕叶生贤,括宇宙而禀和,总山河而蕴秀,莫与京者其为郭宗乎!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为郭,因而氏焉。代为太原著姓。汉有光禄大夫广德,生孟儒,为冯翊太守,子孙始自太原家焉。后转徙于华山之下,故一族今为华州郑县人。③3、史书为鉴。①自虢序后郭氏后人代出阳曲,《三国志》二十卷郭淮传记,郭淮阳曲人,封阳曲侯。其孙郭正,封汾阳子。郭子仪子郭曜封为太原郡公,孙郭钅从 袭封太原郡公、重孙郭仲文也袭封太原郡公等都是因其得姓地为太原郡而封的。以郡而言,阳曲历代均为太原郡管辖,且汉、隋、唐三次称汾阳,按历史贯例,外臣封王封侯都以其祖籍地或得姓地而封,阳曲为郭氏得姓地,因其古称汾阳,故而唐代宗才封郭子仪为汾阳王。由此可见郭子仪祖籍为今山西太原阳曲县。②四川遂宁市《郭氏宗谱》为宋淳熙元年郭禧元撰序,内有范仲淹、寇准、文颜博、欧阳修、吕蒙正等撰写的题记,还有元、明、清、民国各代续修的谱序,其序载:“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此谱为郭子仪后裔撰写的本族宗谱。③华县郭子仪研究会编印出版的《郭子仪与陕西华县》,书中第七页写到:"郭子仪的先祖,向上可以追朔到周朝的创始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叔被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分封于东虢,周平王时东虢为郑国所灭,虢叔的裔孙序被封于阳曲(山西太原北),号为'郭公',因虢与郭音近,转’虢’为'郭'。序的后裔,遂以'郭'为姓。因阳曲历代属太原郡,郭氏遂为太原著姓。又因阳曲一带称汾阳,故郭子仪在封为郡王时,以其得姓这地冠以名号,而称汾阳郡王"。

  三、阳曲县现留存的郭氏文化遗产

  阳曲县今天仍是郭氏分布较广、发展繁衍的重要县区,历代遗存的郭氏活动遗址遗迹非常丰富,高村乡北社村明代重修的郭家堡,虽经数百年的风雨,仍屹立在村东。刻有“郭家堡”堡名的明代碑碣仍嵌在堡门上方,村中郭郡马家的倚门、庭院、饮马槽等基本保存完好。村北的郡马坟地上部份虽于文革其间损毁,但地下部份保存完好。泥屯白家社郭郡马(配明宁化王第四女)祠堂留下的《明诰封巫乡君郭门朱氏墓志铭》及二幅郭姓神轴至今尚存,阳曲县东南窊村还保存有郭氏宗祠、郭氏谍谱,大盂有郭家庄,高村乡南社郭函被清康熙皇帝敕封“为大乘教教宗”并赐圣旨、玉印、护教楼,降妖龙爪木制的法板等,现存太原迎泽公园的唱经楼就是朝庭为郭函所建。古汾阳(东黄水镇故县村)木井城的城堡依稀可见,木井至今保存完好。

  四、古今汾阳和郭子仪封汾阳王之史

  今阳曲在汉、隋、唐三次称谓汾阳。今汾阳在汉、隋、唐三朝叫兹氏、 隰城、西河。到明万历二十三年才改曰汾阳县。这两个汾阳县差别很大,在地理位置上,前汾阳在太原北,历代均为太原郡。后汾阳在太原南,隋后为西河郡。两地相隔三四百里。在时间上,阳曲在唐武德三年析置汾阳是公元620年,而今汾阳是万历二十三年改为汾阳的是公元1595年,两个汾阳县设置时间至少相隔975年。如果从汉、隋时阳曲也叫汾阳算起,时间就相差一两千年了。因此,三国时曹魏大将郭淮被封阳曲侯。其子郭统继袭阳曲侯。孙郭正于咸熙二年(265)(由于当时阳曲析置汾阳县)被封汾阳子。公元762年唐王朝为“再造唐室”的郭子仪封爵,只能封在当朝的汾阳县(即今阳曲县),不可能有先见之明封在975年后明万历年间在吕梁山东麓设置的汾阳县。郭子仪封为郡王,为什么要在前面加汾阳二字呢?唐时除皇室外,“凡所封邑,必取得姓地”(见《李涪刊误》下),郭子仪先祖是阳曲,《新唐书》记载:“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郭氏得姓于阳曲,而阳曲在汉、隋曾称汾阳,故郭子仪封王前面加以汾阳二字。陕西省华县编的《郭子仪与陕西华县》,书中第四十六页写到:“郭子仪因功勋卓著,而被唐王朝封为汾阳郡王。他封王为什么称'汾阳'呢?许多人以为是将今山西汾阳县封给郭子仪占地为王,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公元762年,郭子仪封为汾阳郡王。郡王是一种爵位。唐时,爵位共分亲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九等。郡王是二等爵位, 因为一等爵位亲王只有皇子才能授予,因而郡王是皇族之外文武大臣的最高荣誉。郭子仪封为郡王,而冠以'汾阳'名号是因为当时封爵名号,多以本人祖先得姓之地名冠名。天下所有郭氏都得姓于虢叔,虢叔裔孙序受封于阳曲。'虢'音转为'郭',因此郭氏得姓之地为阳曲,阳曲西汉时曾内设汾阳县。汾阳县名在阳曲时兴时废,郭子仪封王以'汾阳'王就是以郭氏得姓之地古称汾阳而命名。今山西汾阳在唐时属汾州治称西河县,明朝万历年才改西河为汾阳。从史可知,太原北的汾阳,即今阳曲是郭氏之宗源地。郭子仪先祖所在地。


 国家制度钦赐阳曲是郭氏根祖地

  佐证历史史实唯有国家历史档案、地方行政机关编纂书籍、刻制碑石等文字记载资料具有权威性,可靠性,参考民间撰写书籍及碑石文字要甄别是否得到一定地方行政机关的认可。若与国家正宗档案资料相悖,则必须以国家的档案和书籍资料为准。关于郭氏开宗得姓之地的认定必须尊重历史,尊重古人,切忌只图个人利益或受经济利益驱动而歪曲、亵渎史实、误导后世。经阅读许多有关郭氏历史书籍与海内外郭氏族谱及近年来各地发表的郭氏文章等资料,认为在挖掘、探讨、研究郭氏历史文化中,首先应明确几个要点:

  一、分封诸侯“虢”国与姓氏“郭”的关系

  史实资料表明,周武王分别封辅国重臣文王弟虢仲、虢叔于东虢、西虢镇守周王朝重镇要塞。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先后派生出北虢、南虢等。但无论哪个“虢”国,均为分封地诸侯国概念,与姓氏“郭”有根本区别。由于“虢”国先后被灭,国灭则民亡(在阳曲疆域内古有呼延村里无呼延的历史。即因呼延族人“犯罪”被满门抄斩,故有的逃亡、有的改姓、现呼延村里无呼延姓;另有现高村乡南白村岳氏系河南汤阴岳飞五子岳霆嫡系后代,亦因受奸佞迫害迁居于此:现高村乡北白村李氏系隋代驻守太原李渊族人,因隋炀帝杨广追杀李氏家族而一支迫迁于此)。“郭”之姓氏何时起源?被列为国家正史之一由宋代欧阳修、宋祁奉敕合纂、也是正史中追求姓氏渊源的开山之作《新唐书》记载;“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这就是“郭:氏的起源,更是象征由古代雄猛威武诸侯“虢”转为继承先祖遗德再展雄风新型“郭”氏开端,亦是古“虢”与姓氏“郭”的分界线,二者有既密切传乘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

  二、“虢”国嫡系后裔与一般国民的区别

  在偌大诸侯“虢”国中有“虢”之嫡系后裔与一般国民之分,而周王朝分封“虢”诸侯国在历史长河中毕竟是昙花一现【(从周武王继位到周平王在位约300年(新唐书记载:楚庄王指责周平王,可能是当时校对失误等原因,如楚庄王时应是周定王在位,那么从周武王继位至周定王在位约400余年),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其间大约繁衍多少代。经整理阅览安氏、岳氏、韩氏、张氏等族谱可知,即使在不遭受特大天灾人祸情况下,大约只能发展二十代左右,人口也十分有限)】。短暂的发展阶段、尤其在战乱年代(伤亡与绝嗣不可避免)不会有太多的“虢”嫡系后裔繁衍,正宗嫡系后裔以外无血缘的一般国民与真正后裔有本质区别。史书记载“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序是虢叔第21代孙)封于阳曲,号曰郭公 ……。不言而喻,这明确指出封于阳曲的不是一般国民,是与"姬"姓有血缘关系“虢”国的嫡系后裔。也因虢叔裔孙序自封阳曲,号曰郭公,因以为氏,才标志“郭”之姓氏的诞生。至于抄录与国家正史记载相悖资料而评述或怀疑郭氏根祖在阳曲者有两种可能,第一本身就不是与"姬"姓有血缘关系真正"虢"叔的后裔(也许有些姻缘等关系),第二原来也就是“虢”国(最多是在“虢”诸侯国中任过职的官宦后代)的一般国民。

  三、周王朝以何理由将虢“序”封于阳曲

  周平王在位期间正逢由春秋向战国过度时期,诸侯国之间混战。楚庄王指责定王有其目的,故定王以周王朝出台的“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制度寻找召集“虢”国逃散的后裔,以“序”为代表,而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这是国家的根本制度,是当时的一件大事,是国家各级各部门以及所有国民必须遵守并服从的旨意。那么是否散失到各地的“虢”国之民都能聚集到阳曲?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但未能聚集的“虢”民必然会依国家旨意即国家发布的制度精神,同时也缘于“序”封阳曲,号曰“郭”公后,将“虢”“郭”宗庙祖祠建在阳曲,出于忠孝传统习惯各地"虢""郭"民必然心向阳曲朝宗敬祖,故阳曲为郭氏祖庭。现汾阳县(在汉、隋、唐三朝叫兹氏、 隰城、西河等,明万历二十三年改曰汾阳县)2000年出土的唐高宗麟德元年《唐故上大都督都尉郭府君之碑碣并序》载“自姜女原履迹,乃诞隆周,王季君临,爰生虢叔,褒称郭氏,命翼宗周,表望太原,建社阳曲”记载证实了这一历史史实。

  四、周王朝因何将"序"封阳曲而不封别地

  是因虢叔、虢仲为周王朝国亲、辅国重臣,分别被封东虢、西虢诸侯,实质上是镇守周王朝重镇要塞.。那么“虢”国先后被灭,侵害的不单是周王朝的统治利益,同时也侵犯了其家族利益。故推行复兴被灭之诸侯"虢"国、选择安逸的地域环境使其后裔得以生存繁衍之政策;“虢”国祖先是辅国及镇守重镇要塞而象征威武勇猛的表率,既国被灭要选使其后裔安身立命的新环境,就要给一个能让后代施展才能的英雄用武之地。所以选择了山西省府(路)、太原府军事要塞,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阳曲县(古代山西省府(路)治内三关,天门、赤塘、石岭关雄踞阳曲西北境内,是太原府北屏障。通往忻州、内蒙、河北和晋西北及云、代、朔等地的两条古道横贯全境,城晋、凌井两驿站座落古道之上)。此地土地肥沃广茂,既可种植生息,又能依托古道经商,更主要的是能使“虢”氏后裔继承先祖威武勇猛之优良品德帮助国家镇守天门、赤塘、石岭等关隘。因周王朝给“虢”之后裔选择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使郭氏累代英才辈出。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淮、配、镇。镇,谒者仆射、昌平侯。裔孙徙颍川”。《三国志》二十卷 、《山西通志》、《太原府志》、清康熙、道光《阳曲县志》载:郭淮阳曲人,被封阳曲侯(北社有大刀墓)。其子郭统袭封,其孙郭正,袭封汾阳子(因阳曲当时称汾阳县)。郭子仪子郭曜封为太原郡公,孙郭钅从 袭封太原郡公、重孙郭仲文也袭封太原郡公等都是因其得姓地为太原郡而封的。以郡而言,阳曲历代均为太原郡管辖,且汉、隋、唐三次称汾阳。按历史贯例,外臣封王封侯都以其祖籍地或得姓地而封,阳曲为郭氏得姓地,因其古称汾阳,故而唐代宗才封郭子仪为汾阳王。

  五、关于“社”的概念与讲究

  古代对“社”之说,有严格的规定和讲究,达不到一定的级别、规模不可称“社”。表望太原,是由于阳曲县不单是山西省府(路)、太原府军事要地,尤其从太平兴国七年始、成为山西省府(路)、太原府治驻地、故古有“三晋首邑“之称,因此古代称阳曲亦有直呼“太原之习(古代阳曲不仅在天门、赤塘、石岭等关隘驻兵把守,在许多堡寨均有驻兵。今杨兴乡就因宋代杨家军驻扎而得名,现存杨六郎寨遗址及寨门石刻、杨宗保出生地碑等)。“建社阳曲”,又建阳曲疆域何处?古今阳曲辖域古道两畔有:大盂、上原、上阳、下阳、上坡、中坡、小坡、东社、中社、南社、北社等村庄,有许多历史遗址、遗物,有史书资料中记载之特点。尤其南社、北社地处古道西北侧、古代赤塘、石岭、天门关西北屏障延续丘陵地带,村庄座落古道北侧。南社有始建于隋、唐时期的天王寺及历代维修古寺遗址,存宋代,‘湖广推官郭公神道碑’,郭函被清康熙皇帝敕封“为大乘教教宗”并赐圣旨、玉印、护教楼,降妖龙爪木制的法板等。北社村明代重修的郭家堡(始建年代待考)虽经数百年的风雨剥蚀,仍屹立在村东,刻有“郭家堡”堡名的明代碑碣仍嵌在堡门上方,村中存郭郡马家的神轴、倚门、庭院、饮马槽等。村北的郡马坟地上部分虽于“文革”期间损毁,但地下部分仍存。其次还存古汾阳(位于东黄水镇故县村)木井城的城堡遗址、木井至今保存完整;泥屯镇白家社村郭郡马(娶明代宁化王第四女)祠堂留下的两幅郭姓神轴至今保存完好,《明诰封巫乡君郭门朱氏墓志铭》尚存。因此地具备经商和助国守土特殊环境,汉、隋、唐时期建筑及历代维修遗址、郭氏族人聚居古村遗址、古院落及遗物颇多,有需进一步深入挖掘考证研究(因古阳曲县治驻今太原城内,史籍对城内记载较为详细,对离城70——100里的现阳曲有许多记载不细与不周之处),史迹记载建“社”阳曲,此处具有特殊的缘源。

  六、郭氏后裔外迁及在各地发展壮大原因

  郭氏在阳曲聚居后,由于出官入仕(《新唐书》记载)“谒者仆射、昌平侯。裔孙徙颍川”。其实外出做官者很多,见史书记载;依傍古道经商交易,生意越做越大,逐渐向周边地区发展定居外地;朝庭政治影响(郭氏与王氏、崔氏联姻,曾任宰相的崔浩被抄斩株连到郭氏),亦导致大批郭氏外迁。但无论何种原因迁出,毕竟郭氏是具有优良传统正宗”姬“姓后裔,不管生居何地,都保持自强不息精神,尤其有审时度势充满开拓向上之敏感性,所以在各地不断发展壮大。经商者生意兴隆,居仕者忠心耿耿,治学者成果丰硕,充分展示了郭氏奋发有为的传统美德。

  正因国家制度钦定郭氏开宗得姓于阳曲、郭氏宗祠祖庙建在阳曲,阳曲又成为郭氏后裔这支威武勇猛之师经商、护国英雄用武之地,所以他们不但累代聚居此而生养繁衍,更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后代。宋代欧阳修、宋祁奉敕依据国家历史档案合纂的二十五史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座东虢。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淮、配、镇。镇,谒者仆射、昌平侯。裔孙徙颍川”。《新唐书》是由宋代朝廷组织编纂的正宗国史,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史学地位。尤其出自名人之手,后人如蓄意挑剔,是对古人最大不尊。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岑仲勉、著名学者杨伯峻、徐提、全国著名唐史研究专家黄永年、牛致功均未提出异议,一般学识者没掌握铁的史实证据前还是尊重古人为好。

  中国传统以“孝”为先,对自己的祖先唯有崇拜、尊敬、岂敢有违背之意念。作为唐代名将,身居高位的“汾阳郡王”郭子仪在记载其祖籍时必然尊重祖先的思想,特别是由和他同朝为官的金紫光禄大夫刑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郭公庙碑》记载:“昔申伯翰周,降神于维岳,仲父匡晋,演庆于筮淮,而犹见美诗人,腾芳史册。岂比夫神明积高之壤,百二悬隔之都,三峰发地而削成,九派浮天而喷激。炳灵毓粹,奕叶生贤,括宇宙而禀和,总山河而蕴秀,莫与京者其为郭宗乎!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为郭,因而氏焉。代为太原著姓。汉有光禄大夫广德,生孟儒,为冯翊太守,子孙始自太原家焉。后转徙于华山之下,故一族今为华州郑县人。这一铁的历史史料既证实了阳曲县郭氏根祖地,也明确表述郭子仪自认祖籍在阳曲县。若有郭氏后人对此存有怀疑,就如同怀疑自己是否郭氏正宗血脉传承。由于郭子仪自认祖籍在阳曲,所以唐宰相苗正卿为其父撰《寿州刺史郭公神道碑》,宰相杨绾为其妇人撰写神道碑都遵循其思想,追溯郭子仪祖先由阳曲迁陕西华县……。

  有许多海内外郭氏族谱记载为汾阳王郭子仪后代。如四川遂宁市《郭氏宗谱》为宋淳熙元年郭禧元撰序,内有范仲淹、寇准、文颜博、欧阳修、吕蒙正等撰写的题词,还有元、明、清、民国各代续修的谱序,其序载:“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此谱为郭子仪后裔撰写的本族宗谱;陕西华县(郭子仪出生地)郭子仪研究会编印出版的《郭子仪与陕西华县》书中第七页写到:"郭子仪的先祖,向上可以追朔到周朝的创始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叔被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分封于东虢、西虢,周平王时东虢为郑国所灭,虢叔的裔孙序被封于阳曲(山西太原北),号为'郭公',因虢与郭音近,转’虢’为'郭'。序的后裔,遂以'郭'为姓。因阳曲历代属太原郡,郭氏遂为太原著姓。又因阳曲一带称汾阳,故郭子仪在封为郡王时,以其得姓之地冠以名号,而称汾阳郡王"。书中第四十六页写到:郭子仪封为郡王,为什么要在前面加汾阳二字呢?唐时除皇室外,“凡所封邑,必取得姓地”(见《李涪刊误》下),郭子仪先祖是阳曲,《新唐书》记载:“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郭氏得姓于阳曲,而阳曲在汉、隋、唐曾称汾阳,故郭子仪封王前面加以“汾阳”二字。“郭子仪因功勋卓著,而被唐王朝封为汾阳郡王。他封王为什么称'汾阳'呢?许多人以为是将今山西汾阳县封给郭子仪占地为王,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公元762年,郭子仪封为汾阳郡王。郡王是一种爵位。唐时,爵位共分亲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九等。郡王是二等爵位, 因为一等爵位亲王只有皇子才能授予,因而郡王是皇族之外文武大臣的最高荣誉。郭子仪封为郡王,而冠以'汾阳'名号是因为当时封爵名号,多以本人祖先得姓之地名冠名。天下所有郭氏都得姓于虢叔,虢叔裔孙序受封于阳曲。'虢'音转为'郭',因此郭氏得姓之地为阳曲,阳曲西汉、隋、唐时曾称汾阳县。汾阳县名在阳曲时兴时废,郭子仪封王以'汾阳'王就是以郭氏得姓之地古称汾阳而命名。今山西汾阳在唐时属汾州治称西河县,明朝万历年才改西河为汾阳。从史可知,太原北的汾阳,即今阳曲是郭氏之宗源地。郭子仪先祖所在地”;山西晋城南岭乡葛万村族郭氏族谱序言中记载该族为郭子仪后裔:山西五台郭家寨族谱记载该族为“虢”国后裔,谱载郭隗属序七世孙、郭伋是郭隗十三世孙、郭泰是郭伋八世孙、郭璞是郭泰五世孙、郭通是郭泰十七世孙……。原任阳曲县党校常务副校长——郭通第32代孙郭春生讲:‘祖辈先人都教我族后代郭氏祖籍在太原阳曲,古代族谱也有记载,这是历史史实。’

  世界郭氏宗亲总会、泰国郭氏宗亲会及全国各地郭氏宗亲组织均发表许多与国家正史记载相吻合文章,不再赘述。

  阳曲为郭氏开宗得姓之地,郭氏根祖(即祖庭所在,如同各地敬仰关公全国到处有关帝庙,但关云长诞生在山西解州,正宗关圣主庙谁都难以否认在解州)在阳曲是历史定论,勿容置疑。正因有铁的史实证据证实郭氏根祖在阳曲,故阳曲县连续举办了弘扬郭氏根祖文化系列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