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子仪“六地”简述

 芸斋窗下 2020-01-08

        郭姓是一个多源流、多衍派的姓氏。这其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支,是出自周朝王室分封的古虢国郭氏,几乎占中华郭氏总人数的百分之八九十;古虢国郭氏,绝大多数人又自认为是唐朝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

对郭子仪的功勋,历来都有很高的评价:“名压吕望、周公之声望,勋胜齐桓、晋文之霸业,自秦而汉,勋力之盛,无与伦比。”“德完道粹,完名高节,哀荣始终,独著于史。”“千古人仪,忠武完名独著于史,身领古今王率人仪师表;万世德圣,汾阳高节众崇在心,位端天地德行圣道至尊。”

郭子仪被人称为郭令公,世人多以汾阳王代替其原名。天宝年间参加武举进入官场,安史之乱成就了郭子仪的丰功伟绩。郭子仪为唐守卫近三十年,是中兴名将。宋朝文人徐钧赋诗《郭子仪》:“身佩安危三十年,谗锋虽中节弥坚。古今多少功名在,谁得如公五福全。”此后,郭子仪便被世人称为“五福老人”。

翻开众多《郭氏族谱》,大多都以“系承虢叔、脉接汾阳”自居,尊虢叔为鼻祖,以汾阳而自豪,充分体现了郭氏源远流长,荣光焕彩。然而,通过考证各地相关文献资料,从中发现对宗支源流的相关记载,相互间矛盾不少,存疑较多,颇难形成统一的说法,而且还有恶语攻讦的现象。此间既存在孝子贤孙在孝祖敬宗思想上攀贵附富的主观因素,也存在局部区域在支系衍派过程中嫡系正宗的利益因素,还存在因年淹日久在改朝换代中无奈追寻的历史因素。

本着追根溯源、求真务实、去伪存真的考证态度,根据相关文献史料,本文从汾阳王郭子仪的出生地、祖籍地、封王地、王府地、墓葬地、祠庙地(以下简称“六地”)逐一阐述,以期达到认识上的一致,形成家族文化研究中的和谐氛围。

出生地

唐人颜真卿在《郭公庙碑铭并序》中说:“……后转徙于华山之下,故一族今为华州郑县人……是生我讳敬之府君……”

宋王彰在《唐尚父汾阳郭忠武王碑记》中记载:“……王讳子仪,溢忠武,华州郑县人,刺史赠太保敬之子……”

杜黄裳在《郭耀墓志铭》中记载:“……厥后,因官遂为郑县人也……公,汾阳之长子也……”

《旧唐书·郭子仪传》中记载:“郭子仪,华州郑县人。”

《新唐书·郭子仪列传》中记载:“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人。”

由此得出,郭子仪的出生地为华州郑县,即今陕西华县。

祖籍地

《郭公庙碑铭并序》中记载:“……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为郭,因而氏焉,代为太原著姓。汉有光禄大夫广意,生孟儒,为冯翊太守,子孙始自太原家焉……”

《郭曜墓志铭》中记载:“其先,系周封晋,家于太原……”

由此得出,郭子仪的祖籍地为山西太原。

封王地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郭子仪生于华州郑县,至德二载……遂收东都,于是河东、河西、河南州县悉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食邑千户……上元三年进封汾阳郡王,出镇绛州,再立大功,加实封七百户;大历三年联回纥破吐蕃,加实封二百户,在河中府蒲州;出镇那州退休,加实封一百户;封户通前总共二千户。

王仲荦在《隋唐五代史》中指出:“唐制,王、公等没有实际的封地。”《唐六典》记载:“封爵皆以乡亭,多假空名,不食本邑。”《新唐书·百官志一》记载:“食实封者,得真户,分食诸州。”郭子仪去世前,食实封二千户,就是实际享用二千民户赋税。食邑地点,并不以封爵名号的确定地点。因此,汾阳郡王的“汾阳”与郭子仪的食邑地没有必然聯系,作为食邑地来说,它只是“空名”;郭子仪的食邑地不专在一处,而是分散在相关各州。

郭氏得姓阳曲。秦昭襄王三年(公元前304年)设置太原郡时,郡治位于阳曲。建郡后阳曲又隶于太原郡,称为晋阳首邑。阳曲在汉、隋、唐时曾有一段时间叫汾阳,历代封王封侯多位,汉朝的靳疆封为汾阳侯,三国时的郭淮封为阳曲侯,其孙子郭正封为汾阳子。汉、隋、唐时此处西东流向的汾河北岸一带就有汾阳,同时这段弯曲河道的北部就叫阳曲,二者同处汾河上游的北部,阳曲、汾阳同为一地。历史上,阳曲、静乐、河津、万荣都曾叫汾阳。因此“汾阳”是泛称,既可为汾州代称,也可为汾水北岸很多城的代称。汾阳的称名确实久远,泛称比建制称呼时间长,汾阳建县是明代的事;唐代多泛称,而且西河郡的泛称较多,太原部分地方也有。

西汉中后期,郭子仪祖上从太原转徙陕西华州,即今陕西华县;由于先祖所居太原阳曲等州府于汉、隋、唐时期曾称“汾阳”,因此,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而被唐肃宗封为“汾阳郡王”。

“汾阳旧邑,盍有丕承”,意思是说,郭子仪的原有食邑应该由其后代子孙承袭。“唯豳(邠)与蒲,皆汾阳旧封,子孙继之,为公之荣归”,幽与蒲是郭子仪的享用封户赋税所在地。其实,“旧邑”“旧封”,皆指租赋之地,并不是指占地封王的“封地”。

由此得出,郭子仪的封王地是分散在相关州府的。

王府地

《新唐书·郭子仪传》称:汾阳王“宅居亲仁里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人,不知其居”。

《谭宾录》记载:“亲仁里,大启其门,里巷负贩之人,上至公子簪缨之士,出人不问。”

《唐两京城坊考》:“朱雀门东第三街亲仁坊,有尚父汾阳郡王郭子仪宅。”

姚合、刘禹锡等皆有诗歌咏,足以证明汾阳堂在长安亲仁里汾阳王府院内。

“汾阳堂”,本是厅堂的名称,是汾阳王处理政务的地方,后来用作汾阳王的族属和后裔的代称,即堂号。

由此得出,郭子仪的王府地在长安亲仁里,今陕西西安。

墓葬地

《新唐书·郭子仪传》载:郭子仪逝后,“赠太师,陪葬建陵”。唐德宗诏日:“圣祖园陵,所宜陪葬。”建陵为唐肃宗墓,位于礼泉县东北十五公里处,陵园南偏西二公里处为陪葬墓区。

《文苑英华》所录墓志,郭子仪及华州刺史李怀让等陪葬建陵。原有六座封土,现仅存郭子仪墓一座。

招魂冢在故里华县西马村南,也称衣冠墓,据传葬有郭子仪战靴。墓园占地五亩,另有附属地几十亩。墓园门楼上有颜体石刻“敕建王坟”门额,立有“汾阳王之墓”石碑。该墓建于明朝以前,毁于“文革”期间,现仅存明万历年间华州知州石元麟所立“汾阳王之墓”石碑。

由此得出,郭子仪死后陪葬建陵,今陕西礼泉县东北。

祠庙地

据唐代高参《故汾阳郡王尚父郭公庙碑铭并序》碑文中“盛德遗芳,永流西夏”“居邻则政存化修”“清庙既成,在邻之野”等内容,明白无误指出韩游瓌在郭子仪去世五年后(唐德宗贞元二年)奏请为邠阳王郭子仪所立之首庙在郊州,即今陕西彬县。唐郊州南距西安120公里,位于咸阳市西北部,1964年改称彬县。《宝刻丛编》卷十记载立于“邠州”,《集古录》卷八记载立于“汾州”。

郭子仪祠在华县(华州东关)。现渭南市华州区市区东一公里处,为唐宋时华州城的东北角,是郭子仪平定周智光之乱时周智光被斩之处。华州百姓即以其地为纪念郭子仪之处。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华州知府崔辅于此处建起郭子仪祠,之后继任知州赵刚又请太原文人王彰撰写碑文,立起《唐尚父汾阳忠武王碑记》。

华县郭子仪祠附近在清朝以前建有旌功门坊和旌功路坊。旌功门坊上题“诚孚中外,威振华夷”。旌功路坊俗称郭子仪牌楼,四柱三间,横跨官道,中间横额题“敕建汾阳王祠”,右间横额题“功盖天下”,左间横额题“再造唐室”。1966年路坊被拆,1994年得以修复,于原址移建于县城南。

由此得出,郭子仪的祠庙地在唐之邮州,今陕西咸阳市西北部彬县。

综上所述,唐朝汾阳王郭子仪“六地”考释结论应该是:出生地为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祖籍地为山西太原;封王地是分散在相关州府;王府地在长安亲仁里,今陕西西安;墓葬地陪葬建陵,今陕西礼泉县东北处;祠庙地在唐之邠州,今陕西咸阳市西北部彬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