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德馨教授应用温阳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经验介绍

 学中医书馆 2013-10-17
王晌,颜乾麟,孔令越    指导:颜德馨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上海200072)

    颜德馨是上海同济大学铁路中心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名老中医,兼任上海中医心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颜教授历60年医苑春秋,学验俱丰,临证倡导“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虚、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的辨证观点,倡导调气活血之“衡法”治则,临床屡收佳效。现将颜教授应用温阳法治疗心血管病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颜教授认为,心血管疾病多为气血失调所致的本虚标实证。因心居阳位,为清阳之区,诸阳皆受气于胸中,阳气为人一身主宰,得之则明,失之则不明,若心阳不振或心阳虚衰,则无以温煦,心脉失养,而见虚实证。若心气不足,推动血运无力,则可出现心血瘀阻证。情志不调,饮食失常,外邪侵袭,脏腑经络受损,痹阻阳气,甚则阳气衰败,津液无以敷布,血液运行不畅,而水液停聚,痪血形成,日久出现阳气衰微及痹阻证。依据衡法治则,当以调和阴阳,平衡气血,扶正祛邪为法,采用温运阳气,活血化痪,为治疗心血管疾病重要治法。
2治法推崇衡法
    《医学心悟》中提出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对继承总结中医治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近代中医治疗学更有新发展,八法已不能囊括所有治法。《医林改错》曰:“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不除。”颜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倡导“衡法”治则,疏通气血,平衡阴阳。衡法组方以活血化瘀、行气益气等药为主,畅利气机,净化血液,具有扶正祛邪、固本清源的作用,适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各种疾病,临床有较广的应用空间。治疗心血管疾病以温运阳气为重要治则,阳气得以温补及宣通,使阳气充盛,畅通运行,脏腑生理功能可正常发挥,通过振奋阳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祛散病邪,疏通经络,达到改善症状、治愈疾病之目的。阳气虚衰,真元不足用补阳法,而临床多见虚实夹杂证,故将温阳与通阳法合之。颜教授治疗心血管疾病喜用《伤寒论》中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此方具解表温经散寒功效,适用于心阳不振,血脉失畅,咳喘日久,肺病及肾等证。方中附子补命门之火,振奋阳气,走窜十二经脉,既温阳又通阳,行气分又人血分,具回阳退阴之功;细辛辛散通经,合附子攻补兼施;麻黄散表寒而通阳,3药共奏散补兼治之效。临床根据患者病情辨证加减,在温阳基础上合用益气活血、活血通络、化气利水、活血利水、化瘀通络等治法。
3病案举例
    例1心悸某男,47岁,1998年3月2日初诊。患顽固性心律失常3年,呈室性早搏、二联或三联律。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室性早搏40 070次,最多2 624次/1h;超声心电图示:升主动脉扩张。服大量西药治疗无效。诊见:胸闷、心悸惕惕然,头晕肢倦,手足不温,少寐,舌红、苔白腻,脉沉细、结或代。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中医诊断:心悸,证属阳虚心气不足为本,气血瘀滞为标,治以温阳益气,化瘀通络。处方:附子、炙甘草、五味子各6g,丹参、蒲黄(包煎)各15g,麦冬、川芎、薤白各9g,黄芪、缎龙骨、缎牡砺各30g,桂枝3g。每天1剂,水煎服,连服21剂。二诊:诸症明显好转,面亦有润泽,胸前区时有堵塞感,口干苦而不思饮,少寐,舌淡紫、苔白,脉沉迟。以前方酌加健运脾胃之品,盖脾统四肢,土旺则诸脏可安也。上方附子用9g,加苍术、白术、茯神、远志各9g,小麦30g,石营蒲6g。服2月后三诊:诸症大减,神清气爽,多次复查心电图均正常。
    按:本例心律失常属中医学心悸范畴。《诊家枢要》云:“阴胜阳亏之候,为寒,为不足。”治以温通心阳,益气活血为法。方以参附汤、生脉散、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方合治,并加石首蒲引药入心。虽舌红用附子,但方中炙甘草、麦冬、缎龙骨、锻牡蛎等可制附子之刚燥。得效后守法续进,增强温阳之力,合健运中焦,护养心神之法而奏全功。颜教授治疗本病在温阳基拙上加黄茂、生蒲黄益气化瘀,使脾运健,瘀血通,心神宁而心悸愈。
    例2胸痹患者,女,51岁,1996年10月6日初诊。患肥厚性心肌病巧年。反复胸闷、胸痛,甚则昏厥。诊见:面色苍白,形体肥胖,神疲乏力,心悸,胸隔痞满不舒,心痛阵作,自觉阴冷之气上冲,少寐,舌紫、苔白,脉沉细。西医诊断:肥厚性心肌病。中医诊断:胸痹,证属痰癖交阻于心,心阳不振,气血脉络不畅。治宜温补心肾之阳,活血通络。处方:炙麻黄、附子、炙甘草各6g,山碴、失笑散(包煎)、延胡索、赤芍、白芍各9g,媛龙骨(先煎)、锻牡砺(先煎)各30g,细辛、桂枝、九香虫各3g。每天1剂,水煎服。二诊:服28剂后,胸闷、胸痛减轻,脉稍沉。病有转机,唯舌苔白腻,此乃温阳初见解凝之效,前方炙麻黄易为9g,加麦冬、石营蒲各9g。又服药2月,面色转红,头晕、心悸、胸闷、胸痛诸症均大减,遇劳后稍感胸闷,可持家务。前方去炙麻黄,加白术、黄芪继服。半年后随访,病情稳定。
    按: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温经散寒之剂,原方用治少阴表里俱寒证,以麻黄散寒,附子温阳,细辛温经,3药组方补散兼施。本例胸痹乃疾疥交阻,心阳不振,属虚寒型心血管病。颜教授以麻黄宣通心阳,附子温助肾阳,通阳温运并举,内外调治,使虚衰之阳振奋;在温阳基础上加失笑散、延胡索、赤芍活血化。诸药合用,使阳气振奋,疾癖化解,气血运行,诸症自解。
    例3水肿患者,女,52岁,1994年1月6日初诊。患风湿性心脏病16年。近因感冒引发心悸、胸闷、气短、肢肿。诊见:唇绀,心悸不宁,胸闷喘促,咳白色泡沫样痰,面浮肢肿,尿少,腹鸣便塘,完谷不化,舌紫、苔白,脉沉细结代。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西医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心功能l级。中医诊断:水肿,证属心阳不振,痰癖交阻,气机受阻。治以温运心阳,活血通络。处方:附子、炙甘草各6g,桂枝3g,小麦、锻龙骨、媛牡砺各3摊,茯苓、酸枣仁、党参、远志、白术各9g,丹参15g,唬拍粉(吞服)1g。每天1剂,水煎服。二诊:服7剂,心悸明显改善,肢肿消大半,惟关节酸痛,腰部尤甚,舌淡、苔薄,脉细稍数。证属阳气初复,血察未消,原方续服1周。三诊:诸症渐消,偶有肢痛,少寐,舌淡、苔薄,脉细缓。仍以原方加减,处方:附子(先煎)、威灵仙、酸枣仁、远志、当归、党参、茯神、苍术、白术各9g,桂枝6g,干姜24g,黄芪30g,炙甘草,木香各3g。服21剂,心气通畅,心血得养,诸症皆除。
    按:本例风湿性心脏病出现心悸、咳喘、肢肿等症,属中医学水种范畴。患者久病心阳虚衰,阳虚水泛,气机不利,运化失常而水肿。故治以温运心阳,活血通脉,使心阳通畅,癖血消除,心血得养。在温阳基础上,加茯苓、白术、丹参化气利水活血之品,使水湿去,癖血通则久病得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