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

 舒柔 2013-10-17

经络是西方医学尤其是解剖学所无法解释的,经络是人体的生命线,活着就有它,死去就消失了,解剖学无法证实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再举个例子大家可能比较容易理解解剖学的局限:
一部汽车,在运行的时候有一整套运行的规律,但是如果我们停下来,解剖它,可以看到什么?一堆零件而已。如果从来没有研究过实际汽车工作原理的人,只凭这一堆零件,如何能正确地分析出汽车的所有功能和工作原理呢?
再比如我们来分析贝多芬的音乐,我们把一首曲谱拆分开来,其组成也不过是一些基本的音符而已,没什么稀奇,那么是不是我们把贝多芬乐曲中的音符或者音符的组合都归类分析清楚以后,我们也可以做出贝多芬水准的乐曲呢?
人体也是如此!

 

图片
经络学说创立于先秦时期,在《史记》、《吕氏春秋》及《庄子》等古籍中均有记载。祖国医学最早的典籍《黄帝内经》,就有大量篇幅专论经络。根据史料考据,不少学者认为经络学说的形成时期,大约是在公元前4-2世纪。 
图片 
对脉、筋等的形态学认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始基:
 
古代医家在解剖中发现了血管和一些条索状组织是连接内脏之间的主要形态结构,并且延伸到四肢末端,这应该是经络原始的解剖形态,故《内经》有时称其为“经脉”,有时又称其为“筋脉”。早于《内经》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亦言“脉”而不言“经”,说明古人对“脉管”的形态学认识是相当早的。《灵枢。经脉》说:“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此言“经脉”,指脉管而言。气口,也称寸口,即中医切脉的桡动脉搏动处。但在临床实践中,针刺脉管仅会出血而不会“得气”,只有针刺到一些条索状的组织结构时,才能得气,于是就出现了“筋脉”的概念。可以说,若没有对脉、筋等的形态学认识,就不能有经络的概念。
图片 
经络是在发现穴位并逐步以点连线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上古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每因劳动或其它原因,身体的某一部位被石块、树枝刺破,或为火灼伤,而身体其他部位所患的病痛即随之而清除或减轻。经过无数次的反复,长期的不断体验,逐步从中发现和认识到石刺、火灼某些部位可以治病,这就是较为公认的针灸疗法起源的假说。青铜器或铁器的使用,出现了金属针具,针韧而尖,能固定一个小点,进行深扎,逐步摸索出针灸治疗的特殊作用,进而定出“穴位”,这就是穴位的来源。刺激某一穴位有针感的传导,并有一定的传导路线,而且具有同类主治性能的穴位,有往往排列在同一感传线路上,这就使人们认识到穴位之间贯穿着一条传导路线,这种联系不仅反映在体表,并同内脏密切相关。于是,点连成线,形成了经络的循行路线。说明经络学说的形成与穴位的主治性能、针感的传导路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图片
经络的发现源于古人气功导引时“内景反观”的特异感觉:
 
气功导引是古代的养生保健术之一。在练功过程中,逐渐地察觉到气感可贯流躯干一周(即任督二脉,气功理论中称为“小周天”),并能是其他路线相继通行,产生健体延年和治病驱邪的作用。气功导引入静状态下对人体传导路线的感觉逐步积累,便对全身主要经络的分布有了一定的体会和认识,为经络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认为“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李氏“内景返观”之说对经络起源的探索是卓有见地的。据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周代《帛书》中考察,早在《内经》成书之前,即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的记载,证明了经络的发现可能并不迟于穴位。
 
总之,经络是通过对人体解剖知识的积累,体表针刺感应传导的经验,穴位主治性能的归纳,气功导引贯流任督诸经的感受,经过整理总结,逐步趋于系统完善的。 
图片 
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机体各部位的独特系统。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组成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等的相互关系。经络理论贯穿于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养生防病各个方面,不仅是针灸、推拿、气功学科,而且对临床各科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见熟悉经络理论,对于业医者极为重要,所谓“医不知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 
 
1.经络概念及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并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经过整理总结,逐步形成的理论体系,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经络学说是研究经络的基本概念、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与脏腑关系的学说。经络学说的创立,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表里的独特系统。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医学入门》指出:“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所谓“径”,即路径之义。可见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并有固定的循行路线,且多循行人体的内部或深部;络脉则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而网络全身。经络把人体所有的脏腑组织、形体官窍等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图片
经络系统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成,它们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组成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这种有机的联系,主要是依赖经络的沟通、联络作用来实现的。如十二经脉络属脏腑,入里出表,通上达下;奇经八脉贯通于十二经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则联络筋膜皮肉,从而使脏腑组织器官构成协调的统一体。诸如脏腑表里关系的确立、五脏各有开窍的认识等,无不与经络的沟通、联络有关。
 
通行全身气血,濡养脏腑组织: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均需气血濡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气血之所以能通达全身,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防御外邪、保护机体等作用,则必须依赖经络的传输。正如《灵枢。本脏》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感应传导作用: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对于针刺或其他刺激在感觉上循经传递和通导的效应。在针灸时,病人出现酸、胀、麻、重等感觉称为“得气”。针刺感觉沿着经络循行部位而传导、放射,称为“行气”。得气和行气现象,就是经络感应和传导作用的具体表现。当然,在病理状态下,经络亦可成为病邪侵入和反映疾病信息的途径。
 
调节功能平衡:当人体发生疾病时,便会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用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方法,在相关穴位上施以一定的刺激量,即可激发和增强经络的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纠正气血阴阳的失调状态。千百年来的临床治疗实践和近年来国内外对经络腧穴的实验研究,均证实了经络的这种调节功能的客观存在。如针刺有关穴位,可使相应的脏腑功能得以调整,功能亢进者使之抑制,功能衰弱者使之振奋,从而获得相应的疗效。
 
 图片
很多人否定中医,无非是说中医不科学。尤其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经络学说”无法检测,只能说这些人孤陋寡闻了。活人身上经络可以被仪器检测出来,而且可以用多种方法,被多种仪器检测出来
近代研究发现,人体或动物的体表经络、腧穴部位皮肤电阻或电位不同于非经穴部位,并随相应脏腑功能的变化而变化;后来又进一步发现,机体体表经络、腧穴部位不仅在电学方面,而且在光、声、热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经穴的这些特异性,为经络的客观显示和探测提供了可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经络检测法。
图片
1. 皮肤电阻和电位检测法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国内外学者对于经络的研究比较集中于皮肤电现象上,主要是测定经穴上的皮肤电阻。工作表明,经穴部位都呈低电阻性。这些穴位的沿经排列,当时被认为可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既然是低电阻,电流即易通过,因此在日本又称经络为良导络。我国学者近年来又对皮肤低阻点的检测方法进行了一些重要改进,并对检测方法的可靠性进行系统论证,通过对14经脉的测试结果,证明皮肤低阻点的分布基本是循经的。低阻点密集分布,沿经排列,但并不连续,结果稳定,可以重复。
 
也有人对经络皮肤电位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反映经络或内脏器官功能活动方面,皮肤电位可能比皮肤电阻更有意义。因为皮肤电位的活动可能是活组织代谢过程的表现,而皮肤电阻则可能是机体对外加电流通过组织时所表现的一种物理特性。通过一些实验表明,穴位与非穴位的皮肤电位差异也较明显,可作为检测经穴的一种方法。
 图片
2. 同位素示踪法
 
60年代初,我国学者即已开始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检测经络的循行路线。发现在人体的穴位上注入P32,通过盖胶计数器记录放射性的强度,可以观察到经络循行路线上的放射线强度较其两侧旁开的对照部高位。所测试的十二条示踪轨迹与古典医籍中所描述的十二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科学技术的进步给同位素示踪的研究开拓了新的前景。近年来,罗马尼亚、法国、中国的学者都先后应用r-闪烁照相技术对此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如将99mTC高锝酸钠注入穴位,以大视野数字r照相机进行记录,可以观察到各种现象。
 
①注入四肢穴位的同位素可循经迁移30~110厘米,其中长者可从四肢上达躯干。在躯干部穴位注入同位素亦可在不同程度上循经向上下迁移。同位素迁移的轨迹主要位于皮下。
 
②穴位注射时同位素开始移行的潜伏期平均为31.29秒,移行的速度为3.5~76厘米/分,各经之间有一定差异.在非穴位部注射时,同位素淤积于注射部位,之后,逐步趋向其邻近的经脉,再循该经脉继续循行。
③同位素的示踪轨迹与古典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吻合率在70%以上。
 
④在同一肢体的两条经脉的穴位上注入同位素,可同时显示出两条行程不同的轨迹。
 
⑤同位素迁移过程中可以看到经络学说所描述的某些特点,针刺可使迁移的潜伏期缩短,清除率增加,标记经穴与示踪轨迹的吻合度提高。
 
⑥在猴、狗等动物肢体上也可观察到类似的同位素示踪轨迹。
 
⑦上述同位素示踪轨迹与淋巴循环和神经干无直接关系,与血管的关系则密切而复杂。
 
结果表明,应用穴位注射同位素的方法可显示与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大致相同的示踪轨迹。结果直观、稳定、可重复,是近年来经络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进展。
 图片
3. 循经声信息检测法
 
以四个探头同时进行记录,观察到刺激穴位引起的低频振动可沿经络的路线传导,其轨迹与古典经络路线基本吻合。信号的频域在8~97赫之间,其高峰集中于30~40赫,以定量的低频信号直接输入穴位,新输入的信号也可循经传播,在经脉线上各个部位所接收到的声信号的强度,与其两侧旁开对照点都有显著的差别。结果稳定,可以重复。
图片
4. 光检测法
 
1)体表超弱冷光检测 以体表超微冷光信息为指标,观察到高发光点也基本上是沿十四经脉的循行路线而分布的,经上发光点的强度明显高于其两侧旁开对照点。发光强度与年龄、体质有关,不同部位发光强度不同,井穴部位的发光强度大于其他穴位或非穴部位。某些疾病患者在不同经穴上的发光强度也有不对称的变化,与健康人比较有显著差异。
 
2)经络红外线成象技术 一切物体(包括有机体)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16℃)时,它内部的分子就会因热运动而向空间放射红外线,其放射量随物体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红外线也是物体(或有机体)内能量变化的一种信息,用最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可将这种信息转换成等量的电信号,经电子装置处理后加以显示,这样“不可见”的红外线便可转换成可见的图像。针刺得气时,相应的经、穴常出现“热感”或“凉感”,在荧光屏上也相应出现亮带或暗带,其显示的路线与古典经络相符,而不同于神经或淋巴的走向。此方法为经络的显示提供了一条途径。
 图片
5. 以针效阻滞定位检测法
 
这一检测方法的原理与采用各种生物物理指标检测的方法完全不同。它建立在针刺效应的基础上,而且也只有在针刺过程中方能检测出来。
 
在循经感传线上施加压迫即可将感传阻滞,感传带被阻滞,针刺的效应亦随之显著减弱或消失,但压力必须施加在感传线上。压迫感传线两侧的对照点和身体的其它部位则对感传和针效均无影响。利用循经感传的这种特点,以针刺效应为指标,即可在体表测试出一系列的阳性阻滞点(压迫该点,针效显著减弱或消失)。将这些阳性阻滞点连接起来,便能绘出一条轨迹,其行程与受试者的感传路线一致,与经络的循行路线也基本一致。由于压迫循经感传线上的任何一点,都可将感传和针效阻滞,因而所测得的实际上是一条连续不断的轨迹。这一检测方法,最初是建立在感传显著的受试者身上。但同样也适用于没有感传的受试者。只要针刺的效应显著,便于记录,即使没有感传,沿着经络循行的路线施加压迫,也可获得同样的效果,是一种可以普遍应用的检测方法。
 图片中医的一大基础,经络学说,已经被现代科技证实是确实存在的,某些人包括一些比较善于炒作的”专家“所说的经络无法通过现代科技的手段检测,完全是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