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调鼎

 悟道参禅学习 2013-10-17

  宁波阿育王寺天王殿嵌有三幅石楹联,笔力挺拔,气韵洒逸,为游览者所赞叹。这些楹联系晚清书法家梅调鼎所书。

  梅调鼎(1839-1906)字友竹,号赧翁,宁波慈溪人。早年定居慈城,晚年迁居三北杜湖岭解家。

  梅调鼎自幼勤学文章,酷爱书法。他年轻时曾应科举考试,清代科举规定,书写必须用“馆阁体”。梅调鼎学书素厌“馆阁体”,认为它死气沉沉,千字一体,束缚人的思想意境。因此,从来不写“馆阁体”的字,在考试时也不例外,被试官取消了考试资格。从此,终身不求仕途。

  梅调鼎绝意仕途后,便以发愤作书自勉。他初学颜体,然后学王羲之,中年学欧阳询,晚年潜力魏碑,旁及诸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汇贯通;因而能刚柔相济,独树一帜。正如陈涵度跋梅赧翁墨迹:“习书专宗右军,临摹垂数十年,能得其神髓,庶儿腕有羲鬼者。”《梅赧翁先生传》说他“搜罗碑版靡不研讨,尤善行书”,梅调鼎主张“用笔之妙,舍能断能圆外无他道也”。就是说,用笔要在转折处转圆流畅,珠圆玉润;在可断处,能笔断意连,干净利落。圆而不断,犹如乱麻缠结;断而不圆,则变成枯枝野柴。圆、断结合,珠圆玉润,是他对自己一生所学的最高概括,给后学者以良好启迪。从流传至今的他的一些书法作品,楷书笔力浑厚,逸而不浮;行书潇洒自然,出神入化。

  梅调鼎书法所以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完全是他一生勤学苦练,惨淡经营中来。叶伯允在《赧翁小传》中云:“翁平居闭户,日以大笔悬腕作小楷书百字,故所书无不宛转如意。”他长年累月闭门练字,雪飞冰封时,常把双手插进雪堆,待双手冻僵,然后奋笔练字,直到双手出汗为止。正如他自己所说:“朝夕磨砺不离手,夏练三伏冬练九。”数十年如一日,心不厌精,手不忘熟,以此为乐,终成大家。

  梅调鼎可谓是书品人品两清奇。他宁愿一生贫穷潦倒,以卖字为生,靠借贷度日,不以书法换纱帽,不趋炎附势,在清代书界传为佳话。他在壮年时,也曾一度名噪浙东,许多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慕名登门求字。当时有“为求友竹字,愿出万两银”之说。但他对此不屑一顾。在自己大门口贴了一幅对联:“谈笑无鸿儒,往来皆白丁。”使那些以权势钱财自炫者十分尴尬。梅调鼎有个在京作官的同乡,为讨好李鸿章,特请梅调鼎写几幅字。当梅调鼎获知实情,便将写好的字当场撕毁。相传,慈溪著名书法家钱罕,宇太希,本名钱富。少年时曾求学于梅调鼎。梅调鼎一听其名,眉头双皱,说:“贪财恩富,沽名钓誉者,岂能成大业乎?”钱富受教,便改“富”为“罕”,克勤求教,终成大家。

  梅调鼎晚年十分贫穷。正如他在一首除夕诗中写道:

    年年年底少青铜,惟有今年分外穷。

    薪水用残厨灶冷,衣裳典尽箧箱空。

    蓬蓬爆竹邻家响,扰扰人言债主荣。

    长啸一声过年也,千门万户日瞳瞳。

  梅调鼎死时,家徒四壁,无钱葬身,唯有几箩长年丢弃的废字和草稿。几位生前墨友将这些大小不一、真草混杂、风格各别、支离破碎的剩字残篇编成集子,捐钱印制,取名《赧翁集锦》,到上海义卖,被抢购一空。不料正是这些断简残篇,却集中了梅调鼎各个阶段之书法大观和艺术造诣,被书家视为字幅中的珍品。

  梅调鼎葬于慈溪杜湖旁。他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的有楹联、屏条、堂幅、寿嶂、墓志等等,被收编在《赧翁集锦》中。现代书法家沙孟海曾介绍并推崇过梅调鼎书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