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药的临床配方应用初探

 学中医书馆 2013-10-18

摘要 本文从风的本质和风邪的致病特点引出风药的概念,将临床常用的风药根据其作用方向的不同做了简单的分类,并以典型风药如防风、荆芥、蝉蜕为代表,根据中药学理论、易经理论及其在方剂中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应用来说明其作用特点,并辅以典型的病案加以说明。

关键字 风药 防风 荆芥 蝉蜕 配伍

 

《内经》有“风为百病之长”、“风为六淫之首”、“风为百病之始”的说法。可见,风邪最易伤人,人体的疾病的发生多与风邪相关。中药中有很多中药专门针对风的病理,能够疏达风气或者抵御风邪,因此称之为“风药”。

1 风的本质

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风为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现象,是由于地区间的冷热不均而产生的气流流动。但中医对风的理解远不止于此。在五行中,风气属木,归于春季,五脏属肝。《金匮要略》中提到,“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自然界的万物之生长有赖于风气的鼓动,《灵枢·九宫八风》中称“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升,长养万物。”因此,正常的风气是万物生长的动力。

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也离不开风气的调和。风为气之运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风在人体内就体现在气的运动上,因此《内径》中又有“百病生于气”的说法。正常的风是人生命活动的动力,而不正常的风,即风邪,可导致机体的升降失调而致病,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2风邪的致病特点

《内经》中对于风邪致病的性质,特点有详细的论述,称其为“六淫之首”、“善行而数变……风者百病之长也”。此外,风邪还有动摇不宁、扰乱气机、来速去疾、开泄肌表、易伤阳位等特性。

在中国的文化经典《周易》中,风对应于巽卦。《周易·说卦传》云:巽“为高”,故所伤多从阳位起;巽为入,类似于钻营之性,所以临床发病也是无孔不入,常因机体一时之虚而入侵,称为“虚邪贼风”。巽“为进退,为不果”,临床上亦表现出变动不居,游移走窜之象。巽为“近利市三倍”,即有经营、发达之象。所以风邪伤人,开始常为小恙,一旦侵入,则能迅时成暴患。又“为绳直,为长”,喜欢行于笔直宽阔的地方,在人体好行于经脉、皮肤之间。又云“其究为躁卦”,反映出风邪致病,也常有变化多样的特色。

3风药的特点

3.1 风药的作用:

所谓风药,根据笔者跟随老师用药的体会,就是指针对风邪致病为主,调燮脏腑经脉的正常之风气,而消除邪风的一类药物。风为阳邪,善行数变,轻扬升发,主行主动。药物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故风药应多为味辛气薄,性轻扬发散,具有主动主升主散的性质。

3.2 风药的分类:

风为木性,具生长、条达、能屈能伸的特性,其为万物生长的动力,在人体表现为气机的运动。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升,气自下而上运行;降,气自上而下运行;出,气由内向外运行;入,气由外向内运行。风药具有风的性质,能够发挥风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调畅气机的作用,从作用上,也有升、降、出、入从这个角度,笔者与老师将临床上常用的一些风药进行归为两类:

3.2.1 以正向作用为主

这类药物本身具有发动风性,其力量主要为升、出,起着推动,向上,促进,鼓动的作用,如柴胡、川芎、羌活、苏叶、薄荷、蔓荆子、白芷、苍耳子等。它们多为味辛气薄之品,为阳中之阳,其升提发散阳气的作用强,临床上常与祛湿、理气等药物配伍,或做引经之用。但因其升阳作用强且多食易伤津耗液,故有肝阳上亢或阴虚燥热者应慎用。

3.2.2 以反向作用为主

这类药物主要具有削弱风的作用,其力量以降、入为主,起熄风、缓和的作用,如钩藤、防风、天麻、僵蚕、刺蒺藜等。它们多辛甘平,其清热熄风平肝的作用较强,临床上多与滋阴潜阳、镇逆清肝泻火等药物配伍。

此外,还有个别药物正反作用兼具,虽具有风性,但较为缓和,使风气申收有序,如荆芥、蝉蜕、菊花、桑叶。

4 常见风药在方剂中应用举例

4.1 防风

防风是治风之要药,通治周身表里之风。本文以痛泻要方、玉屏风散为例,探讨其临床配伍应用。

4.1.1 痛泻要方中的防风 

痛泻要方始见于《丹溪心法》,明·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引刘草窗方,名为白术芍药散,因主治痛泄,《医方考》中称之为“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中有炒白术、炒白芍、炒陈皮、防风四味药组成,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泄。《医方考》中言其病机为“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泄。”

汪昂在《医方集解》中评论此方时说:“此足太阴、厥阴药也。……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数者皆以泻木而抑土也。”后之医家也多与之相同,然笔者与老师在临床应用时体会,防风的作用在“疏”、“散”、“胜湿”的同时,更重于“防”。

防风的疏散之性表现主要由于其味辛甘所决定。辛甘发散为阳,《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为春生之气,以舒畅调达为要。防风辛甘微温,功能疏肝达脾,入肝脾经,使肝气调达,胆的春生之气可发,脾的气机升降枢纽作用能够正常发挥。防风外可抵御风邪,内可平稳肝气,与君药白术益气健脾相合,稳健中焦脾土。

《本草纲目》记载“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此药能抵御外风的侵袭,故古人按其功效命名为防风。痛泻要方所治之主证为肝脾不和的泄泻,病机本在肝脾不和,然其表现为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失调,大肠的传导糟粕功能失司,理应调理肠道。《内经》中称六腑为器,是与体表相通的有腔脏器,起着受盛和传化水谷的作用。与体表之皮毛腠理有着共同和共通之处,外之皮毛腠理为卫外,腠理的开合调节汗之疏泄。大肠犹如体内运化通道的一个体表,且主津,调理着人体内部的水液代谢。大肠的传化糟粕和主津的功能失常,则表现为排便异常,水谷运化失宜,不能吸收而水与糟粕俱下。防风为治风通用之剂,外可疏散肌表之风邪,内亦调理大肠的功能。白术主治在里之水[1],可疏理大肠之水气,防风与白术相配,其主要作用为“防”,起到支撑,稳固的作用,加强大肠的屏障作用。

应用防风调理肠道失调之泄泻除痛泻要方外,在近代还有医家自创防风白术汤治疗小儿泄泻,取得显著疗效[2]。

4.1.2 玉屏风散中的防风

实际上不止是肠道,凡经络脏腑表里肌腠有不固之处,常易受风邪袭扰。防风之义,祛风是其次,充实屏障,加固腠理是其更主要的侧重点。从五行来看,这分明是“土”的特性,因而从归经来说,也侧重于太阴脾经为主。

从另外一个著名配方——玉屏风散中,防风的应用也很能说明问题。大部分有关本方的配伍意义的解释为黄芪补脾肺之气,白术益气健脾,而防风祛风邪,且与黄芪配可使补而不敛邪,散而不伤正。然我认为防风的作用应为两个,一者缓解风邪,二者调运黄芪与白术所补之气。祛风邪为防风之本性,能够疏散腠理之风,为治风之通药。防风祛风邪作用的同时使腠理致密,起到固表止汗的作用。所以,本方治疗的表虚证,往往在平时服用保健作用更佳,若是表证期,反而效果稍逊,常须以桂枝汤为辅。

从对防风的分析中我们体会到,在体内脾土不足,经脉脏腑空虚,内环境失于稳定而招致风邪发作时,常可选用一些保守的祛风药,以达到实腠理,固经脉,调虚实的作用。临证用方中,如半夏白术天麻汤、抑肝散等,都属这方面的代表。

[病案举例][2]

陈某,男,1岁,1994年5月20日初诊。患儿因发热,咳嗽,流鼻涕,经红霉素治疗热退,咳止,但反复泄泻,转中医治疗。症见:大便黄水样夹蛋花便渣,日4~5次不等,伴有刘清鼻涕,胃纳差,夜不安寐,面色恍白,小便短少,舌淡红,苔白中间厚腻,指纹淡红。大便常规检查脂肪球(+),其他阴性,

诊断为婴幼儿泄泻,辨证为脾胃虚弱夹风邪,治以健脾祛湿。

处方:防风、钩藤各6克,煨葛根9克,茯苓、白术、莲子肉各10克,藿香、升麻、甘草各5克,2剂,每日1剂,早上煎服1次,下午复煎再服。5月22日复诊,服药2剂泄泻止,诸症消失。改用四君子汤加炒麦芽10克,鸡内金6克。以补气健脾,固后天之本。

按:小儿腹泻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这是由于小儿胃稚阴稚阳之体且脾常不足等生理特点所决定的。本医案所诉患儿起初所受风寒在表,然治疗不当致内陷入脾胃,造成脾胃运化失常,治疗上应当疏风散邪,健脾祛湿。案中所用方剂为作者自创的防风白术汤,实际上为七味白术散去人参、木香,加防风,钩藤,莲子肉,升麻化裁而来,在健脾祛湿的基础上辅以升阳,调理风气之剂。加防风贵在其外可解表透邪,内可疏风护脾,且与钩藤相伍调理六腑气机,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4.2 荆芥

荆芥,辛,微温。入肺、肝经。《本草纲目》中称:“荆芥,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其发散之力较之防风为强。傅青主善用荆芥治疗女科疾病,取其入营血分之意。最具特色应用的方剂莫过于完带汤、倒换散,现做一简单介绍。

4.2.1 完带汤中的荆芥

完带汤为《傅青主女科》中治白带之主方,傅山言[3]:“白带乃湿盛火衰,肝郁而气弱,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经不守,而不能化溶血以为经水,反而变为白滑之物,由阴门而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 脾气不守,湿土之气下陷,流注下焦,湿邪困阻带脉,带脉失约而为带下。方中人参、白术、山药补脾健脾,陈皮、苍术理气燥湿,白芍、柴胡疏肝,车前子利湿,其补脾疏肝之功已全,全方配伍似已完备,但荆芥一味,实为妙笔。

本方中,荆芥之用意绝非“风能胜湿”可简单概括。荆芥之性,兼具散和止两方面。其宣散之性,能带动脾经之气上行,引动清气上升,而不使陷于浊阴而成带下;同时,荆芥炒黑,更有约束之性,利下焦之营、血正常运行。此义如从《周易》来解,前者为震卦,后者为艮卦,震属少阳,艮属太阴,从走向上,荆芥也以少阳、太阴为主。雷山合为小过卦。“小过”之义,是快速运动游移之象。《小过》卦辞中说:“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天上的飞鸟只留下飞过的声音,而不见身影。形容疾飞快渡,利于小舟、小河,而不利于大江大船;利于邪之在皮肤、三焦、肺系等通达于近表处,而不利于五脏六腑深处;宜于脾胃、三焦、大小肠六腑等流动之处,而不宜心、肾、胆等权重之位。独具锐性而收散有节,这正是荆芥所长之处。

4.2.2 倒换散中的荆芥

刘完素《宣明方论》中所载倒换散,也是本药的特色应用。倒换散以大黄、荆芥等分为末,主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为湿热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而至的小便不通。与完带汤不同,前者为黑荆芥伍以补脾疏肝之品,后者为荆芥穗与峻下之大黄相伍,两方的主治也相差甚远,一为癃闭,一为带下,然究其原由,皆本“淤滞”所致,为湿浊淤积下焦之共同病理。

膀胱为州都之官,主水液代谢,湿热淤积下焦,气化功能失常,不能正常排泄尿液而致尿液淤积,不通则痛,引起小腹急痛。倒换散中荆芥用穗,取其锐利发散之性,与其升提之力,正所谓“气行则水行”。气机停滞下焦,除大黄通泄的作用外需一促气上行的力量,既防重下伤阳,使气机升降有序,又起到提壶揭盖的作用。《素问·阴阳应象》中说:“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中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荆芥辛苦味薄。浮而升,阳也。大黄为苦寒,气味具厚,沉而降,阴也。这两药相合是气机升降有序,出入有节,则淤滞自除。

从以上两方分析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凡属升降失常,下焦瘀滞引起的诸多病证,因正常的少阳风气不行,故常需要在健脾调气的基础上佐以通宣性质的风药,以利其病机的解决。临床配方中,如槐花散(之用荆芥)、补中益气汤(之用柴胡)、当归芍药散(之用川芎),都是其典范应用。

[病案举例][4]

周某,男,75岁,退休工人,于1989年6月28日初诊,患慢性肾炎23年,近两年内有因尿毒症入院抢救两次。刻诊时,全身浮肿,咳嗽有痰,头晕乏力,皮肤作痒,大便干结,面色苍白,舌红苔白厚腻,口中秽浊,脉弦滑且数,查血肌酐8mg/dl,尿蛋白(+++),血压170/100mmHg,血色素8g/dl。

证属湿阻气分,热郁血分,湿热积滞互阻,三焦不畅,关格已成。治以清化湿热,凉血化瘀方法。

处方:荆芥炭10克,防风6克,白芷6克,生地榆,炒槐花,赤芍,茜草,白鲜皮,地丁草,茅芦根,大腹皮,槟榔各10克,大黄6克。嘱清淡饮食。服药7剂后症状减轻,有加减服药半年后,个化验值基本正常,未再复发,病情稳定。

按:本患者患慢性肾炎23年,发展为尿毒症已2年,曾两次如医院抢救。转诊赵老时,为明显的湿阻气分,热郁血分,湿热积滞互阻,三焦不畅之证,出现关格。正如张锡纯所言:“三焦气化不升,则不降,小便不利者,往往因气化下陷,郁于下焦,滞其升降流利之机。”赵老在其清化湿热,凉血化瘀的治法中寓有畅三焦气机之意,用荆芥炭、防风、大黄、槟榔、大腹皮,其组方特点似倒换散,上下分流则关格可消。 

4.3 蝉蜕

蝉蜕,辛甘微寒,主入肺、肝经,因其味辛,质轻升浮,入肺经,可疏风通络,治疗风热风疹等;其性寒,入肝经,又散中有收,故可清热熄风止痉,治疗急慢惊风。《本草纲目·第四十一卷》中说:“蝉乃土木余气所化,饮风吸露,其气清虚,故其主疗,皆一切风热之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各从其类也。”

蝉蜕兼具风药的正反两方面作用,即可外疏肌腠,发散风热,宣透风疹,又可疏散肝经风热,凉肝熄风止痉。与前面的荆芥不同,其疏风透表之性侧重于利邪外达,从卦象上说,属兑之性;其本体为蝉之皮表外壳,属离象。上兑下离,合为革卦。又从其变化上来说,破壳外出,应于兑卦;其蜕附挂于枝干上,应于离卦,亦成革之象。本品对风邪不是简单的驱散或阻滞,而是在风邪找不到出路时,给它开掘出循表外透的通道,使风气顺行外达。周易《杂卦传》曰:“革者,去故也”。又革者,肤也。故本品对皮肤,更广义说,对各种上皮组织表面的风热邪气留滞,聚结不散者,能自营血层面褪散外达。在临床上与僵蚕的配伍使用最多见。近代有人应用僵蚕配蝉蜕治疗瘙痒病症[5],有人治疗小儿泄泻,惊风,湿疹等皮肤疾病[6]。现以升降散介绍一下蝉蜕与僵蚕的在本方中的作用。

升降散出自于清·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中,由僵蚕、蝉蜕、大黄、姜黄、黄酒和蜂蜜组成,杨栗山将其称之为治温病十五方之总方,受后世医家蒲辅周先生和赵绍琴老师所推崇。杨氏用其治“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杨氏认为,瘟疫的病因“乃杂气由口鼻而入三焦,怫郁内炽,温病之所由来。”“温病杂气热郁三焦表里,阻碍阴阳不通。”人之气机升降出入失调,则气血瘀滞,痰湿内阻,出现各种火热郁内的病症。

杨氏论其方义:“其名曰升降散,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大黄、姜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此方可与河间双解散并驾齐驱耳,名曰升降,亦双解之别名也。”方中以僵蚕、蝉蜕为君,其力专而强,笔者对其作用的理解为:方中蝉蜕为蝉之所退外壳,有由内向外透发之力,且力量强而有力;其气寒,为辛甘咸,饮风吸露,为清虚之品,可以祛风涤热解毒;而且蝉蜕专入肺肝二经,即可散发在表之热邪,又可透退营分之郁热,具有内清外散的作用。僵蚕辛咸平,气味俱薄,侧重于散内结瘀滞之痰,且为虫类药,善走窜,行经络,可搜人体内深部热毒,引毒外出。两药相合,内外兼清,郁热可发。另辛苦温之姜黄祛邪辟疫,行气散瘀;苦寒之大黄上下通行,上抑亢盛之阳,下导蕴结之热邪;黄酒引药行全身;蜂蜜清热润燥。六药相合,两两阴阳相配,一升一降,内外通和,上引下泄,使三焦气机通畅,体内郁热得以宣透。瘟疫病机的本质,就在于邪毒积踞,经脉脏腑之气闭郁。本方中,蝉退和大黄是两味关键的引导药物,上透下清,使邪气不能内聚,而消散于无形。尤其两者上下呼应,蝉蜕之革者以去故,大黄之推陈以致新,使疫疠积菀宿恶之气自三焦而散。

从本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对一些邪气闭郁三焦或营血形成的病证进行治疗时,如果选用一些有开散性质的风药,配合其它通导性质的药物,使邪气得以决散而出,不失为一种良好的临证策略。如逍遥散、凉膈散中用薄荷,消风散中用蝉退。另外如麻子仁丸中用杏仁、治风水肿用利水剂加桔梗、饱和丸中用连翘亦与此立法类似。

[病案举例][7]

程敬通医案:体弱诞久,衣停腹痛,宜补气送胞。

高丽参 三钱  川牛膝三钱  麒麟竭一钱五分  没药一钱五分  鸣蝉衣一钱

按:本案记述简略,但用药精到。患者体弱多虚,分娩用力过度伤气,致胞衣停滞体内。此时当大补元气,并下瘀胞。方中高丽参补气之力最巨,能救虚竭于倾刻;血竭、没药为少腹行瘀之要药,散瘀滞于立时,并辅以川牛膝推血下胞。方中尤妙在蝉衣一味,取其离形蜕宿之象,引动胞衣正常下行。以衣动衣,何其至妙。本方用药精简,形、神、势、力俱到,体现作者深厚的临床功底。 

5 小结

风药在中医理论中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笔者认为风药是能够舒展风性或抵御风邪,使正气行,邪风去的一类药物的统称。风药具有调整风性,使之正常升,动,行。从临床配伍用药中,风药的作用绝不拘泥于于此,尚有升提,调摄,透达等作用。

从所举例的几味风药的作用来看,风药的作用根本在于调气,既可调在表之卫气,保护机体免受外邪的干扰,又可调在里之脏腑之气,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研究学习风药的目的在于知道临床用药,从典型方剂中我们看到了古代医家应用风药的巧妙之处,如在祛湿时加用入肝脾之风药升阳健脾,除瘀滞时加风药取其走窜之性,行气时加风药以促气行等。

以上仅是笔者跟随老师学习的一些个人理解,关于风药的理论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