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药的临床应用

 杉木轩 2017-05-25



风药的概念及特点


风药的应用可追溯到仲景,而在《千金》、《外台》收录的方剂中风药更是占有重要地位。但风药确切的定义可能来自于张元素,其在《医学启源》中提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收藏”,而李东垣正是秉承了张元素的思想,将“风升生”这一理念广泛应用于临床。


那么什么样的药物可以归属为风药?东垣言其为“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徐灵胎言其为“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概括而言,凡是气盛、味薄、质轻等拥有风木属性的药物就属于风药。风药是一个象概念,涵盖范围非常广,包括现代中药学中的解表药、祛风湿药、部分平肝熄风药等。目前已有许多学者意识到中药学的分类方法并不恰当,如解表药并不只能解表,这种分类方法反而局限思维,不能灵活应用于临床,反倒是象概念的分类方法更为科学。


风药有哪些特性呢?我总结为以下六点:升、生、散、通、透、燥。


升、生


风药最大的特点正是“风升生”,而这一特点也正是所有风药都具有的。风药是拥有风木属性的药物,此种药物在天应春,在地应木。一方面,风药有升发的作用,能把气提起来;另一方面,风药有大地回春、春暖花开、赋予万物勃勃生机的作用,这正是机体至关重要的生命力。经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脾胃论》言:“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升与生不可截然而分,两者相辅相成,凡是有生命力的事物都是向上向外发展的,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所以风药能带给人生命力,这可以说是所有的病人缺少的东西。


散、通、透


这三个特点都强调了风药具有很强的流通性,不仅可以打通人体内的气机,也可以把体内的气透过皮肤屏障与外界清气相通,具有沟通表里内外的作用。但此作用不同的风药有很大的差异,有些仅作用于表皮较浅的层次(如薄荷等),有些可以进入很深的层次(如防风、麻黄等)。《本经疏证》论麻黄:“气味轻清,能彻上彻下,彻内彻外,故在里则使精血津液流通,在表则使骨节肌肉毛窍不闭,在上则咳逆头痛皆除,在下则癥坚积聚悉破。”


那么风药是如何实现打通人体内外的呢?有一种理论是风药走的道路是人体的玄府。《素问玄机原病式》言:“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风药能够打通人体的玄府,使气机流通无碍。



这算是风药的一个副作用,因为风药走窜不定,导致其本身偏燥,所以临床应用时需要配伍。当然在治疗湿证时这就是一个优点了。


临床应用的重要性


李东垣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疾病都有大量的风药运用。《蠢子医》有两篇论风药的文章,分别为《治病须要兼风药》、《治病风药断不可少》,龙之章言其直到中年才意识到风药的重要性,自此以后凡虚寒证加羌活、独活、荆芥、防风、麻黄等热性风药,凡实热证加前胡、柴胡、升麻、葛根等凉性风药。孙曼之老师在临床灵活运用风药,可以称其为风药大家。彭建中老师擅治肾病,起手便是荆芥、防风、白芷、羌活。在常规的辨证中加入恰当的风药可以极大地提高临床疗效,很少有人提出这一点,但这或许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地方。


在剂量方面,解表、祛风湿时风药剂量一般比较大,内科疾病风药用量都很小,孙曼之老师用3g,彭建中老师用6g。在配伍方面,孙曼之老师有一个观点是风药必须配伍甘草,黄芪也必须配伍甘草。甘草走脾,走到营,风药的作用机理是从营走到气,风药必须踩着甘药才能往上升发。


风药的作用


为了便于理解和应用,我不用常规的术语来概括风药的作用,而是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对其分类归纳。


一、作用于脾系统


风药在脾系统的作用:1、升清阳:脾主升清,脾虚必兼下陷,有时下陷的症状还不明显,但考虑全面的医生就要防患于未然,这是其一;其二,应用风药可以帮助升清,也有助于脾功能的恢复。 2、胜湿: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必兼湿,有时湿象还不明显,但考虑全面的医生就要防患于未然,这是其一;其二,祛除水湿也有助于脾功能的恢复。3、引药上行,固护卫气:风药能把健脾补气药的气引到肌表,充实腠理,使阳气卫外而为固。常用于脾系统的风药有升麻、葛根、柴胡、苍术、白芷等。


二、作用于肝系统


风药在肝系统的作用:1、疏肝:任何原因导致的肝气升发不利都可以应用风药,思路不要只局限于理气药。孙曼之老师认为柴胡不是疏肝药,而是清郁热的药,柴胡疏肝散中疏肝的药物为川芎和香附。这一观点大家可以参考,柴胡到底能不能疏肝不好下定论,但柴胡可以清热却是事实。2、助肝布散肾精:肝的疏泄有一个目的即是把肾中的精气布散到全身,而补肾精时也确实需要这么一个疏散作用以让补肾药物更好的起效。临床常见在大队补阴精药物中加入少量风药。3、引药上行:这一作用在五官科应用尤其广泛,肾精不足导致的眼干、耳鸣等症需要风药把补阴药载到头面发挥作用。这一作用主要也是通过肝的疏泄来完成的。常用于肝系统的风药有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桂枝等。


三、作用于肺系统


风药在肺系统的作用:1、解表。2、宣肺利水:即提壶揭盖之法。常用于肺系统的风药有麻黄、苏叶、荆芥等。


四、疏通玄府


风药的作用广泛,虽有各种不同的表现,但都是通过疏通玄府,让气机顺畅甚至急速通过而发挥作用的。以上几条是根据作用于不同脏腑归类的,但风药还有很多不易归纳的作用,我就全部放在此条下面。


1、火郁发之


火性升散,一般都须清之泻之,但有一些火被寒、湿等邪气闭塞,导致全身出现不一而足的症状,此时就需要用风药疏通玄府,让全身气机自然周流。常见的方剂有麻杏石甘汤、升降散、泻青丸、泻黄散等。此专题的深入研究可以参看李士懋老师的《火郁发之》。


2、眼科的应用


眼科有两个特别经典的用风药治疗外障的方剂,名曰四味大发散和八味大发散。四味大发散的药物组成是麻绒、蔓荆子、藁本、细辛为散,生姜水送服;八味大发散在上方的基础上加羌活、防风、白芷、川芎。原方用来治疗眼睛红肿不开,疼痛难忍、羞明畏光、血筋满目,甚或头顶如棒打,目珠如针刺,生翳子、蟹睛等眼科疾病。现代报道用此二方治疗各种结膜炎、青光眼急性发作、眼外伤导致角膜损伤、急慢性角膜云翳等效果极好。而在治疗角膜云翳时特别提到要加大生麻黄的用量,有一角膜云翳的病人用9g生麻黄无感,15g时症状减轻,24g时效果显著。


现代医家往往从清热解毒、泻肝火、祛湿、辛凉祛风来治疗眼病,这些思路都只看到了表象,其实辛温风药能从内到外打通气机,把积聚在肝经、眼部的各种邪气发散出去,这才是治本之法。当然在临床上还要随症加减,如果局部热象明显可以根据情况配伍清热药。


本方的用量比较大,一位医家每味辛温风药用到了24-30g;另一位医家用15g,但煎4次,每日分4次服用。


3、活血化瘀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泸州医学院的黄淑芬教授提出“治血先治风,风去血自通”,这一观点打破了现有的思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⑴ 风与瘀的关系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认为风邪跟血瘀没有任何关系,而古代却有很多用风药治疗实际上由瘀血引起的病症,如中风等。古代文献经常有这样的描写,某人吹了风得了偏瘫,某老妇人正摇着扇子突然半身不遂了,然后用大小续命汤、熏蒸等办法汗之,偏瘫就好了。我曾经见过一篇报道,一个年轻小伙子因为天气太热,就把电风扇对着自己吹了一晚上,结果第二天醒来他就半身不遂了。现代医学对此无法做出解释,当时我心想这不是非常典型的中风嘛。但我那时也无法解释其中的机理,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多年。《素问·五脏生成论》有关于风邪跟血瘀的描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这是内经中明确提到风邪引起血凝的语句,再结合黄氏的观点,我有很多启发,不一定完全正确,在此与大家分享,欢迎批评讨论。


我猜想风邪可以闭塞玄府(主要是神经系统方面),进一步就导致血脉不通。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这种体会,吹风吹久了会麻,而像面瘫这种病吹风是很大的诱因,它不一定有血瘀的表现,但也能用风药解决,这说明风邪会引起气机阻滞,然后需用风药来疏通气机。现代中医认为感染是风邪,但在古代根本没有微生物这一概念,在传统中医思维中,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能量变动,而非外来生命体。这些自然界的能量能影响人体的运行,人体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微生物才能乘虚而入。我们中医要做的不是把微生物杀灭,而是让人体恢复平衡,人体的免疫系统自然会清除微生物。


那么内风到底是什么?杨上善说过“徐缓为气,急疾为风”,人体阳气急速变动就是内风。阴虚阳亢会产生内风,“阳在外,阴之守也”,阳气失去了阴精的制约,就会向上向外乱窜,形成内风。瘀血会产生内风,因为血脉阻塞,气会想把堵住的地方通开,在剩余的狭小空间里,气经过时就会变得急速,形成微小的内风。肝郁会产生内风,肝主升发喜条达,如果经气被郁,肝就会很想把郁住的地方通开,在因郁而变小的空间里,经过的肝气自然会很急速,也可以形成内风。


所以我认为的外风是玄府闭塞,内风是阳气急疾变动。外风引动内风的含义为玄府闭塞能引起阳气急疾变动,内风引动外风的含义为阳气急疾变动能引起玄府闭塞。而中风最常见的病机就是外风内风都有,脑出血是内风为主,脑梗是外风为主。在治疗上,用风药疏通玄府、血脉,是最快起效的方法,现代医学也认识到脑梗急性期血压不能降太低,已经堵住的地方是不可能再通了,只有建立侧枝循环肢体的功能才能恢复,我猜测风药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但内风也必须得到制约,因为长期的内风能引起玄府闭塞,如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这一点中西医可以互通。


⑵ 风药的活血作用


风药具有畅达阳气、通利血脉的作用。川芎是活血药已是纵所周知,虫类药物也是治疗顽固瘀血的主力军,本草记载中不少风药的作用与瘀血有关,如麻黄能“破癥坚积聚”,白芷疗“血闭”,独活疗“女子疝瘕”,天麻“条达血脉”,荆芥“下瘀血”,刺蒺藜“主恶血”,桂枝“温中行血”等等。现代研究显示,桂枝、细辛是最强效的扩血管药物之一,可与水蛭媲美。


⑶ 风药在活血化瘀方面的应用


头面血瘀:脑震荡、血管神经性头痛、脑卒中都可以应用风药。


肌表血瘀:皮肤病、痈疽、周围神经病变、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等都可以应用风药。


伤科:大队风药配伍少量血药,有些风药有很强的镇痛作用。眼外伤的出血、积血完全可以用风药解决,用《原机启微》的除风益损汤。


冠心病心绞痛:心绞痛除了瘀血痹阻心脉的病机外,也应考虑到宗气不能贯通心脉,需要应用辛温通阳宣痹。心绞痛的急救中成药就是大量的辛温开窍药物,所以非急症心绞痛更应该应用风药以提高疗效。羌活、葛根能治疗胸闷如窒而痛的痰浊证心绞痛;细辛、威灵仙能治疗心痛剧烈伴放射痛或腹满气结的情况;全蝎、蜈蚣打粉治疗顽固性心绞痛。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张志远教授用杏仁治疗心绞痛,可以配伍桔梗、半夏、瓜蒌。杏仁有芳香止痛、从肺上降胃气的作用,治疗胸痹、胃痛都非常好。对乏力、气短、神疲的虚证心绞痛病人张教授用仙灵脾,既温补下焦又辛温宣痹。


服务生命之美!——罗氏针灸



  • 崇尚道德,悬壶济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