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现悲情英雄蒋翊武 长篇小说《国殇1913》及同名电视剧创作研讨会

 文山书院 2013-10-18
沉寂百年 艺术再现悲情英雄蒋翊武
—— 长篇小说《国殇1913》及同名电视剧创作研讨会发言摘登

  7月7日,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和中共澧县县委、县政府主持在长沙喜来登酒店举行了长篇小说《国殇1913》及同名电视剧创作研讨会。《国殇1913》由本报记者、国家二级作家蔡德东创作,小说描写了武昌起义总司令蒋翊武短暂而悲壮的一生。

  出生于澧县的蒋翊武,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孙中山先生亲自题名“中华民国开国元勋”。由于种种原因,以前对这位英雄人物一直宣传不够,沉寂百年。明年是蒋翊武就义100周年,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澧县县委、县政府经与北京美意盛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沟通,启动了有关蒋翊武的长篇小说创作和电视剧筹拍。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澧县县委县政府为了打造精品力作,特邀请省内宣传、文学、出版、影视传媒界4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对作品进行了研讨,现摘发部分讨论发言,以飨读者。

以艺术的彩笔描绘真实的历史
□湖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省辛亥革命研究会理事长 饶怀民

  我从头到尾阅读了这部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感到收获很大。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艺术的彩笔描绘真实的历史”!具体来说,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有如下四个特点:

  其一,小说以蒋翊武革命实践的纵向发展为线索,铺陈了辛亥革命时期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包括甲辰长沙起义、丙午萍浏醴起义、孙中山和黄兴领导的东南沿海起义等等。蒋翊武从东南沿海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依靠会党并不可靠,东南沿海起义不如在中部地区发难,从而服膺宋教仁,谭人凤等人首创中部同盟会的战略决策,把推动长江流域革命作为自己的终身奋斗目标,把运动新军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这对于推动同盟会在武装反清问题上由东南沿海向中部转移和由联络会党向运动新军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突出了蒋翊武在武昌首义中的作用。

  其二,领袖是一个集团,革命也不是少数个人的行为。小说虽然以蒋翊武为中心,同时也讲述了与蒋翊武年龄相当的同时代的一大批热血青年所从事的革命活动,作者就这一大批历史人物走上革命道路的心路历程、个性特征以及在革命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复杂心态,通过对一些具体历史事件的讨论和争论,通过人物的对话,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完全符合当事人的思想实际,读后令人心服口服。

  其三,作者在自己搜集的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撰写了不少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也引用了不少原始资料,包括蒋翊武在有关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和讲演稿,还有他在武昌首义中发布的文告和命令等等。这就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四,蒋翊武不仅是开国元勋、悲情英雄,而且是孝顺的儿子、慈祥的父亲、有责任敢担当的丈夫。他对前妻受家庭拖累不幸早夭怀着深深的愧疚和眷恋;对玉珍,玉琴姐妹敢于大胆执着的追求。在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他本能地想到了父母女儿,百忙中抽出时间回家探望亲人。这正反映了他热爱生活、热爱亲人和战友、热爱家国的情怀,因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生活,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元勋地位待推崇 英雄气概贯长虹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蒋祖烜

  首先感谢《国殇1913》的作者蔡德东先生。我认为,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描写蒋翊武最成功的小说。先烈蒋公翊武,系清末革命团体文学社社长,策划武昌首义与策动讨袁的革命志士,是中国近代革命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激进的政论家,年轻而有才略的军事家。他所领导和发动的辛亥武昌首义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件大事,他的英勇就义也是当时震撼社会的一桩重大事件。

  二次革命失败后,蒋翊武取道湘南秘密来桂,继续策划讨袁,以图再举。不幸,他在入桂途中被捕,旋被反动军阀杀害。后数年,孙中山督师北伐,驻跸桂林,追念其功,立碑纪念。碑身正面铭刻孙中山手书“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十二个大字,旁用小楷署以“孙文敬题”字样,并刻上印章,以示郑重。寥寥数字,道尽了蒋公为推翻帝制、缔造共和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也倾注了这位国民革命领袖对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的无限敬佩之情。

  据考察,那时孙中山甫抵桂林,虽日理万机,仍不忘蒋翊武,特至丽泽门外其殉国处凭吊,并下令在此“建筑起庄严朴素的华表”。孙中山以民主革命先驱和民国大总统的身份与地位,任内除对蒋公翊武碣旌表,称其为“元勋”,尊之为“先生”,表示特别敬重外,还不曾给予其他人士如此礼遇和殊荣。他给同代人的赠语落款处往往只有一般性普通签名,从不用“敬题”二字,也很少盖图章,而只有对蒋先生是例外,可见蒋翊武在革命党中的确是一位出类拔萃、德高望重的人物,他能得到孙中山先生如此推崇和倚重,绝非偶然。饮水思源,回顾民主革命先驱者对推动社会历史前进所创造的英雄业绩,使人深深感到,蒋翊武先生的爱国精神,与日月同光,与丰碑永存!

  蒋翊武先生对缔造共和建有殊勋异劳,却于民国成立之后不容于世,竟至残遭杀戮,死于非命,这是民国初年政治史上继“张、方事件”和“宋教仁被刺”之后的又一血案。这是蒋翊武个人的命运悲剧,也是时代和国家的悲剧。由于历史原因,海峡两岸对这位英雄人物的宣传都不够,这是不正常的。现在省辛亥革命研究会、澧县县委县政府启动对他的研究宣传,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蒋翊武不仅是一个地方人物,我们现在呼唤时代英雄,他的英雄精神是全社会的财富。因此,我觉得蒋翊武作为文艺作品主人公,应该定位于“中华民国开国元勋、悲情英雄”,以此来感染激励人。
透露湖湘人的精气神
□北京盛世华锐影视投资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韦言

  小说《国殇1913》是澧县作为文化名片的文化工程之一,再现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活动家、辛亥武昌首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短暂、悲壮的一生。因为种种原因,蒋翊武先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不匹配,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众多专家史学家的努力下,出现了许多史学研究成果。作为澧县籍作家,蔡德东先生厚积薄发,短短三个月内完成这部巨著,首次完成对这位英雄人物一生历史功绩的梳理,完成了围绕这位英雄成长、生活、革命等息息相关的人物关系的梳理,是迄今为止蒋翊武研究的最大成果,为我们重新认知沉寂百年的蒋翊武,提供了艺术蓝本。小说围绕蒋翊武,描写了大革命时期,沅澧流域涌现的蒋翊武、刘复基等一批革命之士,热血澎湃地走上拯救民族拯救国家之路,完整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蒋翊武、刘复基等湖南人为首的文学社,遥戴孙中山为总理,以《大江报》为宣传阵地,大力发展社员,成为湖北新军中人数最多的革命团体。武昌起义前夕,它也是湖北革命团体中重要的革命力量之一。有史学家评价,蒋翊武是世界上现今为止革命成本最低的人,这得益于他的胆识、智慧和非常的政治眼光和坚定的行动。对于这样一位英雄人物,蔡德东先生通过人物和事迹很好地体现了湖湘的民风民俗,心理特征等,透露出湘人那种刚劲、务实、敢为人先的实学风格和拼搏精神,因此,作品具有巨著气质。一部作品,可以有很多缺点和优点,但澧县把它作为文化产业,这部小说的面世或者出版,起到了抛砖引玉作用,可以有更多的艺术方式来表现这位离开我们百年的英雄。因此,随后将面世的电视剧是这个文化工程的另一个项目,小说为电视剧提供很好的基础。

酣畅淋漓 荡气回肠
□澧县一中原校长 省历史学会蒋翊武研究会顾问 赵绪清

  一口气读完蔡先生的《国殇1913》书稿,酣畅淋漓,荡气回肠。我要代表澧县一中的学子们向蔡先生鞠一躬!总的感觉:史实清晰准确,人物个性鲜明,文字清新好读,观点正气凛然。蔡先生写国殇,绝非三月之功,实乃厚积薄发。

  两点修改意见:

  1.蒋翊武等成长的精神文化背景似应进一步强化。

  蒋翊武及其同乡战友为什么成为辛亥革命一个英雄群体?我以为与两个方面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一是澧州传统的人文精神;二是这群青年人所受的教育背景。这些背景在目前书稿中有所提及,但基本上是一笔带过,使人感觉蒋公等人的思想文化深度、厚度不够,革命带有偶然性。建议在相关部分加以强化。

  2.蒋翊武的形象应进一步高大鲜活,增强故事性和吸引力。

  如果本书是一本普通的传记文学作品,已经非常好了。像我等对蒋翊武研究有一定兴趣的人,是一本很好读的书。但若把读者定位在对蒋公并不熟悉的人特别是青少年,缺少故事情节则难以引人入胜。因此建议对主人公蒋翊武的人物形象还要进一步塑造,增强感染力。

艺术地再现历史
□常德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汪肯堂

  去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明年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总指挥蒋翊武以身殉国一百周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出版蒋翊武传记小说《国殇1913》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社会拐点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在它一百周年之际,引来诸多学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很自然的事。在诸多的出版物中,不乏有全面客观,研究深入的真知灼见;同时也不可否认,也有哗众取宠,以偏概全的怪论。对于辛亥革命还大有研究的必要,这研究还必须是全方位的。

  常德的辛亥革命人物就很有研究的价值。在这么小的地域内就出现了一个辛亥革命领袖群体,宋教仁、蒋翊武、刘复基、覃振、胡瑛等,一个个出类拔萃,超凡脱俗。这不应该纯属偶然,这其中肯定有其深厚的历史的、文化的、地沿的等多方面的原因。

  历史人物的小说创作是建立在对人物的历史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蒋翊武的传记小说《国殇1913》是这些年对蒋翊武研究成果的综合体现。历史小说首先必须是历史的。了解历史的真相是读者阅读历史小说的主要目的之一。中国读者把《三国演义》是当成历史来读的。历史不可戏说,戏说的已不是历史。《国殇1913》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真实地述说了蒋翊武的成长历程及其悲壮的一生,这是其主要价值所在。

  历史小说当然应该是小说的。也就是说,在述说历史的时候要用小说的手法,增强其可读性。《国殇1913》的作者蔡德东,传统的小说手法运用娴熟,可以让人一口气读下去,这是小说的成功所在。

  基于个人对历史小说的理解和偏好,本人认为书名可以更明确一点,直指蒋翊武。

抓住英雄人物的内在动力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潇湘晨报》社社长 龚曙光

  我是来声援此书的。我是澧县人,澧县文人李群玉,武人蒋翊武,就出了这么两个人物。但是近代史上,蒋翊武的宣传很不够,历史地位也没有公正地书写。这部小说,我看了,认为能达到英雄人物不再寂寞的功能。我们湖南人是有血性的,蔡锷、蒋翊武、宋教仁、谭嗣同都是铁血汉子,“如果中国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这就是湖南精神。故尔这部小说要承载这种精神,就要从更高的境界去要求。从这点上看,有几点明显遗憾:一是没有解决好历史讲述与小说叙述的关系,有些地方不是讲故事而是陈述历史;二是缺少故事动力;三是对人物更多的是作历史判断,而不是个性推进;四是缺少对澧县、湖湘、武汉等地方的文化描写。蒋翊武身上具有反叛性格,他不是为了发家致富闹革命,而是地域文化熏陶出来的,一部小说如果看不到地域文化对人物的影响,这是很遗憾的,修改时应该对以上几点进行认真加工,希望出精品。

诗意表现英雄人物
□省作协名誉主席、《文学界》杂志主编 水运宪

  德东的这部小说,我看了一部分,总的感觉是人物语言较好,很有个性,也很生动。比如刘复基接宋教仁信后的对话,既有个性化的生活语言,也有文学张力的语言。这种历史人物小说,有三种类型的写法。一是唐浩明严格依据史料,这种就较拘谨,二是二月河信马由缰,放开想象;三是熊召政的在两者之间,侧重于诗意表达。这部小说,作者似乎处于一种语言矛盾之中,既想真实的表达历史,又想塑造人物,因而叙述语言比较粗糙。蒋翊武这个人物是一个悲情英雄,要写出他的英雄气概,要好好刻划他的内心矛盾、纠结,使之更丰满,历史要件的铺陈不要过于拘泥。

  关于影视剧的改编,蒋翊武是我们身边一个正气凛然的英雄人物。我的意见是坚定不移地走正剧,不走市场,争取上中央一台,起码上八台。走市场,搞成青春偶像剧,不是想走就走的,搞不好就会弄砸,什么价值也没有。认真地搞一部正剧,反映那个时代的风云,英雄成长历程,处理好人物命运矛盾冲突,这样的剧什么时候都有市场。我的《乌龙山剿匪记》,当时根本没考虑什么走市场,就是考虑如何拍好这部电视,至今仍受欢迎。但有人在此基础上搞了一个《新乌龙上剿匪记》,听说效果不好,这个教训要汲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