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楹联书法创作

 辛耘 2013-10-18

谈楹联书法创作

2008-12-11 14:37 阅读(434)评论(2)

楹联书法创作

 

 

 

   对联,又称“对子”、“楹联”、“楹贴”或“联语”,以上下两联相对而得出。字数相等,对仗严谨,音韵协调,意境完美,读之畅达,而观赏楹联书法作品则意味深长,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楹联书法创作由来以久,每见用纸考究、用笔完美、用墨精良,艺术性术高的精品,历来为众多藏家所争购,并得以广泛流传。由于楹联作品最适宜张挂于楹柱、门户两侧及厅堂之中,大小相等、结构对称、各种书体兼容、品式多样,固而成为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            楹联的形制

    楹联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它沿袭了文学上由古乐府发展到律诗的平仄押韵以及对仗骈偶的悠久传统。这种骈偶对仗的语言艺术表观手法由来已久,如《尚书》、《诗经》、《楚辞》都有对偶的形式。六朝以来的骈俪文和唐以来的格律诗于楹联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近体诗把四声用于骈句,出现了“联”的概念,律诗每首都是有四联组成(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联必“粘对”,中间颔、颈二联必须对仗,对联中的五言对、七言对、合乎律诗的平仄格律,但对联仍有不同于律诗的中间两个对仗联句而独立的文学作品形式。

    楹联由上下相对的两句组成,上句叫上联,也称出句,下句叫下联,也称对句。由于联语声律要求平仄相对,上联收于仄声,下联结于平声,读之音韵铿锵而富于节奏感。在写法上要求上下联内容相关联,虚实互见,阴阳匹俦,联中造句造语尽可随类赋采,无不可以入联。至于篇幅结构,字数少者两三言、四五言,多者七八言、九十言甚至可达数十百言,如昆明大观楼那幅一百八十字对联,给人一种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的宏阔感受,称“天下第一联”,一联惊人。下面谨通过分析历代对联作品对其形制加以说明。

    正文,即书写楹联的主体内容,是对联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书写之前要对字数、字体加以选择。字数较少的宜端正大方为主;多数字则每一联可书写两三行为宜,称门对或龙门对。结构如同门的形制古来有之。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同样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对联在清代异军突起,成为众多书家表观的媒介,这可以说是书法史发展的必然。行书以其实用性、流便性而受人喜爱,应用最广,也最能体现书家个人飘逸、洒脱的内在风神。篆隶的兴起,则缘于清代文字狱的兴盛,把精力、心绪、兴趣转向了故纸堆,在楹联创作中亦以行书、隶书和篆书为多见。无论长短,以楹联的独立性看它既能容纳单个字的奇姿逸态,又能保持整条书写的连贯性,既不破坏章法系统,还可保持创作中某些书写技法性要素,而这一点也是其它形式所不及的。

    款识,一般而言,总是先写主体内容,然后落款。

    落款分上、下款。也有只题下款没有上款的或只在下款写上名款称穷款的。

    上款的内容,通常为对方的称谓、联语的出处或年款;下款一般署作者的名号,也有书写年款的,更有书写两三行者,根据章法需要不一而论。亦有只落印章而不题款者,这是帝王派头,连“御笔”两字都省了。

    落款只是为了属释文和名号,其意义虽比正文内容居次要地位,但落得不好将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所以下笔前必须先设计好位置,安排得当后方可落墨,否则一幅楹联作品前功尽弃(虽装裱时可割去重题但不如题好为妙)。
    上下联的常规格式。一般上款高于下款即上联“抬头”,但不高于正文内容,这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现在各类展览中亦有别出新裁均题双款的,每联左右两款均长于正文内容者,此另当别论。这也就要求作者有较强的题写款识能力(初学者不宜),更有在裱件时下款或下款外另题长跋与款识,互生意趣似有双款之意味。

    落款之法当与作品中字数多少、书体选择、章法处理有关,不为主次只求艺术效果为佳。但对于款识的字体则有严格的要求:“款不宜早”。也就是说款字的书体比正文书体略晚为好。如正文为篆隶,可题楷行草为宜,而不可题甲骨文款或篆隶款。一般常以小行楷、小行草为常用。一幅楷书作品题上行草款,似感通篇气韵生动活泼,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大字小字粗细分明,可谓相得益彰。

 

二、楹联作品的用纸和用墨

    对联起源何时,目前已难于考证。但从史料中记载看,在古代中国神话中民间流传一种习俗,每年元旦之日用一对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挂在门户上作为“驱鬼避邪”的“仙术”谓之“桃符”,这种风气一直可以远溯到轩猿黄帝。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则始于五代后蜀。每年除夕夜,蜀主孟昶便命学士在桃符上题新词,挂在寝门左右,因词不工遂自命笔题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句,这便是后人以文字记录的最早一副春联。后蜀降宋,贴春联的习俗就延续到宋代成为普遍的习俗。也有人把它镂刻到建筑物的楹柱上遂有“楹联”之称。此习惯滥觞于五代而形成宋元,直到明代,对联大都刻在木板或竹片上的庭院装饰。书写在纸绢上供室内悬挂的对联是明末清初才开始流行的。从清中叶道民国年间,对联几乎成了中国人文化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书写内容和材料有了丰富和发展,其悬挂场所及形制也有了丰富和发展,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以发感慨、寄幽思的艺术表现形式。

    从现存的清代楹联墨迹看,大都是创作高手所为。清末民初有赵之谦、杨守敬、李瑞清、曾熙、康有为,沈曾植、吴昌硕等,到民国中后期有郑孝胥、罗振玉、谭延X,于右任、李叔同、谢无量等,都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范本,是不可多得宝贵财富。

    明清之际,楹联已发展到厅堂、书斋的张挂。书写在绫绢、纸上的卷轴挂件样式普通为人所采用,尤其书写在纸上的最多。

    东汉蔡伦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原材料造纸,史称“蔡侯纸”,这是真正的植物纤维纸。唐代出现了“宣纸”,到宋代造纸业已十分发达,出现了著名的“薛涛笺”,“谢公笺”,“澄心堂纸”,“金粟山藏经纸”等佳品,宣纸以其“薄、轻、软、细、白”的特性,一直为绘画、书写与摹拓所采用。尤其是宣纸技术达到高峰,用施胶、加矾、染色、涂蜡、砑光、洒金、描花、印花等工艺制成的加工纸,或富丽堂皇或雅致怡情。(待续)

    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最早出现的是麻纸,为东汉蔡伦发明史称蔡“侯纸”。

    宣纸出现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慕写。唐宋出现了:谢公笺、薛涛笺、澄心堂纸等名贵书画纸。由于宣纸具有:薄轻韧软细白的特性,到宋代宣纸出现了五彩斑斓、令人目眩的景象!

    以地名:徽纸、歙纸、池纸、黔川纸、龙须纸、新安纸、夹江纸等。纸品命名:麦光、白滑、冰翼、澄心纸、金榜、白鹿、玉版、京帘、青光、七色、煮捶等。加工命名:蜡黄经纸、洒金纸、印金团花、连史、白棉纸等。明清时期,纸的种类不断增多,如宣德纸、白笺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磁青纸。。。。。,以及其他施胶、染色、涂蜡、砑光描花等富丽堂皇的名贵宣纸。

    我们在进行楹联书法作品创作时,选用的纸张,可分生纸、熟纸和笺纸。其中笺纸往往贯以雅号,便于书写,如玉版宣、虎皮宣和乾隆贡纸等,用名贵笺纸书写的对联大多为一时显要,状元、翰林等。其实书法艺术本身而言,书写水平和用纸关系不大,但为了表达雍容典重和气氛,如红底描金笺热烈而响亮,能营造喜气和富贵的效果罢了。还有就是粉笺和蜡笺,自然价格不菲,非有此酷好者而一置千金!

    作为有较高艺术造诣和修养的书画家,所作的对联作品,以书卷气取胜,或清新典雅,或涵咏深沉的意境。通常而言,对联不宜张狂躁动,尤其用于书斋的联语雅致韵贴,赏于心悦于目。

    对于墨的选择,个人而言:要求不高,墨碇、墨汁均可。古代喜欢研墨,为文人静气构思的修养的过程,现代生活追求便利,平装的墨汁、墨液也很好用。特别是漆墨、宿墨液,以至多种墨法互用,更能章显个性创作。

三,楹联书法创作

    首先要选着恰当合适的内容和书体。可查阅对联集,十分便捷,可根据个人性情自撰楹联,颇显个人才情和识见。为此书家要加强修养,进行必要的语言概括,结构和韵律的提高,培养旧学基本功,为创作名联佳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注重书写的要领,在“静气”上下工夫。书写对联时,要以轻松挥洒的创作营造一种闲适的意境。主体创作后要认真落款和用印不可马虎草率,特别是印章,它上作品不可或却重要组成部分,能起到画龙点睛、平衡布局的重要作用!

    书写前还要注意根据不同内容选择纸的尺寸,裁纸、叠格或打界格等,当然也有直接进行创作的,但要求有较高的书写技巧才行。更有现成的瓦当对联纸更是方便书写,总之要注重整体的效果而不为有形的框框所囿,尽可能发挥书写的个性。

四,楹联作品欣赏《图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