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隶书的性情挥运

 骑着乌龟找马 2013-10-18
书法艺术是由实用性演化而来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历代先贤们经过艰辛的探究与实践的结晶,是我国文化传统精粹的具体体现。书法艺术就像一条大动脉,贯穿了我国的发展史,文明史。

     隶书是书法艺术中的佼佼者,更具体现书法艺术之真谛,也可谓是引领书法艺术的急先锋。《宣和书谱》这样论述:“字法之变,至隶极矣  ,然又有古焉,自楷法则无古矣。”其充分肯定了隶书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性,正可谓承上启下,非其莫属。

     追溯隶书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便使我们更清晰的明了隶书的未来趋势。穷则思变,变则通,不变则亡矣。然而总有些人在做螳臂之举,泥古不化。殊不知,早在西晋,就有成公绥先贤在《隶书体》一文中作了精辟的论述。

    “ 或轻拂徐振,缓按急挑。挽横引纵,左牵右绕。长波郁拂,微势缥缈。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晓。尔乃动纤指,举弱腕,握素纨,染玄翰。彤管电流,雨下雹散。点□折拨,掣挫安按。缤纷络绎,纷华灿烂。絪緼卓荦,一何壮观!”
    
     从这段精彩的描述中,不仅告诉了我们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等书法要素,还让我们看到了创作中的风姿,一张一弛,充分显现了丰富多变的隶书的造型之变化。

     其实早在成功绥之前就有隶变之说,《夏承碑》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相传为蔡邕所作,究其艺术思想在其《释海》一文中写道:

    “且我闻之,日南至则黄钟应,融风动而鱼上冰,蕤宾统则微阴荫,蒹葭苍而白露凝。寒暑相催,阴阳代行,远极则化,理乱相承。"

     它用宇宙万象的变化发展来映照变化,书家能否以创造行为及其所作书法形象,充分体现自然之力,自然之象。

     历代先贤在隶书之变所作的贡献不胜枚举,直至今日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实践隶书之变体呢?在书法艺术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为了探究如何去体现书法艺术,或者说如何去表述书法艺术,产生了诸多的流派与思潮。在做了深入地研究与对比后,我们从中便发现其中的共性,似乎都在阐述如何去表现性情。性情一词解释为性格,性格的解释则为,在对人、对事的态度的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特点。如此性格便涉及到了心理活动。书法艺术的创作过程,其实就是心理活动的过程。所以书法艺术作品就有了无法重复的艺术创造的独特性。
    书法艺术是造型艺术,是极具抽象的艺术形式。如何运用极具抽象的书法艺术形式去表述扑朔迷离的心理活动呢,这就是书法艺术的创作过程及要素。那么怎样理解或诠释这种过程呢,我们不妨换位思考,我们用欣赏者的角度去杜衡。如何欣赏书法艺术呢,成功绥在《隶书体》说道:

     “或若虬龙盘游,蜿蜒轩翥;鸾凤翱翔,矫翼欲去。或若鸷鸟将击,并体抑怒,良马腾骧,奔放向路。仰而望之,郁若宵雾朝升;游烟连云;俯而察之,漂若清风厉水,漪澜成文。”

     在成公绥的《隶书体》中不仅看到了创作时的神情,同时也领悟了欣赏时的情感。从中我们或多或少的明了了如何去创作,那就是用“性情”去抒写书法,由此怎样运用“性情”去书写,尤其显得重要了。

     纵观历代先贤的艺术实践,碑刻墨迹无不浸淫着如何运用“性情”去挥写的课题。性灵说也好,移情说也罢,方方面面,面面方方都在为如何挥运“性情”或“性情”挥运上,探索着,实践着。
    
     书法艺术是有着浓郁的感召力的艺术形式,充分显示个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以精熟的书写技巧,用志于性情,诠释着性情。

     书法艺术本身是没有感情可言的,只有书家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激情,去注入、创作的结晶,其作品才会赋予鲜活的生命情感。不在形质上恪守法度,而是借挥运书写抒发书家的个人情感。如何显现情感,首先必须明确书法艺术的“远招万殐,截成一面”这一基本原则。确实从万殐的事物中认知、感悟,积淀种种形质、意、理、趣等,形成自我的造型意识,更深的体现万殐的意趣功用,体、势、情感、性情等。

    书家的意识形态决定了其书法艺术的形质特征。既使“远招万殐,截成一相”,但是所表述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然,因为每个人的生存时代、生存环境、学识的高低、阅历的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性情的差异等等,其意识形态及思想理念也就不会一致,在书法艺术上所彰显的也就不同或大相径庭。

    徐渭的“反秩序、反统一、反谐和”的反其道而行之的艺术理念,其书法形质与常人就有着很大的歧义,和“未备骨气”的赵孟頫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与鲜明的对照。

    书法艺术是抽象的,是空灵的,然而一旦书家赋予其骨、肉、血、气,书法艺术便有了生命。隶书一体在书法艺术诸体中,是最易于变化及最易于赋予生命的书体。

    任何一门艺术,,只有创作者超常的创造力,才能有奇特的艺术功效。

    草书最能展显书家的性情,这是众所周之的。然而隶书既不同于草书的体式,确有着草书样的功用,甚至有的书家把隶书写的比草书更具性情的展现力。

    隶书可以加大张弛力度,笔画的粗细强烈对比,阴阳互惠显明,参差关系明朗,是自我宣泄与创作的最佳书体。隶书不同于草书,但是可以融会草书的狂放以及极为张扬的个性。

    在隶书创作中极易凸显的问题是顾此失彼。假若要写的有力度、沉稳,就难免于呆板、呆滞,而欲书写的流美则很易有俗态。所以,在隶书的创作中首先要确立的是心态,是理念。将要表述的内容于形式,便是确立心态与理念的准则。比如表述雄强的、霸气的,那么就要有王者风范,惟我独尊的气概。由此便有了气势,咄咄逼人的气势,所展现的墨迹,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抢眼。当然也可以书写文静的,那么就要心平气和,仿佛置身于林间小道,湍湍溪水之中和鱼儿戏水。这样做很重要,就像演员需要进入角色一样的。

     隶书的变体造型,无不昭显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粹。阴阳说、性灵派等等都在极尽能事的诠释书法艺术。然而最有说服力的更是我国所特有的哲学“和”,一个和字涵盖了儒道释的全部精髓。在人们的思想上“和”似乎是玄而又玄的,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更完备的注释“和”呢。笔者以为我国的“秤”应是最具说服力的佐证。我国先民是聪慧的,一个秤盘,一个秤杆,一个秤砣简简单单就秤尽了世之万象。“秤”同时也给书法艺术添加了强有力的注脚。特别是隶书在变体过程中,更是体现了“秤”的无限功用,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秤毫是秤的关键部件,那么在隶书的变体中始终应当把握,隶书的“秤毫”就是横平竖直这个基本原则,只有遵守了这个基本原则,隶书的变体才能得以成立。

    隶书的变体造型,不仅只局限于表面现象。只所以称之为现象其只是一种形式罢了,还不完全具备书法艺术的功用。那么怎样使隶书更具内涵深邃、境界高超、面目一新呢?出路只有一条,在传统书法艺术中去探求,在我国的哲学体系中去寻觅,在“和”中去领悟,在“秤”里去探究。至于如何去做应是因人而异,“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不懈的努力,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赋予时代感的艺术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