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传》中的卦气与纳音

 凝影叠姿 2013-10-18

一、京房《易传》中的一段卦气说
   京房《易传》卷下讲到卦气,说:“阴从午,阳从子,子午分行。子左行,午右行,左右凶吉,吉凶之道。子午分时。立春正月节,在寅,坎卦初六,立秋同用。雨水正月中,在丑,巽卦初六,处暑同用。惊蛰二月节,在子,震卦初九,白露同用。春分二月中,在亥,兑卦九四,秋分同用。清明三月节,在戌,艮卦六四,寒露同用。谷雨三月中,在酉,离卦九四,霜降同用。立夏四月节,在申,坎卦六四,立冬同用。小满四月中,在未,巽卦六四,小雪同用。芒种五月节,在午,震宫九四(注:四库本误为乾宫九四),大雪同用。夏至五月中,在巳,兑宫初九,冬至同用。小暑六月节,在辰,艮宫初六,小寒同用。大暑六月中,在卯,离宫初九,大寒同用。”二十四节气所在的十二支,从立春在寅开始逆数,每节气有一个干支,二十四节气干支经过两次循环。各节气所主之卦爻,只用六子卦,有的用初爻,有的用四爻,相对的两个节气用同一卦的同一爻,即所谓“同用”。
   将二十四节气、十二支与六子卦各爻所主节气列成表如下:
表一  京房《易传》二十四节气卦气表
节气所在十二支八卦同用节气   立春寅坎卦初六立秋   雨水丑巽卦初六处暑   惊蛰子震卦初九白露   春分亥兑卦九四秋分   清明戌艮卦六四寒露   谷雨酉离卦九四霜降   立夏申坎卦六四立冬   小满未巽卦六四小雪   芒种午震宫九四大雪   夏至巳兑宫初九冬至   小暑辰艮宫初六小寒   大暑卯离宫初九大寒 二、过去的解释
京房为什么如此分配八卦到二十四节气,一直没有人给出合理的解释,过去多把它与孟喜卦气说相比较,或者按“阴从午,阳从子,子午分行。子左行,午右行”的思路理解。如有学者认为:“此种卦气说,同孟喜说相比,于四正卦外,又增加巽艮两卦,主管二十四节气。乾坤父母卦未纳入卦气,因为这两卦乃阴阳二气之代表或二十四节气的根本。六子卦配节气,有的取初爻,有的取四爻,因为前者为下卦之始,后者为上卦之始,取其开始之义。同一卦,有的取初爻,有的取四爻,如立春坎则取初六,立夏坎则取六四,表示所代表的节气不同。” [1] 又:“六子卦也分阴分阳;阴阳子卦,分主二十四节气,如坎卦,阳主立春,阴主立秋;离卦,阳主大暑,阴主大寒,此所谓‘同用’” [2] 。又:“一年二十四节气通过六卦的四次循环而配之。这六卦分别以初爻和四爻主之,此取于上下卦之始。初爻为下卦之始,四爻为上卦之始。另外,十二地支本来每支代表一个月的两个节气,但京氏以每支配一个节气,这样,一年二十四节气便是十二地支的两次循环。同时,节气及月份与地支相配的次序与传统的说法也不一致。如传统以子为十一月,但京氏以子为二月节、八月节等等。京氏以六子卦配一年二十四节气,与孟喜以四正卦配二十四节气相比较,其规范性与条理性远远逊色于孟氏。” [3] 又:“京氏又提出了不同于孟喜‘四正卦’的六卦主二十四节气说,……别出心裁,将震、兑、坎、离、巽、艮六卦配以二十四节气”,“完全不同于孟氏的四正卦说”。 [4] 所谓孟喜卦气说,现仅存于《大衍历议?卦议》 [5] 中:“自冬至初,中孚用事,一月之策,九六、七八,是为三十。而卦以地六,候以天五,五六相乘,消息一变,十有二变而岁复初。坎、震、离、兑,二十四气,次主一爻,其初则二至、二分也。坎以阴包阳,故自北正,微阳动于下,升而未达,极于二月,凝涸之气消,坎运终焉。春分出于震,始居万物之元,为主于内,则群阴化而从之,极于南正,而丰大之变穷,震功究焉。离以阳包阴,故自南正,微阴生于地下,积而未章,至于八月,文明之质衰,离运终焉。仲秋阴形于兑,始循万物之末,为主于内,则群阴降而承之,极于北正,而天泽之施穷,兑功究焉。故阳七之静始于坎,阳九之动始于震,阴八之静始于离,阴六之动始于兑。故四象之变,皆兼六爻,而中节之应备矣。”孟喜卦气说中的四正卦说模式很简单,就是坎、离、震、兑分居四正位,二十四爻各主一气,分别始于二分、二至。而京房这段卦气说中,除坎、离、震、兑外,艮、巽两卦也在其中,即六子卦都在其中,以六卦主二十四节气。学者多沿孟喜四正卦主二十四气的卦气说思路,理解京房卦气说,使得京房卦气说看起来明显地较孟喜卦气说混乱。
三、京房《易传》二十四节气卦气说的真正构造基础
   实际上京房《易传》中将二十四节气配以六子卦,是按一种纳音方式排列的,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别出心裁,它的结构非常严整,过去没有被认识到。这种分配方法经过八卦纳甲纳十二支和六十甲子纳音两次转换,不易发现。
   八卦有纳甲纳十二支,具体方法如下表:
表二  八卦纳甲纳十二支表
上爻壬戌  上爻癸酉    五爻壬申  五爻癸亥   乾四爻壬午坤四爻癸丑    三爻甲辰  三爻乙卯    二爻甲寅  二爻乙巳    初爻甲子  初爻乙未    上爻庚戌  上爻辛卯    五爻庚申  五爻辛巳   震四爻庚午巽四爻辛未    三爻庚辰  三爻辛酉    二爻庚寅  二爻辛亥    初爻庚子  初爻辛丑    上爻戊子  上爻己巳    五爻戊戌  五爻己未   坎四爻戊申离四爻己酉    三爻戊午  三爻己亥    二爻戊辰  二爻己丑    初爻戊寅  初爻己卯    上爻丙寅  上爻丁未    五爻丙子  五爻丁酉   艮四爻丙戌兑四爻丁亥    三爻丙申  三爻丁丑    二爻丙午  二爻丁卯    初爻丙辰  初爻丁巳 八卦纳甲纳十二支的起源,现在比较公认的是到京房时才完整化、系统化。
将上表一中的六子卦各爻所主节气加上相应爻所纳干支一栏,得到表三。
表三  京房二十四节气干支表
节气所在十二支八卦所纳干支同用节气   立春寅坎卦初六戊寅立秋   雨水丑巽卦初六辛丑处暑   惊蛰子震卦初九庚子白露   春分亥兑卦九四丁亥秋分   清明戌艮卦六四丙戌寒露   谷雨酉离卦九四己酉霜降   立夏申坎卦六四戊申立冬   小满未巽卦六四辛未小雪   芒种午震宫九四庚午大雪   夏至巳兑宫初九丁巳冬至   小暑辰艮宫初六丙辰小寒   大暑卯离宫初九己卯大寒 六十甲子的纳音方式如下:             
表四  六十甲子纳音表
甲子
黄钟商乙丑:
大吕商丙寅
太蔟徵丁卯
夹钟徵戊辰;
姑洗角己巳
仲吕角庚午
蕤宾宫辛未
林钟宫壬申
夷则商癸酉i
南吕商   甲戌
无射徵乙亥
应钟徵丙子
黄钟羽丁丑
大吕羽戊寅
太蔟宫己卯
夹钟宫庚辰
姑洗商辛巳
仲吕商壬午
蕤宾角癸未
林钟角   甲申
夷则羽乙酉
南吕羽丙戌
无射宫丁亥
应钟宫戊子
黄钟徵己丑
大吕徵庚寅
太蔟角辛卯
夹钟角壬辰
姑洗羽癸巳
仲吕羽   甲午
蕤宾商乙未
林钟商丙申
夷则徵丁
南吕徵戊戌
无射角己亥
应钟角庚子
黄钟宫辛丑
大吕宫壬寅
太蔟商癸卯
夹钟商   甲辰
姑洗徵乙巳
仲吕徵丙午
蕤宾羽丁未
林钟羽戊申
夷则宫己酉
南吕宫庚戌
无射商辛亥
应钟商壬子
黄钟角癸丑
大吕角   甲寅
太蔟羽乙卯
夹钟羽丙辰
姑洗宫丁巳
仲吕宫戊午
蕤宾徵己未
林钟徵庚申
夷则角辛酉
南吕角壬戌
无射羽癸亥
应钟羽 再将京房二十四节气干支表中各干支的纳音列为一栏,就成为下面二十四节气纳音表:
表五 京房二十四节气纳
节气所在十二支八卦所纳干支干支纳音同用节气
  立春寅坎卦初六戊寅太蔟宫立秋  
  雨水丑巽卦初六辛丑大吕宫处暑
  惊蛰子震卦初九庚子黄钟宫白露
   春分亥兑卦九四丁亥应钟宫秋分
   清明戌艮卦六四丙戌无射宫寒露
  谷雨酉离卦九四己酉南吕宫霜降
  立夏申坎卦六四戊申夷则宫立冬
   小满未巽卦六四辛未林钟宫小雪
   芒种午震宫九四庚午蕤宾宫大雪
   夏至巳兑宫初九丁巳仲吕宫冬至
   小暑辰艮宫初六丙辰姑洗宫小寒
  大暑卯离宫初九己卯夹钟宫大寒
京房这一卦气说的构造就清楚了,它完全是按照纳音排列的。从惊蛰逆数到春分(从白露逆数到秋分相同)
黄钟宫  大吕宫  太蔟宫  夹钟宫  姑洗宫  仲吕宫  蕤宾宫  林钟宫  夷则宫  南吕宫  无射宫  应钟宫O)
这种顺序与秦汉以来十二律的顺序是完全一致的。
四、秦汉十二律与节气
   十二律至迟在春秋时代已经齐备,《国语?周语》和《左传?昭公二十年》有记载,我们这里不多论。 [6] 秦汉之间盛行以十二律配十二月。《史记?律书》有一大段讲八风、二十八宿、十二月、十二律、十二地支、十天干的对应关系,依之作成表如下:
表六 《史记?律书》表
八风二十八宿月份律十二子十母   不周风居西北           
东壁            营室            危十月应钟亥     广莫风居北方              虚           
须女十一月黄钟子壬癸    牵牛            建星十二月大吕丑     条风居东北              箕正月太蔟寅      尾            心            房           明庶风居东方  二月夹钟卯甲乙    氐            亢            角三月姑洗辰     清明风居东南维              轸            翼四月中吕巳      七星            张            注五月蕤宾       景风居南方      午丙丁    弧            狼           凉风居西南维  六月林钟未      罚            参七月夷则申      浊            留八月南吕酉     阊阖风居西方        庚辛    胃            娄            奎九月无射戌     《淮南子?天文训》、《汉书?律历志》中也有与此相同的十二律主十二月。
   十二律的排列依隔八相生的原则,各主一个月,在秦汉之时十分普遍。但以十二律分主二十四节气,也并不是没有,亦见于《淮南子?天文训》:“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音比夷则。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音比林钟。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则雷行,音比蕤宾。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音必姑洗。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济,音比夹钟。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丁则小暑,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音比夹钟。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音比仲吕。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故曰秋分雷戒,蛰虫北乡,音比蕤宾。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音比林钟。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音比夷则。加十五日指号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毕死,音比南吕。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子。
把这一段中的方位、节气与音律作成表如下。
表七 《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节气方位音律表
斗柄指向节气音律   子冬至黄钟   癸小寒应钟   丑大寒无射   报德之维立春南吕   寅雨水夷则   甲惊蛰林钟   卯春分蕤宾   乙清明仲吕   辰谷雨姑洗   常羊之维立夏夹钟   巳小满太蔟   丙芒种大吕   午夏至黄钟   丁小暑大吕   未大暑太蔟   背阳之维立秋夹钟   申处暑姑洗   庚白露仲吕   酉秋分蕤宾   辛寒露林钟   戌霜降夷则   号通之维立冬南吕   亥小雪无射   壬大雪应钟    这也是以音律配二十四节气。与京房《易传》不同的是,《淮南子?天文训》中的十二律是从冬至到芒种十二律起于黄钟,但接下来却是逆排,从应钟到大吕。而从夏至到大雪十二律也是起于黄钟,但是顺排。
《淮南子?天文训》为什么要这样配十二律于二十四节气,王引之注认为是出于律之清浊,“盖音以数少者为清,数多者为浊。冬至以后,逆推十二律,由清而浊。夏至以后,顺推十二律,由浊而清。”并且他认为“冬至音比黄钟,当为音比应钟”, “冬至应钟,其数四十二,为最清。”从小寒到芒种音都要降低一律,至芒种音比黄钟。钱塘《淮南天文训补注》则认为:“自冬至以后,逆比十二律;夏至以后,顺比十二律,所谓二十四时之变,明其用变法也。”实际上,王引之说这样排是出于律之清浊可取,但他将冬至改为应钟,小寒到芒种顺次降低一律是不合道理的。如果将二十四节气之音画成圆图就可以看到,以冬至和夏至两点连线为轴,两侧的律吕是对称的。可以这样理解:太阳在相同的位置,音律相同。王引之的改法使得芒种与夏至都是黄钟,大雪与冬至都是应钟,而在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中,冬至和夏至是两个特殊的点,不应以冬至与大雪、夏至与芒种的音相同。如果真要按清浊之法改,则更合理的改动是将冬至的黄钟改为清黄。
   十二律配十二月都是以黄钟配冬至,《淮南子?天文训》中的十二律配二十四节气也是以黄钟配冬至,而京房二十四节气卦气中实际上是以仲吕配冬至,十二律在二十四气中按相同的方向循环两次,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蕤宾配立春与传统一样。这样安排不是没有道理的,当时的历法是太初历,以寅月为岁首,在十二律配十二月的系统中,寅月所对应的正是蕤宾。所以,京房是将蕤宾主立春作为律与节气相配的出发点,依次安排。)
五、结论
   在“一”中所引京房的一段话,实际上应分两部分,“阴从午,阳从子,子午分行。子左行,午右行,左右凶吉,吉凶之道。子午分时”为一部分,与后面的六子卦各爻主二十四节气一段无关,而与京房《易传》卷下中另一段相接:“龙德十一月在子,在坎卦,左行。虎刑五月午,在离卦,右行。”其中的刑德与《淮南子?天文训》中的刑德七舍有相似之处,而坎主十一月、离主五月则是孟喜四正卦卦气说的内容。
   将十二律配于二十四节气,又将十二律隐于干支之中,再将干支转化成八卦中的六子卦,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转化。其中有一些有趣的问题。
   八卦共48爻,与60干支相比,少12。在八卦纳甲纳十二支中,相应地有十二个干支在八卦中没有位置,这十二干支是:
甲午、甲申、甲戌,乙丑、乙亥、乙酉,壬子、壬寅、壬辰,癸卯、癸巳、癸未。
这十二干支的纳音分别是:
蕤宾商、夷则羽、无射徵,大吕商、应钟徵、南吕羽,黄钟角、太蔟商、姑洗羽,夹钟商、仲吕羽、林钟角。
即以上十二个音律在八卦所纳的干支中没有。这十二个音律中商、角、徵、羽都有,独没有宫音,也就是只有宫音与十二律的配合在八卦中是全的。所以,如果要把十二律隐于八卦之中,只有选择宫音。而在八卦纳音中,所有的宫音都非初爻即四爻。而初爻和四爻分别为下卦和上卦之始,所以更给人造成假象,以为这样排只是出自卦象本身。
   六十甲子纳音起源相当早,秦简日书反应出当时已有六十甲子纳音。 [7] 京房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死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37年),“受《易》梁人焦延寿”,“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房以明灾异得幸”。 [8] “好钟律,知声音。” [9] 由此看来,到西汉中晚期时,像京房这样精通数术的人将纳音隐于八卦之中并不足奇,但他具体的排列方式还是值得重视的。
   另外,这样排列可能与旋宫有关。《后汉书?律历志》载京房言:“建日冬至之声,以黄钟为宫,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此声气之元、五音之正也,故各统一日。其余以次运行,当日者各自为宫,而商徵以类从焉。”“以六十律分期之日,黄钟自冬至始,及冬至而复。”在京房的六十律分一年中,冬至始于黄钟。但是否有其它旋宫方法排十二律于一年之中,这也许提供了一个线索。"
[1]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华夏出版社,1995年,第144页
[2] 邢文:《帛书周易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81页。
[3] 刘玉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91页。
[4] 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齐鲁书社,1994年,第103页。
[5] 《新唐书》卷二十七上。
[6] 这方面的研究著作可参见戴念祖:《中国声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80-192页。
[7] 饶宗颐:《秦简中的五行说与纳音说》,《饶宗颐史学论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51-178页
[8] 《汉书?儒林传》,《汉书》卷八十八。
[9] 《汉书?京房传》,《汉书》卷七十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